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向滑輪施加了一個向上的力……”
院子里,蘇璟正在朱標的旁邊,教他做著受力分析。
力學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內容,必須學好。
當然,學好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好在朱標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是很強的,為了大明的未來!
再加上他的腦子并不笨,學起來倒也沒有那么的痛苦。
此時的劉伯溫,則是在屋內,仔細的思考著蘇璟這兩天和他講述的東西。
社會形態的變化。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有資本主義社會。
這些社會形態的變化對應的特點還有其變化的過程。
全部梳理下來,就好像是看遍了世間的全部變化。
劉伯溫的內心只有震撼,這已經遠超了他之前學過的所有知識。
和蘇璟相比,自己那點輔佐朱元璋打下天下的本事,微末到不值一提。
自己所能看到的,不過是一朝一代之變化,能做的也只有這一朝一夕之事。
而蘇璟的目光,卻是整個歷史長河。
如果蘇璟想的話,他有沒有可能讓這些變化提前到來呢?
劉伯溫越想越覺得有這個可能。
如此一來,那蘇璟豈不是 想到自己馬上就要回去和朱元璋復命,劉伯溫這心里就有些沒底。
自己該怎么說?
蘇璟的命運,已然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牛肅,這里的考慮還是有些不夠全面,你需要.”
“牛懿,這個力的方向,是不是可以拆解成.”
蘇璟在院內教導朱標朱橚的身影落在了劉伯溫的眼中。
無論是蘇璟,還是朱標或者朱橚,眼神都只有純粹。
那是劉伯溫在年少求學時才有的純粹。
劉伯溫就這么看著,突然臉上洋溢起了笑容。
自己真的是想多了。
“蘇公子這般人物,怎么會在意這俗世權力呢?”
劉伯溫自嘲的搖了搖頭,緩步走到了院內,來到了蘇璟的面前。
“呦,老劉。”
蘇璟看到劉伯溫,笑著說道。
劉伯溫朝著蘇璟微微躬身拱手道:“這兩日,多謝蘇公子的招待了,老劉我要辭別了。”
蘇璟一愣,說道:“這就要走了嗎?老劉,再呆幾天也沒事的。”
雖然這兩天都是蘇璟在講解授課,但劉伯溫的表現也是讓蘇璟相當的驚訝。
一個古人,能有這般思想。
已經可以算得上是超越了時代了,和聰明人呆一起,還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的。
“不了,我已經無憾,再次感謝蘇公子的傾囊相授。”
劉伯溫又朝著蘇璟鞠了一躬,態度無比的真誠。
“哎哎哎,老劉,這就有點過了啊!”
蘇璟趕緊拉起劉伯溫的身子,這老劉都快是可以當他爺爺的人了,這么不合適。
簡單的寒暄了一句之后,劉伯溫最終還是離開了。
蘇璟看著劉伯溫遠去的背影,微微搖頭。
“蘇師,劉師也是身不由己而已。”
一旁的朱標開口道。
劉伯溫的情況,他是知道的。
蘇璟淡淡道:“我知道,你爹嘛,就那樣吧。”
劉伯溫突然來,呆了兩天又要馬上走。
還問了不少問題,這明顯就不可能是自己來的。
蘇璟雖然沒打聽過朱標的家世,但心里還是門清的。
朱標聞言沉默,他能說的也就這么多了。
與此同時。
翰林苑內,一群翰林學士此刻是焦頭爛額,緊張不已。
這兩天的時間都過去了,朱元璋讓他找的科舉的問題,現在卻依舊是毫無頭緒。
“宋大人,這到底該怎么辦啊?明日就是陛下限定期限的最后一天了。”
一名翰林學士來到了宋濂面前訴苦道。
作為翰林院翰林學士承旨,宋濂是這些翰林學士的領頭,也是他們的主心骨。
宋濂面色沉凝道:“我會想辦法的,陛下那邊,我來說。”
宋濂不是逃避責任的人,他很果斷的接下了這個匯報的苦差事。
只是,即便是宋濂這么說了,這些翰林學士的臉色并沒有變好多少。
問題沒解決,就算不是自己匯報又怎么樣,這又不是沒責任了。
一時間,整個翰林院內都是一股子低落的氛圍。
說到底,還是怕朱元璋。
這事是朱元璋親自吩咐的,他們卻是絲毫都沒有頭緒。
該怎么辦?
