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86章 構思

  12月20日晚。

  航發委探月工程辦公室再次對外發布消息,初步確認庫姆撞擊坑下發現較大規模冰沉積帶。

  雖然依舊不清不楚,也只有幾張模糊的圖片,但也確實證明了庫姆撞擊坑下面有著相當不少的冰,至少對于前期探索來說大大的夠用了。

  這個消息對國際宇航界造成了巨大沖擊,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各國對于月球的興趣極大提升了。

  有水,意味著能合成有機物,意味著有可能實現月球表面的駐扎點自行維持,極大減少地面的壓力。

  同時這也表明殖民月球成為可能,雖然同樣不是小工程,但比起火星來說可要簡單太多了。

  最先在媒體上做出反應的歐空局當即宣布,庫姆撞擊坑周圍地帶資源豐富,歐空局將立刻啟動前期的無人探測任務,預計6到8個月內向月軌發射一顆衛星以及一個月表巡視器,暫時命名為“潘狄亞”計劃。

  這個計劃以絕無僅有的速度在歐空局內部獲得了一致通過,同時還使得他們對“塞勒涅”計劃也更加重視了起來。

  緊隨其后的,是NACA。

  克萊爾在接到電話后立刻想辦法,最后還真找到了一個:毅力號。

  2011年,NACA向火星發送了第一輛核動力火星車,重量900余公斤的好奇號,同時也開展了與好奇號類似的后續項目,它在2020年公開采集命名后被叫做“毅力”號,現在內部只是簡單叫做“二號火星車”。

  “二號火星車”重量略微超過一噸,基礎骨架和結構與好奇號一樣,只是搭載的科研設備有許多不同,一直進行地不緊不慢,反正沒什么技術難點。

  而克萊爾的要求,就是把“二號火星車”進行改造,發射到月球上去。

  于是原本后世的“毅力”號直接被他命名為“伊西斯號”。

  伊西斯(Isis),是古埃及神話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而水就是生命之源。

  對于使用好奇號相同底盤的伊西斯號來說,在月球上工作并不是很麻煩,小做修改就行。

  月球和火星的最低溫都在零下一百多度,不同的是月球在被陽光直射時溫度極高,但改造一下休眠就可以,也是小問題。

  主要是設備要替換并重新制造,這可能要花點時間。

  火箭是現成的,能把火星車送往火星的宇宙神5自然也可以把伊西斯號送去月球,這種中型一次性火箭ULA多的是。

  登陸器也不用大改,即使取消降落傘,在月球的低重力下天空起重機也足夠,甚至還有富余,改改程序的事。

  于是克萊爾將伊西斯號的發射日期定在2017年3月初左右,用兩個月時間改造伊西斯號足夠了。

  但在他們公布之前,SpecaX搶先做出了反應。

  馬斯克先是在推特和微博上狂贊了一波航發委,然后表示1月份的首批10顆星鏈衛星發射任務將被取消,改造后由獵鷹9號火箭送往月球。

  “星鏈”終歸還是來了。

  B級基地。

  謝廖夫看著車間里裝配好的六只“探索者II”,撓了撓頭發。

  相比于外界披露,這幾天航發委操控兩只玉兔三號做了更加細致的探查,根據對月球地質狀況的模型推測,月球南極下方,也就是艾特肯盆地位置下面確實應該存在一個超大的冰層。

  形成原因未知,但面積可能超過3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在距離地表20到50米左右,厚度暫且未知,但保守估計在20米以上。

  庫姆撞擊坑很可能是這個冰層的一個地勢較高點,在很多很多年前遭受撞擊形成的時候接觸到了冰層,這才導致撞擊坑內平均覆蓋的月壤深度不到25cm,最薄的地方甚至只有幾厘米。

  整個估計的冰層區域保守冰儲量約在6億噸以上,這是難以想象的巨大資源。

  航發委內部當時就鬧翻了天,一次性就把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規劃了出來,準備以最快的速度發射探測器,不為別的,就為了多占點地。

  在宇航員的腳踏上去建立科考站之前,就只能靠機器人先圈地,把最淺最好的地先占了。

  而新遠公司在制造探索者II時一共造12只,剩下的6只已經完工擺在了這里,隨時可以發射。

  這6只已經被內定為嫦娥六號的巡視器了,著陸器本月內完工,六號任務1月初就發射,新遠二號反正有的是。

  六只探測器還是航天局買下兩只,這樣庫姆撞擊坑就有8只機器人,對全世界都形成了碾壓級優勢。

  用林炬的話說:“要是他們的探測器敢進入我們占好的地,就把他們太陽能板剪了!拆了扔進隕石坑。”

  雖然是玩笑話,但也確實說明了航發委的機器人數量之多,現在月表就有7只呢!

  不過謝廖夫知道無論是探索者I,還是探索者II都是探測性質居多,在找到確定的冰層后,他就一直在思考下一代的實用化機械,能夠以可觀的效率制取水、提純、合成所需化合物的機器。

  首先質量問題,新遠二號乙(三級)的月球軌道運力有18噸,這個數字非常大,最大能把6噸載荷送到月表。

  6噸……6噸對于探測器來說富裕的過分,但是對于工程機械就是個很小的數字,尤其是在月球上能給工作設備的載荷重量占比可不高。

  最簡單的用電解法制取氫氣,制造1立方米氫氣和0.5立方米氧氣需要約4.5度電,假如6噸重的機器就拿來干電解水制取氫氣并壓縮,重量差不多是夠的。

  就按照常用的催化劑和質子膜電解法,一小時制取5立方米氫氣,一天就是120立方米氫氣和60立方米氧氣。

  120立方米氫氣不過10.788公斤,拿來當火箭燃料肯定是遠遠不夠,但是拿來合成物質供給一個科考站完全足夠了。

  更重要的是氧氣,60立方米氧氣就是60000升,一個成年人一天約消耗550升氧氣,這意味著臺電解設備可以提供100個成年人一天呼吸的氧氣,完全夠用。

  這樣的電解設備耗電功率在20到40千瓦左右,青山基地正在研制的核電車可以提供38KW功率,足夠了。

  另外還需要一輛開采機械、可能還得拖一輛核電車提供電力,以及一些儲存氫氧氣的氣罐,可以做得大一些,最好埋入月壤下面,所以還需要一輛挖掘機?

  謝廖夫粗算一通,6噸是這些工程機械和大型設備的較好控制的質量,差不多需要6次發射任務,耗資至少在20億元,不過可以拉上航發委,攤出去60以上,所以花不了什么錢。

  謝廖夫想著,在平板上寫下了“月球1前期小型開發任務草案”,構思著基地的設計。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