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四章 嫦娥五號,蓄勢待發

  “最后一次測試,結果完全達到預期目標!”

  長安,李炳忠興奮地看著手里的報告,迫不及待地向羅文分享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環境適應性測試已經做完了,按照目前的結果,長征9火箭已經完全能夠勝任下一次的發射任務!”

  “熱環境測試沒問題,振動測試沒問題,真空測試沒問題,電磁干擾測試還是沒問題!”

  “TIL運載能力達標,數據測算,可以達到82噸.82噸!當年阿波羅11號的TLI運載能力才45噸!”

  “我們幾乎翻了一倍——而且事實上根本不是翻了一倍那么簡單。”

  “在不考慮返回艙的情況下,這82噸的運載能力,可以全部用在月面設備上82噸是什么概念?我們甚至可以在那里搭建出一個小型工廠了。”

  “不,不對,小型工廠還是不太行,但搭建出一套維生系統是沒問題的,而且難度別建設地球軌道空間站還要更小一些,也就是說,我們的月球基地,有可能比天宮一號還要更早完善.”

  聽到他的話,羅文哈哈一笑。

  “李總,你興奮過頭了啊?再怎么樣,空間站也會比月面基地先建起來啊。”

  “火箭技術是通用的,相比起月面登陸,太空入軌還是簡單的多的吧.”

  “那不一樣,空間站還要考慮姿態保持、變軌機動、航天器對接著一系列的問題,但月面基地可不管這些。”

  “理論上說,只要把東西扔上去,靠一臺稍微敏捷一些的機器人,就可以完成整個基地的搭建了。”

  “而且,載荷那么充足,我們甚至都不需要斤斤計較,直接把基地設計成自動展開型就好了,反正著陸路徑已經驗證過了,大不了就多飛幾次嘛,成本也高不到哪里去.”

  “那是沒高到哪兒去.”

  羅文這話說的有點違心。

  實際上,嫦娥三號的項目總投資還真的一點都不低。

  由于使用了當前價格仍然極其昂貴的金屬氫燃料,再加上對整個火箭系統、著陸系統都做了大幅度升級,這個項目的總成本達到了驚人的60億RMB,而根據數據估算,當年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項目單次發射的成本,也不過是2億美元左右。

  哪怕考慮通脹因素,也還是低于嫦娥三號項目的。

  總體來說,這個項目在目前情況下絕對稱不上是“物美價廉”,必須要等月面上的資源產生效益之后,才能對得起他的成本。

  不過話說回來,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像李炳忠這樣的研究者,在判斷成本的“大與小”時,其實是執行了一套新的標準的。

  那就是,不管現在花出去多少錢,也不管你后續能不能收得回來,只管花出去的錢,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意義。

  就像嫦娥三號項目一樣。

  貴嗎?

  那是真的貴?

  能在短期內收回來嗎?

  顯然不能。

  但,有意義嗎?

  那意義可太重大了。

  所以,在這樣的意義面前,成本反倒成了最后需要考慮的因素.

  似乎是看出了羅文臉上的調侃,李炳忠的神情倒是嚴肅了起來。

  他轉過身,一本正經地對羅文說道:

  “小羅啊,你知道跟星火的特派員接觸了那么久,我學到的最有意義的一課是什么嗎?”

  “是什么?”

  羅文好奇地問道。

  “局勢不好的時候,得縮著;局勢好的時候,要下重注!”

  “伱看看星火,10年之前,你聽過他們的名字嗎?”

  “那時候局勢不好,他們就是潛龍在淵,韜光養晦。但是從殲二十二誕生之后開始,人家一路高歌猛進,敢打敢拼,10年時間搞出來的東西,夠我們搞一輩子!”

  “遠的不說,你就說這次來的陳工,他做事的方式你學會了吧?”

  “兩件事情,一個電機轉子的方向分歧,一個環境控制系統算法設計的問題,都是他力排眾議拍板下來的。”

  “事實證明,他的決策真的沒有一點問題。”

  “事后很長時間,我都想不通他為什么要搞的那么激進,一定就要把利益做到頂、做到極限嗎?”

