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20章 會有一些問題

  “林總,您坐這邊。”

  “額,謝謝。”

  發射中心內,林炬第一次作為旁觀嘉賓坐在了VIP觀景席。

  之前在瓊州一直是新遠把各種火箭一發發地往上路,自己在控制臺前,現在終于反過來了。

  現在是早上6.30,長征十號火箭已經被活動發射臺帶到了發射工位,準備于當日9點進行發射。

  作為曙光計劃的核心,長征十號的就獲得了最大的宣傳資源,4個中央電視臺從6點起就開始全程直播,各大官媒的網絡頻道同樣開通直播。

  到了早上7點的時候,各平臺累計觀看人數已經突破了1.3億人,達到了全國約10的人口。

  而在全球,估計至少有三億人通過網絡平臺觀看。

  如果是SLS火箭發射可能還沒有那么多人看,但航天局自帶某種精神BUFF加成,畢竟在人們的印象中CASA和NACA之間的距離相當巨大。

  結果CASA的登月火箭先飛?欸,好像不太對。

  華國航天居然領先于阿美!

  長征十號短短10個月從立項到首飛,會不會突然炸開?

  抱著種種疑問和期待,這才讓觀看長征十號首飛的人數破紀錄,甚至超過了當年阿波羅計劃登月直播,當然現在的傳播媒介與幾十年前也不可一概而論就是了。

  當然除了線上,親自來現場的外國人也是直線增加。

  麥克·格里芬陪著奧爾德林又站在了海灘上。

  上次新遠二號甲首飛,巴茲·奧爾德林來了華國之后就沒走,繼續等新遠三號首飛。

  格里芬反正也無事可做,就陪著老爺子在大陸吃吃喝喝,7月底準備回去了,又聽說長征十號要飛。

  這可不能錯過,于是兩人又停留了一段時間,一直到今天。

  看著海灘上比前兩次還要多的人群,奧爾德林站在他們提前租下的小閣樓陽臺上,感慨地說道:

  “5月、6月、8月,華國人在這一年就要連續發射三枚能夠執行登月任務的火箭,這比阿波羅計劃時期的阿美都要強大。”

  格里芬:“現在他們是世界第一工業國,工業產值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這是前所未有的。”

  格里芬已經被瓊州的三次巨型火箭發射震驚到麻木了,不過這一次他是最擔憂的,因為長征十號才是競賽的主力,如果這一次長征十號首飛成功,就意味著NACA的事實落后。

  他在任的時期正是世紀之交,雖然那個時候NACA已經被大砍經費了,但余威還在,并提出了延續的“星座”計劃。

  NACA的衰弱有目共睹,但有句華國諺語怎么說的?瘦死的大象比馬大,這樣的落后對于NACA來說不應該啊。

  “素晴らしいです,素晴らしいです”

  “宇宙局萬歳です!”

  “長征10號が一番すごいです”

  “アジア人の月面著陸です”

  格里芬和思緒被突然變大的呼喊聲打斷,然后厭惡地看向下方。

  這里不知道何時聚集起了一大片島國人,他們舉著條幅在那里為長征十號祝福,不時夾雜幾句中文,吵吵鬧鬧讓人覺得煩躁。

  倒是奧爾德林沒有什么煩惱,對于80多歲的他來說不甚靈敏的耳朵就能就能過濾掉大部分雜音。

  他只是慢慢低下身體,湊近租用的望遠鏡,對準發射工位上的火箭。

  “遠望三號到達指定位置,通信正常,請指示!”

  “繼續監視,保持狀態!”

  “是!”

  云洪軍帶著耳機雙手撐在控制臺上,作為本次發射任務的副總指揮不斷確認火箭和遙測體系狀況,額頭已經冒出細密的汗珠。

  距離發射還有一個多小時,只睡了兩個多小時的云洪軍眼睛通紅,但還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項程序。

  在他面前的巨大屏幕上,長征十號已經加注碗3000多噸燃料,儲存液氧的燃料罐通過小小的開頭泄壓,氣化的液氧凍住空氣中的水汽,看上去就好像箭體上多了幾個洞,不斷對外噴出白色氣體。

  大佬和林炬站在不遠處,清晰地看到了云洪軍的狀態,但沒有上前。

  前者嘆了口氣:

  “長征十號任務太緊了,認真說起來新技術占比高到了75以上,理論上就不應該這樣做……他也是受命于危難之際,能把火箭造出來,已經了不起了。

  這枚火箭要是讓我之前來評價,不在發射臺爆炸就算成功。”

  林炬:“但是長征十號不能不成功。”

  “是啊,它不能不成功。”

  大佬緊握著雙手,已經能感覺到掌心充滿了汗液。

  距離發射還有半個小時,林炬和過分年輕的謝廖夫走出了直播攝像機的范圍,悄悄討論著長征十號的。

  林炬:“你覺得長征十號的成功率有多高?”

  謝廖夫:“如果是我那個時代肯定不太樂觀,時間太短了,才10個月,這可是起飛推力5100噸的火箭,要是我被逼著在一年內設計并制造這樣體積的火箭,那我寧肯被降職去教書。”

  林炬:“對了,當年對于N1,你是怎么想的?”

  N1火箭作為承載聯盟登月夢想的火箭,連續四炸的災難性事故讓其登月夢徹底破碎,很多人說科羅廖夫在可能不一樣,現在倒是可以實地問問真人了。

  謝廖夫也早就了解到了他死后聯盟航天的發展情況,哪怕有些地方語焉不詳他也能知道發生了什么,此時說到N1他只在搖頭:

  “我不喜歡大污染的推進劑,所以才設計出了N1,但我死的時候N1只是個草案,遠沒到能正式實施的地步,現在看來以當時的技術N1確實不太可能成功。

  不過現在我覺得,當時我的思維太有局限性了,仿照土星五號設計了單箭體的火箭是不正確的,堅持我們捆綁式的傳統才是對的。

  NK15雖然只有150噸推力,但不一定要在同一個箭體上布置那么多,如果讓每個助推器安裝四臺NK15,然后捆綁六根,加上芯級四臺,這樣雖然還是28臺發動機很多,但是振動就遠沒有那么強烈了。

  這樣近地軌道運力也有100噸左右,足夠我們登月了。”

  林炬點點頭,確實聯盟和華國與阿美的火箭思路差別比較大,前兩者喜歡捆綁大推力液體助推器,后者則要么單芯級大推力,要么是捆綁大推力固推。

  要是N1也捆綁多助推器,至少情況沒有那么糟糕。

  “至于長征十號,以我用我們基地的制造能力評估的話應該沒問題,但從傳統宇航學發展來說,即使他們的安全冗余做得足夠多,我還是覺得會有一些問題。”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