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路徑

  發現了AL-31FN發動機問題的人自然是陳念,而他也正是以此為籌碼,說服了林永明暫時推遲這臺發動機的引進計劃。

  當然,單單指出AL-31FN的缺陷,實際上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件事情的未來發展,要想真正取得最好的結果,其關鍵還是要制造真正可用的、且性能強勁的自有發動機。

  而要做到這一點,自己就要好好利用手里有限的源點了。

  光是按照系統預設的模塊去解析是不行的,還必須要精細化操作。

  想到這里,陳念攤開了一張白紙,開始在上面逐條梳理建造一臺發動機所需要的所有關鍵技術。

  首當其沖的是材料,其中包括扇葉材料、燃燒室材料、隔熱涂層材料、軸承材料等等。

  隨后,是鑄造工藝,其中最困難的是粉末合金擠壓成形技術,其次是電子束焊接和線性摩擦焊接技術。

  再次一級,就到了真正的內部結構設計的領域了。

  這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燃燒室和壓氣機設計,其中涉及許多前所未見的新構型、新設計,哪怕一直到20年以后,這部分的設計都沒有真正公開過。

  但當然,只要有了圖紙,其實復制起來也不困難,所以,這應該是所有關鍵技術中最簡單的一部分。

  只需要投入一個源點解析完發動機結構就行了。

  理清楚了主要技術難點,陳念又開始規劃自己的源點使用。

  他現在手里有1.15個源點,動力系統結構圖需要1個源點,這一點是沒辦法節省的。

  那其他的呢?

  他思索片刻,開始逐一檢查各項技術所需要的源點。

  單晶鎳鐵合金,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不再考慮。

  但是,現在制造單晶鎳鐵合金,材料所那邊使用的是熱等靜壓+包套鍛造的工藝,在性能上有較大的損耗。

  所以,自己還需要去解析熱等靜壓+擠壓+超塑性鍛造工藝,其核心就是超塑成形機。

  這玩意兒國內現在已經有了少量引進,北機電研究所里就有一臺GLEEBLE1500。

  但性能相對來說不太夠看,所以,自己要做的,就是有針對性地解析,優化超塑成形機的性能。

  而影響超塑成形機性能的主要是液壓電控系統、高壓加熱系統。

  那就直接在這兩樣下功夫好了。

  想到這里,陳念立刻在紙上寫下了兩個名字。

  GLEEBLE3500高壓模塊、GLEEBLE3500液壓模塊。

  隨后,他喚醒系統,得到了這兩個模塊需要的解析源點數。

  每個居然都需要0.2源點!

  擦,都差不多跟一個單晶鎳鐵合金的制造工藝一樣貴了.....畢竟那玩意兒才花了0.25的源點呢。

  不過也沒辦法,誰讓這個技術領域國內幾乎是一片空白呢。

  陳念搖搖頭,在這兩個詞后面分別標注了0.2的數字,隨后便繼續開始下一步的推演。

  Alloy C阻燃材料,0.08點源點。

  陶瓷基TBC,0.05點。

  外涵道涂層,0.01----這玩意兒咱們自己也能造,還是別浪費源點了。

  后面三種材料主要是配方問題,不涉及配套設備,總體來看源點消耗倒是不大。

  匯總到這一步,材料的問題基本全部解決,隨后就是工藝問題。

  粉末合金擠壓成形這塊已經在材料那邊順路解決了,那就只剩下焊接問題。

  電子束焊接和摩擦焊接這兩種工藝陳念都是聽過沒見過,甚至可以說半點了解都沒有,也不知道其中的技術難點是什么,所以也只能先上網搜了具有代表性的設備寫在紙上,大致看了看源點需求。

  然后他就傻眼了。

  每種設備都需要0.5個源點。

  這不純扯犢子嗎?這哪花得起?

  還是得找人先了解了解,從最核心的技術開始解析吧.......

  陳念長舒了一口氣,他看了一眼白紙上密密麻麻的名詞和數字,全部加總起來一算,造出一臺發動機,居然總共需要3.4個源點。

  這個結果讓他腦門子直跳。

  得學多少東西,才能換回來那么多源點啊?

  空氣動力學入門課程的潛力已經基本被榨干了,更進一步,就只能是那些更復雜的研究課題了。

  看來還是得從材料學入手。

  這是一個自己相對陌生的領域,理論上說,源點積累的速度也會更快。

  想到這里,陳念又看向了他之前根據陳果的安排整理好貼在墻上的課表。

  正好第二天就有一門材料學的課,到時候就看看效果吧。

  二十二號項目已經正式啟動,發動機項目也是箭在弦上,留給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陳念晃了晃腦袋,驅除掉紛亂的思緒,隨后,他打開系統,選中了F-22的動力模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開始解析”的選項。

  一瞬間,大量信息沖向他的腦中。

  劇烈的疼痛如期而至,伴隨而來的,是對這臺發動機的全新認知。

  三級風扇、六級高壓壓氣機。

  中介軸承、高壓轉子軸承。

  雙層浮壁燃燒室、瓦塊薄板散熱、甚至包括矢量噴口......

  一個又一個的細節呈現在他的腦海中,這一刻,那些困擾了航空人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難題全部得到了解答。

  他還記得自己的前一世,在F119發動機的粗略結構圖獲準公開之后,因為一個“為什么F119發動機存在高低壓導向器”的問題,一大批專家曾經吵得不可開交。

  一部分人認為在使用CT對轉渦輪技術的前提下,整流用途的高低壓導向器根本沒有必要,也許只是設計冗余。

  一部分則認為,導向器既然存在,就一定有作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這個爭執到最后也沒有結果,有人提議說直接找美國方面的學者咨詢,畢竟這算不上什么核心技術問題,又已經公開,如果是出于學術交流目的的話,也許有機會。

  可是,基于學術的咨詢被人家一句話----不,是一個單詞就頂了回來。

  “why?”

  憑什么?

  對啊。

  就算不是核心技術,可你不還是不知道嗎?

  既然你不知道,那我為什么要告訴你呢?

  沒有人能指責美方做的不對,大家只覺得憋屈。

  后來,這個問題無疾而終,出于穩妥考慮,在WS-10、WS-10A的設計中,都使用了CT下的導向器。

  可它到底有什么用?!

  當時真沒人知道。

  而現在,這個問題在陳念這里有了答案。

  它的作用跟整流沒有任何關系。

  它居然只是一個結構支點!

  之所以保留了它,只是為了增加風扇框架的剛度。

  而WS-10、WS-15所采用的可不是F119的扇葉一體成型技術,工藝不同,保留導向器,完全就沒有任何用處。

  所以,其實這根本就是美國人給我們挖的一個坑!

  陳念無奈地嘆了口氣。

  這樣的坑不知道還有多少。

  但至少,有自己在,這樣的坑,華夏人不會再跳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