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49章 叛逃

  “這就是,天朝上國的底蘊嗎!”

  蓊前擇友和岡田匡史一起站在發射塔外的海灘上,后者喃喃自語。

  5月8日,瓊州航天發射場,3號工位豎起了一枚新遠五號乙火箭,它的上面是嫦娥四號。

  新遠五號乙火箭……怎么說呢,看上去有點寒磣。

  這枚新遠五號乙也是勞模,今年就已經進行了三次衛星發射任務、一次H1發射任務,加上去年已經是第七次可復用飛行了。

  七手火箭,由于多次經歷大氣層的燒蝕,每一次表面都會留下類似燒焦的痕跡,到了后面即使是重新涂裝都有些不太好處理。

  于是火箭表面的污跡就越來越重,直到去年底,新遠的隔熱涂料配方發生了變化,顏色很淡近乎透明,也更加便宜,于是可復用火箭的賣相就越來越差了。

  好在隨著可復用火箭的發射次數逐漸增加,媒體也從最開始的驚奇到淡然,現在只是偶爾吐槽一下。

  這并不是個例,全世界可回收火箭都這鳥樣。

  馬一龍的獵鷹9就不說了,參與到NAC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中后撥款更加充足,獵鷹9不停地發射回收,表面都懶得處理了,焦黑的外殼遠遠望去還以為火箭就是黑色涂裝。

  航天局曾經做過一些徒勞的努力,自長征六號遙四火箭任務成功后,他們就利用自己的“云開”回收控制系統接連進行了4次回收任務,一次失敗三次成功。

  最開始當然是依照華國的管理把火箭折騰到干干凈凈的狀態,但僅僅是第三次發射就發現折騰的成本雖然不算太高,但是對性能毫無影響,干脆也就擺爛不管了。

  臟就臟吧,能用就行。

  別說,長征六號回收成功后航天局就驚訝的發現了可回收帶來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然后就再也無法舍棄了。

  像長征六號這個級別,最快四五天就能重新收拾完畢再次發射,成本還直接降低60,這在過去敢想?研發成本再也不是事了。

  航天局似乎是打開了新世界大門,現在居然在琢磨怎么搞二級回收,就算是整流罩都可以從海里撈上來試試復用,這樣差不多就是一整枚火箭回收到底,90的部件都回收了,成本還要低。

  扯遠了……

  雖然新遠五號乙看上去是有點那啥,但是承接了5月10日首次商業載人發射任務的是堅定號航天飛機,只在十幾天前進行了一次無人飛行的好貨,成色嶄新,算是一種補償?

  堅定號最多可搭乘10人,不過本次任務只有5人,指令長新遠職業航天員胡冬,新安汽車高管陳均,兩名煤老板和島國富豪蓊前擇友,以及800公斤補給和五套艙外航天服。

  現在,蓊前擇友已經結束了訓練,和國內低調來華的JAXA兼三菱重工H3火箭的總師岡田匡史在一起。

  岡田匡史是自己私下悄悄跑過來的,他早就很想親眼看看華國這兩年在航天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干脆沒有報備,偷偷以旅游名義入境。

  蓊前擇友接待了他,并邀請他來瓊州一起看火箭發射,以及目送自己上天。

  “岡田君,看看吧,華國把瓊州建設成了一個龐大的宇航基地,與之相比種子島航天中心實在是太小氣了。”

  在不斷的航天發射任務中,新遠為了方便火箭回收后檢修和一些調整工作,不斷增加在瓊州的工程師,后來發現規模都達到了100多人,加上其他人員超過200人,干脆在這里成立了一個分基地。

  甚至轉移過來部分產業,這里的分基地都能完成一些制造工作。

  這都只是直接影響,瓊州的經濟現在是旅游和航天兩條腿,走的又穩又快,當地也是很能感受到這一特色,大街小巷都有航天元素。

  岡田匡史看到這些只能嘆氣,JAXA,哪怕是在國內都評價不怎么樣。

  可能是歷史原因,他們對“大”有種變態的執念,發射質量四百多噸就非要冠以“大火箭”的名稱,也在想盡方法發展真正的大型航天器。

  但不知道為什么,這種計劃總是失敗,不論哪個科研方面都一樣。

  島國人的科研,往往是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不錯,甚至數個方向上都比較先進,但是要整合起來就是個三流貨色,讓人不解。

  就比如他們的大型運輸機項目C2,用上了阿美提供CF6發動機,單臺推力26噸,兩臺就是52噸,運20四臺都才62噸推力。

  運20最大載重66噸,裝載53噸貨物時可以飛行2000公里。

  C2最大載重37噸,但實際上裝這么多就會有強度問題結構承受不住,最多20噸,航程勉強超過1000公里。

  這性能,讓人不禁懷疑飛機是陸軍馬鹿設計的。

  火箭也是一樣,H系列火箭也就氫氧發動機參數算是不錯,但開始老舊的開式循環,才140噸推力,很難說多先進,發射質量全靠捆綁固體火箭助推器。

  就這樣,H系列火箭還總是發射失敗,成功率讓JAXA在媒體面前腰就沒怎么直起來過。

  岡田匡史也不認為H3就能成功,即使去年通過了19億美元的撥款。

  19億美元,都能買一架H1了,H3火箭哪一點比得上H1?

  恰好二十多天前安1250首飛,這架亞洲(加粗)第一、世界第一的超級大飛機一出世,一夜之間不知道有多少島國青年痛哭流涕。

  在世界上,島國總認為自己和華國代表了亞洲,代表了黃種人,所以總會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突然冒出強烈的認同感。

  比如體育運動、科技成就等等,當2003年第一個乘坐自己國家制造的火箭的亞洲人上天,島國也是歡欣鼓舞,覺得還是我大東亞厲害。

  安1250也是,世界第一超級運輸機,島國民間給他取得外號是“飛翔的大和號”,有好多人請愿希望能到華國去買一架,更是在打聽安1250二號機B4143經過島國南部的具體地點和時間,跑到中文互聯網留言希望能飛低一些,好盡情瞻仰亞洲人的榮耀。

  岡田匡史的內心同樣也有這樣的認同,作為H3的火箭負責人,他非常清楚H系列火箭注定是困難重重也沒有成就,真正的舞臺,在東方。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