  “以前我們是覺得沒必要的,是覺得以穩為主。”

  “但現在,我想清楚了咱們這個國家,現在正在‘牛市’的風口上。”

  “但牛市不會一直持續的,萬一有一天,牛市變成熊市了呢?所以,我們還真就得在牛市里把能吃到的利益全部吃到,只有這樣,才能儲存好足夠的脂肪過冬啊”

  聽到他的話,羅文緩緩點頭。

  “是這么回事仔細想想,我們在太空領域的操作也確實算很激進了。”

  “一開頭,就擺出了跟核聚變聯動的姿態,甚至還捎帶手收拾了一把中東.這也是一種策略,一種‘秀肌肉’的策略。”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資源”

  “沒錯!”

  李炳忠欣慰地點了點頭。

  “看來你是真的想明白了——好了,不扯那么多了,把這份報告送回到基地去。”

  “我已經全部審過了,數據沒有問題,我們負責的模塊也通過驗收了。”

  “接下來,就是等基地那邊完成最后的組裝調試,開始進入發射前準備了。”

  “那么快?”

  羅文驚訝地問道。

  此時,距離嫦娥三號發射、玉兔號登陸月球還沒到兩周,但李炳忠卻說,嫦娥五號又要進入發射準備了?

  當然,發射準備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按照嫦娥五號、長征9型火箭目前的準備進度,發射前檢測工序肯定會適當延長。

  但無論延長到什么程度,也不可能超過一個月。

也就是說,在一個月之內,嫦娥五號又要上天了  這個頻率,哪怕是巔峰期的老美也做不到吧?

  對面的李炳忠哈哈一笑,回答道:

  “一萬年太短,只爭朝夕啊。”

  “我們這還不算快呢,隔壁EAST那幫搞核聚變的,都已經叫囂要直接在月球上建小型托卡馬克了——而且人家還真就論證了,只是被上級給駁回了罷了。”

  “這不純異想天開嗎?他們打算搞多大的托卡馬克?”

  按照羅文模糊的印象,新的EAST裝置總重量雖然較老裝置有所降低,但也達到了400噸左右的水平。

  就這還是沒考慮其他附屬的能源、電力設施的情況下。

  這一套要搞到月球上去,怎么不得兩千噸以上?

  然而,李炳忠的回答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按他們的論證,在使用氦3作為燃料的情況下,包括聚變裝置主體,再加上能源導出裝置,他們能做到.40噸以內。”

  “多少?!”

  “40噸的托卡馬克裝置,怎么可能做得到?”

  成都的辦公室里,陳念所表現出來的驚訝其實跟羅文并沒有太大差別。

  當然,如果要細究原因,其實兩者還是不一樣的。

  陳念并不是認為技術達不到,之所以覺得不可能,是認為在當前有限的條件下,要在月球上完成小型化托卡馬克裝置的組裝和調試,實現方式的復雜性太高。

  要知道,一片真空的月球上可沒有地面上的各種大型機械,許多工具也難以使用,精細化操作更是難上加難,而小型化托卡馬克裝置中最注重的東西,就是“精確”。

  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提出去月球上建設托卡馬克裝置,實在是有點太過激進了。

  “我們也覺得不可能,所以暫時給否了——當然,本來嫦娥五號的發射計劃里也沒有這一環。”

  “之所以現在來問你,主要還是想聽聽你的意見,看看有沒有必要,在嫦娥六號上搭載這套裝置。”

  “畢竟,按照目前能達到的載荷來看,三名宇航員造成的額外載荷是不多的——他們需要的維生裝備和資源,在嫦娥五號上就已經運到了。”

  聽到陳果的回答,陳念的眉頭微微皺起。

  思索片刻后,他還是開口回答道:

  “暫時沒有必要.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酷的想法,但它也僅僅是酷而已了。”

  “爬科技樹不是請客吃飯,不能動不動就玩這種騷活,相比起月球表面的托卡馬克裝置,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完全滿足人員生存需求、具有足夠抗風險能力的月面基地。”

  “我們得想清楚,按照現在的計劃,在2020年前,我們在月球上的常駐人員數量是要達到200人的。”

  “還有5年的時間,這個目標并不容易。”

  “搞托卡馬克,理論上并不是什么大事,占用的載荷也不多,但問題是,一旦開了這個頭,我們的整體路線就很容易走偏。”

  “后續的一切發展都會以實現托卡馬克的功能為重心,很顯然,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歸根結底還是以最小的代價把氦3運回來。”

  “而很顯然,這個思路對運輸氦3沒有太大幫助——至少短期內沒有太大幫助。”

  “明白。”

  陳果點了點頭,隨即又笑著說道:

  “說真的,我也覺得與其去搞小型托卡馬克,不如先把金屬氫電池搞出來。”

  “如果能在月面上鋪設大量金屬氫電池為基礎的太陽能發電組,發展月面工業,真的就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了.”