宋濂的心里也是沒有底的。
他倒是想過去找蘇璟問問,只是根本沒有任何蘇璟的消息。
完全沒有門路啊!
難道要用前些日子太子朱標和他說的那些理由嗎?
宋濂陷入了迷惘之中。
“景濂兄!”
此時,王祎快步走到了宋濂的面前,他的神色有些焦急。
“怎么了,子充,發生什么事了?”
宋濂看著火急火燎的王祎,疑惑道。
王祎說道:“我剛剛看到誠意伯入宮了。”
誠意伯劉伯溫入宮!
宋濂一聽這話,眉頭立馬皺了起來。
他和劉伯溫的關系不錯,此前劉伯溫還提點過他。
劉伯溫的處境,朝堂上下都知道。
這會突然被召入宮,肯定有事。
只是,誰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簡單了思慮了一下,宋濂做出了決定:“子充,你先在這主持一下,我去面見陛下。”
讀書人的風骨,宋濂還是有的。
劉伯溫的狀況未知,宋濂不想就這么袖手旁觀。
至少,得知恩圖報。
“好,我知道了。”
王祎是了解宋濂的,當即點了點頭。
宋濂隨即動身,直奔皇宮!
此時的奉先殿內,朱元璋正等著劉伯溫的到來。
在他的案頭,擺著的卻不是公文。
而是之前蘇璟和朱標在月下飛花令之時,念的那一首《念奴嬌·中秋對月》。
老朱本人在文學上,可以說是毫無造詣。
這首詞,他能看懂表面的意思,再多就不行了。
“蘇璟,伱寫這個到底是啥意思呢?”
朱元璋喃喃自語,之前太忙,他并沒有時間去看,也沒想起來這回事。
“陛下,誠意伯到了。”
太監的聲音響起。
“宣。”
朱元璋立刻道。
他等的那是真的有些焦急了,劉伯溫是他親自送去蘇璟那里的,現在總算是回來了。
兩人到底都說了些什么,朱元璋很急!
沒辦法,蘇璟的警惕心太強,拱衛郎早前就已經確認了這個事。
后來算是雙方默認了,遠距離監控,但監聽這事,沒有任何的可能。
“老臣拜見陛下。”
來到朱元璋面前,劉伯溫當即就跪下了。
態度一定要好。
“伯溫,趕緊起來,你我君臣,這些禮節不必在意。”
朱元璋立刻道,此刻完全就是一個無比和善的形象。
“謝陛下。”
劉伯溫緩緩起身。
朱元璋直接從椅子上站起身來,走到了劉伯溫面前道:“伯溫,和蘇璟的會面如何啊?”
朱元璋最關心的事情,還是這劉伯溫和蘇璟的會面。
“回稟陛下,臣向蘇先生求教了不少,獲益良多。”
劉伯溫認真回答道。
實話,還是得說的。
朱元璋立刻道:“那先告訴朕,這科舉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畢竟是馬上就要昭告天下的事情,朱元璋著急也是正常的。
就在這時,外面又傳來了太監的聲音:
“宋承旨到!”
宋濂來了!
朱元璋微微一愣,有些意外,隨即想到了幾天前自己給翰林院下達的任務。
但這三日的期限,不是還沒到嗎?
難道宋濂已經找到問題了?
一旁的劉伯溫眉頭微皺,宋濂的出現,著實讓他有些意外。
他并不知道之前朱元璋的安排。
難道是和自己有關嗎?
“宣。”
朱元璋直接大手一揮。
很快,宋濂也出現在朱元璋的面前。
“臣宋濂拜見陛下。”
宋濂朝著朱元璋行禮,還不忘瞥了劉伯溫一眼。
他并沒有看到劉伯溫的臉上有什么難色,這心頭也是稍稍放松了一些。
應該并不是為難劉伯溫的。
“宋濂,你這突然過來,是向朕匯報嗎”
朱元璋直接開口道:“我限了三日,如今三人之期未到,已經有答案了?”
宋濂抬頭道:“陛下,臣與翰林院上下思索幾日,都不曾找出這科舉之弊端,故今日特來請罪。”
請罪?
