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439章 異狀

  華北六省,一半已經被李征與李自成瓜分,剩下三省在手的大明朝廷,自然而然的將丟失三省的賦稅加在了剩下三省身上。

  這已經不是要人命的賦稅了,而是奔著要人全家命去了。

  京畿地區基本上千里無人,鬧事的人有,但是卻是形不成氣勢。

  山東六府就硬氣的多了,在半個月內便打翻了天,無數活不下去的百姓紛紛聚眾上山躲避,有些比較大規模的百姓已經組團攻打縣城,在生存面前,誰的面子都不好使了。

  安徽各府更是全面暴動,鳳陽府更是第一個出現大規模的叛亂。

  鳳陽向來都有一種民間花鼓戲,戲里更是講鳳陽府在大明時的遭遇唱的聲動形象,‘自從出了個朱皇帝,鳳陽十年倒有九年災’。

  崇禎十二年本應是天災不斷,朝廷再一次加賦加稅,下面的官吏更是不會放棄這絕佳的撈錢機會,將朝廷的意思十倍擴大,逼的所有人不得不在全家餓死,或者造反兩條路上選邊。

  原本在河南的舔食傷口的李自成,根本無需別人催促,敏銳的發現了這絕佳的機會,兩路大軍分別撲向了山東、安徽。

  只是用了兩個月不到,山東安徽已經大半掌握在其手。戰局的順利出乎了李自成的預料,無論他走到哪里,哪里便有無數前來投奔,給他帶路的二五仔。

  雖然李自成手中堪稱精銳的軍隊剩下的并不多,但是每一路偏師,無論在哪里都能快速的卷起數倍于己的兵力,攻城掠地,如入無人之境。

  安徽是進軍最順利的地方,就連首府徐州城在李自成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內外夾擊之下不足十日便即陷落。

  在山東,李自成也同樣順風順水,別說早就不穩的各府各城,就算首府濟南城,也因為剛剛被滿清禍害,遠遠沒有恢復元氣,根本無法阻擋鋪天蓋地的闖軍的步伐。

  但是在登州,李自成卻是碰了一個碰茬子。

  山東之變,大明朝廷還是處理了一批文臣武將,祖寬因為大敗之下只剩下光棍司令,被大明朝廷毫不猶豫的直接斬了首。

  山東巡撫朱大典,雖然極力的反抗過,但耐何雙方實力差距太大,丟失濟南后,也被大明朝廷給降了職,從一省巡撫變成了地方性的登萊巡撫。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朱大典在滿清退兵之后,痛定思痛,在登萊整頓軍備,裁汰老弱,不斷的對官兵進行訓練,倒是在大半年內練出一支戰力不俗的軍隊。

  而登萊又是大明著名的火炮鑄造地,登州城頭之上,火炮數量委實多的令人發指。

  登州城原本就是一座臨海要塞,城內又兵精糧足,再加上有天津衛水師在側援助,后援糧草補充通暢可直接從水路入城,也不怕圍城消耗戰。

  憑借這種優勢,朱大典硬是憑著一座城池,令李自成主力勞而無功,雖然反復調動數十萬人攻擊,城池卻是巍然不動。

  不過朱大典雖然守的密不透風,但是苦于兵力不足,卻也無法對闖軍做出什么實質性的打擊,也只是能苦苦支撐而已。

  在李自成留下劉宗敏帶著數萬人于黃縣對峙后,便帶著主力回返。

  山東、安徽被攻下,大明朝廷的槽運便即徹底斷絕,兩個月時間不到,京城百物騰貴,甚至比起建奴圍城之時,也不惶多讓。

  更可怕的是,失去了槽運之后,朝廷撥給九邊的錢糧也一下子斷絕了。所有人都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害怕聽到雪片一般軍隊嘩變的消息傳來。

  但令大明朝廷驚訝的是,雖然糧餉供給斷了數月,但是九邊卻依舊安穩如個,似乎一點也不受影響。

  在大明朝廷緊急商議以海運替代槽運的可能性之時,數月未得到糧餉的宣府軍隊終于抗不住了。

  不過并不是因為糧餉,宣府軍的糧餉基本上就沒怎么靠過朝廷,作為大明為數不多的兩個對外貿易的關口之一,每年只是對走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獲就能養起他們的軍隊。

  在潞州軍在大同咄咄逼人的進逼態勢下,宣府軍雖然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但依舊還是在楊國棟的指揮下,堅壁清野之下,再努力堅守城池不失。

  這也是李征在陜西、太原、大同幾地實施的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的后遺癥,當利益被損害之后,士紳們團結起來時,也是能夠給李征帶來不小的麻煩。

  這種烏龜一般的戰術下,李征雖然方便一點點的蠶食宣府,但卻也找不到機會將宣府主力一網打盡。

  但這也只是麻煩而已,只要潞州軍發力,這些麻煩也就不再是麻煩,相反還會因為城池抵抗過,而名正言順的抄家積蓄錢糧。

  不過李征對于宣府的貪念,最多也只停留在張家口這個對外物資出口,眼下這種不打大戰,權當練兵的小規模蠶食也比較符合他的心意。

  只是在崇禎十二年七月中開始,宣府突然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投誠浪潮,這股浪潮甚至讓李征都有些措手不及。

  十日之內,萬全都司除了宣鎮之外,已經全部投降。甚至不等李征派人接手,便自顧自的更換了旗幟,一副急不可待的模樣。

  等李征明白事情緣由,也有些哭笑不得起來。

  大明京城自漕運斷絕之后,便即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京城中百萬百姓每日消耗可謂車載海量,各類物資的供應可謂一日都不能斷。

  但在漕運斷絕之后,在遲遲不能打開通道之后,京城內百姓富戶逃離者一日甚過一日。

  不足一個月,整個京城人口已經十去六七,空空蕩蕩的京城,就如同腐朽老邁的大明朝一般,搖搖欲墜。

  在這種情況下,京城中也是多了另一股的聲音,那便是遷都。

  而且這股聲音還不算小,在北方六省基本盡喪,漕運斷絕之下,獨守京畿明顯就是一個死局,若是能夠遷都南京,將這個亂攤子扔下,未嘗不是國家之福。

  南京可是保留著作為京都的一切條件,包括六部什么的都一應俱全,只要皇帝過去,一切都可以極為順暢的重新運行。

  這個提議也是得到不少人的贊同,甚至傳聞皇帝都大為心動。

  在這種情況下,宣府官兵哪里還有什么戰斗的欲望,皇帝都走了,他們還在這打生打死,那不是白癡么?

  在宣府明軍開始大規模投降之時,遼東方面也突然出現了異狀。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