  話說到這里,陳念的心里突然一動。

  是的,自己搞金屬氫的時候,就想過要把金屬氫電池搞出來。

  但那時候,因為金屬氫電池的源點消耗實在太高,所以他也不得不暫時放棄。

  而之后,金屬氫工業開始大踏步前進,他更加覺得沒有必要急功近利地去投入太多,一天一天的,就這么擱置了下來。

  但.現在呢?

  他立刻點開系統頁面,輸入相關信息之后,最新的源點消耗立刻彈了出來。

  120點!

  相比起目前3000點以上的源點積累,已經到了幾乎可以說是白送的程度。

  能搞!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陳果不明所以地看著他。

而此時的陳果還不知道,他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已經又一次改變了科技史的發展進程  與此同時,陽泉。

  張學敏坐在家里的電腦前,費力地敲打著鍵盤,在網上搜索著他需要的信息。

  這段時間里,他基本上已經把跟登月相關的入門級知識都學了個遍,繼續往下,就是更加艱深的專業級別內容了。

  對他這個只有初中學歷的老煤炭工人來說,這些內容別說學懂,哪怕光是看明白也不容易,但他卻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

  這算是他自己的一種偏執?

  張學敏偶爾也會懷疑自己的堅持到底對不對,但轉念一想,別人還有一大把年紀了才去旅行、去環游世界,號稱要追夢的呢,自己想上月亮,又不影響任何人,也算不上什么丟臉的吧?

  并且,不管外人怎么看,自己家里人對這件事情還是很支持的。

  尤其是兩個孩子,一有時間就會主動幫自己找資料、找新聞,甚至聽到鄰居的嘲笑,還會幫著還幾句嘴。

  就連操作電腦,也是他們花了好幾天時間教會自己的。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支持,張學敏才覺得,這事情還值得去做。

  而現在,張學敏的小女兒就坐在他的身邊,饒有興致地看著電腦屏幕上的內容。

  “.真空環境下人體耐受極限爸,你看這個干啥?多不吉利啊!”

  “哎呀,有備無患嘛,多了解一點,總比什么都不懂要好。”

  “哎,你看,以前我以為在太空里要是不穿宇航服,人就會跟電影里一樣,要么直接爆炸,要么馬上凍僵,看來也不是這樣啊。”

  “唔這個好像我們老師也說過,真空下散熱完全靠熱輻射,雖然宇宙環境氣溫低,但降溫也沒那么快。”

  “你們老師挺厲害,這都教!”

  “物理課嘛.哎,爸,你說你要是真的上了月球了,得多長時間才能回來啊?”

  “那就得看我趕上哪一批了——昨天新聞你不也看了嘛,說是第一批登月的宇航員可能需要在上面駐扎15天以上,我要是趕上第一批,那就是15天。”

  “要是后面的批次,那就沒個準咯,說不定一年兩年都有可能。”

  “一年啊那你記得鍛煉,聽說宇航員回地球之后,身體都會特別虛弱的。”

  “放心,我忘不了”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著,場面也算得上其樂融融。

  在客廳里看電視的妻子偶爾瞥他們一眼,既覺得有些好笑,卻又感到一種特別的溫馨。

  這爺倆.還當真了。

  她搖了搖頭,把視線重新移回到電視上,但也就在這時,房門卻突然被敲響。

  她起身開門,出現在她面前的,是三張陌生的面孔。

  “請問這是張學敏家嗎?”

  “哦,我們啊,我們是市委組織部、宣傳部的,后面這位是武裝部的。”

  “您別著急,是好事。”

  “我們這邊有件事情,要找張同志了解點情況”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