朱元璋一愣,倒是沒想到這宋濂這般的直接。
而一旁的劉伯溫聽著宋濂的話語,那也是相當的驚訝。
宋濂過來,開口就是請罪,還是和科舉之事有關。
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劉伯溫倒也猜出了一個大概來了。
朱元璋應該是從蘇璟處得知科舉會停的說法,然后讓翰林院的人找到原因。
“陛下,臣剛從蘇先生那得到了答案,此事與宋承旨無關。”
劉伯溫當即開口道。
朱元璋本也沒有要降罪宋濂的意思,聽到劉伯溫這么說,便直接道:
“那伯溫你說說吧,蘇璟是怎么說的。”
宋濂此時也意識到,劉伯溫之前應該是去見蘇璟了。
和自己一樣,劉伯溫要搞明白的事情,也是科舉的弊端。
劉伯溫當即道:“蘇先生說,科舉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之所以科舉會停,原因在陛下的身上。”
此言一出,朱元璋臉色驟變。
就連一旁剛剛請罪的宋濂也是驚住了,這啥意思啊?
蘇璟竟然如此膽大嗎?
朱元璋沉著臉問道:“誠意伯,那你說說,蘇璟到底是怎么說的。”
顯然這會朱元璋已經在發怒的邊緣了。
劉伯溫面色不改道:“蘇先生說陛下需求之人才,不是只會讀死書的人才,而是能夠有著處理實務能力的人才。”
“這大明第一次科舉遴選出來的人才,并不是陛下所需要的,故陛下會停止科舉。”
聽到這話,朱元璋的臉色立刻緩和了不少,他點頭道:“蘇璟此話說的倒是不錯,朕治理大明,若都是些只會讀死書的來當官,肯定是不行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這科舉的確不如停了也好。”
從老朱的角度來說,他想要的肯定是治理國家的人才,能干事才行。
蘇璟這話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宋濂站在一旁,聽著這話,心里頭卻是有些納悶。
之前太子朱標找他,談到了科舉,在朱標的口中,事情可不是這么說的啊。
真是越發的奇怪。
“不過蘇璟怎么知道,這一次的科舉,選出來的人才,都是庸才呢?”
朱元璋又問道。
雖然蘇璟理由說的很對,但還是有些沒說明白的地方。
劉伯溫回答道:“蘇先生說,陛下奪取天下,身邊已然網羅了天下人才,還是最好的人才,這科舉即便選出了人才,陛下也不會覺得他們有多好。”
這說的就是一個對比。
凡事就怕對比。
“嗯。”
朱元璋點點頭,對于蘇璟的這個說法倒也是認同的。
如今的大明,最厲害的人才,基本上都在他的麾下了。
這可不是靠著什么科舉考試選出來的,而是歷經了多少戰斗和多少實務歷練出來的人才。
區區一場考試選拔出的人,怎么能與他們相比的。
“蘇璟倒是說對了,只是,按他這么說,這科舉干脆就不要舉辦那不是最好。”
朱元璋看向劉伯溫問道:“伯溫,你覺得呢?”
從伯溫到誠意伯再到伯溫,朱元璋這稱呼的變化,便能看出他的態度變化了。
劉伯溫立刻道:“臣以為,蘇先生說的固然對,但科舉之事,乃是天下讀書人向往之事,該舉辦還是要舉辦的。”
宋濂也是說道:“陛下,臣也以為,這科舉之事,勢在必行。”
“或許蘇先生說的對,但若是直接放棄舉行,恐怕會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
無論是劉伯溫還是宋濂,都是有追求的。
他們的家族都不小,事實上若不舉辦科舉,對于他們來說,肯定是更有利的。
尤其是宋濂,太子師,門生故吏無數,如今更是翰林院承旨。
還是舉薦制的話,多少人得來求他。
朱元璋看向兩人,這世家貴族的阻力,他又何嘗不知。
科舉與舉薦,對于各方的利弊,老朱心里是有桿秤的。
對于那些有著舉薦權力的地方貴族和官紳來說,科舉就是壓縮他們勢力擴張的枷鎖。
朱元璋也收到了不少建議推遲科舉的奏章,說的很好聽,各種理由。
實際上他們的心思,朱元璋都很清楚。
之所以一直要揪著蘇璟說的這一句科舉會停,未嘗不是因為這其中的利弊關系復雜。
朱元璋想看看,蘇璟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同時,他也想看看,某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