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04章 無可奉告

  在用三分無奈、三分感激、三分猶豫、一分猶豫的表情將哈曼德和斯威坦送出門后,林炬和安德羅夫對視一眼,身體不斷顫抖泄露出恐怖的笑聲。

  登月+第二人+自麥加號近地接送,一共130億美元,資金缺口解決進度200%。

  還有些項目阿伯現在還不太敢買,但登月成功后安德羅夫還不信摳不出錢來。

  從阿伯木卡拉起飛自麥加號,對接去登陸月球,然后返回的時候也從近地軌道搭自麥加號,這就是斯威坦和哈曼德保證老國王會百分百贊同的方案。

  因為這實在是太漲阿伯面子了,即使花去798億人民幣,依然被認為完全值得。

  當安德羅夫說出一個人的價格時,為了給自己留下余地只豎起了一根手指,吐出了“一百億”三個字。

  他很想喊美元,可是怕這個價把人嚇走干脆略去貨幣,沒想到哈曼德當即就眼睛一亮:“一百億美元?”

  首次登月,只要100億美元?!

  林炬幾乎被狗大戶的石油淹沒到窒息,呼吸都不順暢了。

  就是不知道航天局怎么想,管他呢,錢到手再說。

  9月17日,坐得滿滿當當的團結號豎在已經是第四次重復使用的新遠二號上面,等待升空。

  第三次上太空的鄧磊顯得游刃有余,一邊輕松的檢查電氣設備,還有精力不時跟五個乘員開玩笑。

  來自不同五個國家的航天員坐在乘員艙里,享受地看著窗外的藍天白云,同時表示“這才是真正的太空飛行”。

  12點,國際空間站已經越過了哈薩克,新遠二號點火,執行團結號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

  下午13點55分,經過一圈多的追趕,團結號成功追上國際空間站,小心地與“和諧號”節點艙對接。

  改造后的機頂艙門打開,五名國際空間站航天員在接應下依次離開,然后四名返回者爬進來,在鄧磊的幫助下系好安全帶。

  這個過程中鄧磊應ISS航天員的熱情邀請短暫的進入了和諧號節點艙,拍攝了一堆照片,作為華國人造訪ISS的證據。

  當一個多小時后鄧磊準備脫離返回大氣時,ISS的航天員在對接艙關閉前拍攝了最后一張鄧磊漫不經心調整路線的照片,看上去就好像是你叫的嘀嘀打車,司機確認路線一樣。

  這些照片和鄧磊幾乎是同時返回地球,這次鄧磊落地連面都不吃了,意思意思就快速離開去見媒人,就好像剛剛下班匆匆離去的職員一樣。

  其余四個ISS航天員則各自坐著飛機走了,他們又不是華國航天員曝光度也不高,一切顯得是那么平常。

  但是對于航天局來說,林炬又雙叒叕搞事情了。

  阿伯往華國的境外匯款管理賬戶打入了65億美元,聲稱是為他們為合作登月項目費用支付的定金。

  航天局:???

  外交部:???

  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當天新遠和阿伯航天局低調的簽署了協議,連金額都沒有公開,只說阿伯將會與新遠宇航動力聯合進行月球開發工作。

  問新遠,回答是商業機密、無可奉告。

  月球開發?什么月球開發定金就要65億美元?你是要去月球挖氦三嗎?

  航天局的大佬滿腦子問號,但是又問不出結果。

  直覺告訴他們肯定發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趕忙動用特殊渠道獲取到了一些內幕,然后就都麻了。

  2020年之前登月,還有月球科考站,怎么聽起來好像有點熟悉?

  可你只是一家私人航天公司啊喂,要不要這么激進,還都開始賣票了!

  但關乎如此大的事,上級非常的重視,直接把航天局叫過去問:新遠宇航動力要登月,有沒有可能?是吹牛還是真的?

  航天局和工程院的專家到場對新遠宇航動力的實力進行分析,一一列舉,然后發現好像真的可以。

  既然能造小型航天飛機,那登月的飛船自然就沒問題,著陸和上升器也問題不大。

  最重要的是能登月的巨型火箭,他們估計新遠大概有半年生產兩枚新遠二號的能力,擴張后這個數字可能是四枚。

  新遠二號可以輕松利用CBC構型生產新遠二號甲,近地軌道運力135噸,登月輕輕松松。

  也就是說,三枚芯級的新遠一號甲,三年可以至少生產4枚,即使是一次性使用也足夠了。

  一次火箭試射、一次登陸飛船太空測試、一次有人繞月飛行,一次登月;

  如果加上大型航天飛機試飛和準備的時間,會再多幾次發射任務,但不會太久。

  更何況新遠二號甲是可復用的!

  按照他們的推測,算上相關著陸器以及配套設施研發部署時間,如果新遠宇航動力鐵了心真要去登月,差不多要用掉200億資金,耗時三年多左右。

  200億聽起來很多,但是換算成美元也就32億,而阿伯已經送來了65億美元定金,顯然資金上幾乎是沒問題的。

  一眾專家當著上級的面推出這個結果后,整個場面一下就僵住了。

  按照華國的時間表,大概是在2025年到2030年完成載人登月,用來登月的火箭別說研制,甚至連設計都沒有呢!

  上級萬年不變的表情開始如冰山一般凝固,過了好半天才帶著一絲絲僥幸問道:“登月是個很耗費資金的事情,為什么一家私人公司如此熱衷于太空探索?他們真的回去嗎?哪個空間X公司為什么沒有?”

  大佬:“這一點我或許有一點猜測,林炬很年輕,所以帶有年輕人的銳氣,現在又獲得了一大筆資金,又有實力,肯定會去的,或許在這個時候的他看來登月比多賺錢更重要。

  況且……他對我們的國家項目也很支持,承接任務的費用都很優惠。”

  “也就是說,他們可能不會把計劃往后推一些?”

  “除非是技術原因,我是這么認為的。”

  又沉默了一會兒,才傳來上級的聲音:

  “銳氣,銳氣,我們是不是也韜光養晦了太久,其實忘記了我們就是靠著一股銳氣在列強的包圍中橫沖直撞殺出一片安寧的天空呢?

  佘院士,航天局,能想辦法在三年內登月嗎?只要求把人送到月球表面的話。”

  在座的專家聽懂了這句話的潛在意思,以前政府對登月的看法是:有錢有實力了自然就做了,要做也不要弄面子工程,一次整個又大又好的科研站。

  而現在上級的思路明顯有了些許改變,或許爭一爭這個面子也很有必要,而且,最耗時面子、里子全都要。

  這可不能依靠私人航天了,要是靠私人企業才能載人登月,航天局干脆解散算球。

  這不單是上級的想法,更是直截了當地被說了出來,讓在座的專家們一時低下了頭。

  “新遠宇航動力公司創辦時間不長,但是取得的成就一點兒也不少,就算是規模在國內也是不折不扣的大企業了。

  今年的載人計劃,他們的火箭只用了不到一年,但是長征五號從立項到成功用了多久?當然確實,他們通過商業手段獲得的資金要充足得多,但是如果我們也給予同樣的資金支持,以航天局和整個國家的力量,難道不能做得更好嗎?

  就在8月的救援任務里,他們表現出的技術實力在我看來已經超越了航天局。”

  上級說話不算客氣,先是可回收火箭,然后是重型火箭、航天飛機等等,哪一個都是航天局需要花費大力氣才能完成的項目。

  新遠一年里接二連三的成功,而且還是以民營企業的身份,導致上級甚至對航天局都要有些不信任以及開始懷疑航天局的發展路線是不是錯了,所以才成立了航發委。

  太空競賽哈拉少!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