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六章蛋白打發三階段

  “牛軋糖就是蛋白糖,是用打發的蛋白和糖漿混合而成的,里面還會夾雜一些果仁。

  它叫牛軋,但它和牛沒什么關系,因為它的英文原名叫nougat,所以音譯過來叫牛軋,而不是被牛軋出來的。

  還有一種叫Marshmallow的,也是一種蛋白糖,只是打發的程度比較高,組織更輕柔,吃起來更綿軟,就是咱們平時吃的棉花糖了。”

  把蛋白打出來后,李逸就拿過了一個不粘鍋來,往里加著清水,一邊說道:“蛋白糖的制作最關鍵的就是糖漿的熬制,你們如果沒熬過糖漿,這一步可能會有點難。

  不過我會幫你們盡量降低難度的,只要按照我說的方法來做,基本上都可以熬成功的。”

  說著,鍋中的清水已經加到一半了,他也隨之停了手。

  拿過了一袋白砂糖,他往鍋里倒了一袋,又拿了一袋過來,倒了小半進去。

  “糖漿需要用水來融化,這里咱們用到的水大概是700克,白砂糖要用到1200克。”

  把白砂糖袋子放回去后,李逸又拿過了一個裝滿了透明粘稠液體的塑料桶來,指著上面標注的名字解釋:“這個是水飴,就是糖漿的一種。

  糖漿根據原材料和制作方式不同,可以分成米飴,水飴,朱飴,石頭飴,羅仔飴等等很多種。

  這種水飴是用樹薯粉加熱水發酵做出來的,因為它的顏色比較淡,接近于水的透明色,所以俗稱水飴。

  水飴的質地比較柔軟,所以一般比較適合用在糕點上,一些簡易的棒棒糖也會用水飴來做。

  如果和珊瑚糖一起做,顏色呈現朱紅色,就是朱飴了,有些烤鴨店的脆皮水就是用朱飴做的。

  要是加了小麥芽汁,糯米,就是米飴了,可以入藥,醫院里治咳嗽的糖漿就是用米飴做的。

  說這么多就是告訴你們,這個東西是健康的,盡管放就好。”

  說著,他就提起塑料桶,往鍋中倒了半桶水飴。

  “水飴咱們加到4500克就可以了,往里面加10克的鹽,給個底味,然后就開火來熬了。”

  下方的攤主聽得認真,一個個豎著脖子,咳嗽都不舍得大聲。

  經過這兩天的相處,他們已經比較熟悉李逸了,也不像昨天那么生疏了。

  聽著他的講解,有攤主舉手詢問:“糖漿里為什么要放鹽?”

  “鹽可以防止糖漿快速凝固,也能讓糖更甜。”

  李逸隨口解釋了一句,沒有多說。

  攝像機在一旁拍攝著,直播間有觀眾發著彈幕。

  “逸哥上次做面點的時候就說過,要想甜,加點鹽。”

  “好像是味覺對比效應,逸哥上次說過,炒菜的時候放點糖提鮮,也是這個原理。”

  掃了眼彈幕,李逸解釋:“鹽分子比糖分子小,而且更容易溶解在液體里,讓液體的滲透加強,讓人體感知液體味道的速度加快。

  鹽不光能讓糖變得更甜,對其他所有味道也都是有增幅效果的,不然怎么說鹽是百味之王呢?”

  說話間,李逸拿出了一根溫度計,用硅膠夾子夾在了鍋邊,將末端伸進了鍋中央的糖水表面。

  隨后,他就打開了灶臺火焰,開大火加熱了起來。

  “這是廚房專用的溫度計,這次主辦方都會給你們配一個。”

  李逸指著溫度計解釋:“我沒功夫教你們怎么看糖漿了,你們就記住,按照比例放好料以后,開大火燒加熱就行。

  記住,全程都不要攪它,因為你一攪,溫度就會降低,這里面的糖就反沙了。

  記住,全程都不要攪它,因為你一攪,溫度就會降低,這里面的糖就反沙了。

  反沙是什么,待會兒咱們做反沙咸蛋黃的時候我再給你們說。

  反正你們就記住,配好料,讓它自己熬就行,別動它就好,特別省事兒。”

  說完后,他就回到了蛋清盆旁,拿過了那袋剩下的白糖:“趁著這個時間,咱們來打蛋白。

  蛋白和糖的比例是8:5,這里差不多有800克蛋白,咱們就加500克糖就好了。”

  說著,李逸就用打蛋器飛速攪打了起來。

  很快,透明的蛋白就開始變白了,開始起了一堆魚眼泡。

  隨著李逸的繼續打發,粘稠的蛋白漸漸的變得蓬松了起來,顏色也變得更加雪白了。

  原本只有盆底那么厚的蛋白逐漸膨脹到了足足有半盆的厚度,質地也變成了奶油狀。

  就在李逸打發蛋白的時候,觀看的攤主們卻騷動了起來。

  有攤主指著糖漿鍋沖他提醒:“開了!開了!”

  李逸回頭看了眼,只見糖漿鍋里的糖漿正在沸騰著,上方也飄散著縷縷蒸汽。

  見狀,李逸沒有在意,只是解釋:“這是正常現象,不用管它,現在是在蒸發糖漿里的水蒸氣。

  你們在熬糖漿的時候也要注意,糖漿在燒開以后,會保持沸騰狀態,和103℃的溫度,持續蒸發水蒸氣。

  等水蒸氣蒸干了,糖漿的溫度會逐漸提升的,等熬到140℃,糖漿就可以用了。”

  聽到李逸的話,現場攤主趕忙都拿出了紙筆,記了下來。

  這道小吃不像其他的小吃,可以憑感覺來做。

  它對食材的比例顯然要求比較嚴格,制作難度顯然也更高一些。

  李逸說話的同時,手中不停,還在打發著蛋白。

  看著蛋白的狀態,他忽然關了打蛋器,將轉頭提了起來。

  轉頭上沾著一些蛋白糊,被提起后,正緩緩從轉頭上垂下,但卻沒有滴落下來。

  舉起轉頭,讓攤主們看得更清楚些,李逸解釋:“蛋清的打發,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濕性發泡,中性發泡和干性發泡。

  這種狀態就屬于濕性發泡,蛋白糊會垂下來,拉成長長的尖。

  這種狀態的蛋白比較適合做輕乳酪蛋糕。”

  說著,他就把打蛋器放了回去,繼續打發了起來。

  又打了一分多鐘,他再次關閉打蛋器,把轉頭提了起來。

  這一次,轉頭上粘連的蛋白糊要“韌”了許多,蛋糊尖也短了不少,但還是呈現出下垂的狀態,有點像雞尾巴。

  “這種狀態叫中性發泡,它是介于干性和濕性之間的一種狀態。”

  李逸給攤主們展示著:“這種蛋白是比較適合做蛋糕卷的,但做蛋白糖是不行的。”

  說完,他就將打蛋器放回了盆里,調低了轉速,一邊打發一邊解釋:“接下來,咱們用低速繼續打發,一直打到看不到氣泡,提起來以后蛋白霜能保持穩定,尖端挺立,不會彎曲,就屬于干性發泡階段了。

  這個階段也叫硬性發泡,到了這個階段,咱們的蛋白就算打發好了。”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