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48章 虬髯客李世民

  都不用大唐皇帝吩咐。

  苦味四溢的清熱丸從孫思邈的小瓶子里倒出來,伴著水給李世民送下肚。

  苦丸入肚,李世民同樣想破頭也想不明白:

  憑什么?

  勿說以后,他現在待侯君集也不可謂不恩寵。

  玄武門之功位列第一等,嘉封潞國公,并且最近房玄齡已經在走推薦流程了,打算舉侯君集任兵部尚書。

  而觀這光幕青史所記載,滅吐谷渾可稱功,滅高昌乃是力排眾議之舉,更凸顯榮寵。

  結果縱兵劫掠,私刑俘虜,心生怨憤,最終更是欲刀兵內舉?

  李世民不愿去想,侯君集的計劃中究竟是要血染宮廷呢,還是再請他做太上皇?

  相較而言,李世民對于李承乾的造反雖然吐血,但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畢竟很早之前就隱隱約約提到,再對照史冊上的戾太子之事觀摩。

  以及光幕從后世角度來看的曹丕與曹叡的父子矛盾,以及諸葛武侯輔佐劉禪等事。

  李世民覺得還是稍微找到了一些些門道的,雖然不多。

  此前的教育方向是希望承乾能勝過自己的。

  但如今看來,何其難也。

  因而才有除歲時讓皇子皇女們同樂之舉,如今看來還是有一點成效的。

  而侯君集……李世民目光在尉遲敬德身上停留了一下。

  這位猛將與李世民心意相通,當即起身:

  “臣這就命人備快馬,最遲三日,定擒賊而返!”

  沉默了一下,最終還是搖搖頭:

  “暫不至于此。”

  畢竟玄武門也才過去四年。

  只是,為了保住侯君集的腦袋,確實該找個時間找個理由好好敲打一番了。

  畢竟后世亦言,打天下者坐江山。

  沒有披荊斬棘敗薛仁杲、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人積累起來的功勛名望。

  真以為只靠玄武門就能一步登天坐穩江山?

  于是尉遲敬德只能再度坐下,秦瓊笑著拍了拍尉遲敬德手背,用只有兩人能聽到的聲音道:

  “陛下念舊。”

  這個基本可以算是公認,當初秦王府的一幫兄弟,如今都有了好去處。

  這也是沒人站出來給侯君集說項的原因。

  一個是知道陛下糾結一番最終也就略微懲戒,定不可能不出罪而刑。

  另一個也是嫌棄光幕中侯君集的舉動,這不是踹大家吃飯的鍋嗎?

  “權萬紀,臣記得應當是權懷恩叔祖,聽聞為人剛烈,竟慘遭此禍。”

  “臣也記得此人,權懷恩入秦王府素有才名,曾從大家平王世充。”

  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輕巧而有默契的跳過了“承乾在搞男人”這能讓陛下頭痛的粗鄙之言。

  只是杜如晦心下有所猜測,他的子嗣摻和進去的,不會就是這樁謀反吧?

  謀反的計劃雖然還沒落地,但也是謀反,要按罪掉腦袋。

  李祐這個大聰明造反轟轟烈烈,被賜死。

  支持李承乾直接謀反的有兩人,侯君集和李漢昌。

  李漢昌是李淵庶七子,謀反事發后賜死于家中。

  侯君集的家人流放嶺南,本人在刑場安心上路。

  比較特殊的是李承乾,畢竟是長孫皇后親子,李世民讓大理寺議了再議,最終保了下來,流放嶺南。

  另外被影響的還有兩個重臣之后。

  杜如晦兒子杜荷也屬于造反骨干,被斬首,并禍及杜如晦的長子杜構。

  杜構本來襲承了父親的萊國公,并官至慈州刺史,結果因為弟弟造反被牽連,褫官奪爵,全家流放嶺南。

  李靖的長子李德謇因為與李承乾關系密切,也被牽連,判流放嶺南,但因為李靖的面子最終改徙吳郡。

  “好嘛,流放到咱們這邊兒來了。”

  張飛小聲逼逼叨,只覺得這唐朝也夠神經病的。

  “大將軍造反,太子造反,皇子造反,皇弟也造反。”

  本地人張松還是有點意見的:

  “翼德將軍,益州還是比嶺南好過不少。”

  雖然張松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通熟地理,不少人大概以為中原以南都算嶺南……

  龐統臉上滿是八卦的色彩,嘖嘖有聲:

  “這唐朝也終歸沒逃過這一遭,戾太子之事復演矣。”

  而且這光幕還配后世之影響,觀感可比史冊中寥寥數筆的戾太子之事清晰多了,龐統心說。

  孔明則是嘆口氣,覺得吃飽了撐的的人太多。

  看那諸葛丞相多尊貴,一國之事盡握于手,殫精竭慮,油盡燈枯而早死。

  看他孔明軍師,荊襄諸事干脆就不管不問,益州的工作也分出去了大半。

  研究研究光幕言語,看看后世說法,再從故紙堆里找找先賢留下來的難題,再去教教書,好不逍遙快活。

  而且這侯君集乃是李世民元從,應當最能曉得這雄才大略君主的手段,怎么能生出這么愚蠢的想法的?

  成都府衙諸人也就感嘆一下,倒是并沒有覺得有多勁爆。

  畢竟隔著光幕看這唐朝和李世民多有霧里看花之感。

  但若是套一下,李世民之于孝武皇帝,李承乾之于戾太子,李靖之于衛霍。

  好像就差不多了,也因此他們幾乎瞬間就將李承乾造反原因猜了個七八成。

  因此頓時還有點同情了。

  甘露殿中李世民已經調整過來了。

  不過看看雙眼發直的杜如晦,再看看一臉木色的李靖。

  李世民只能盡力保證道:

  “朕定當勉力教導承乾,不至有此之禍。”

  侯君集這事兒暫且撇在一邊,繼續來說李靖。

  《隋唐嘉話》之后,唐朝還創作出來了另一個比較出名的李靖形象。

  那便是成于晚唐的的《虬髯客傳》,這個故事比較簡單。

  白身窮小子李靖去拜訪隋末的大司空楊素,僅靠幾句話就驚的對方折節交談。

  不過在正史上這會兒楊素早死了,所以看開篇就知道是在架空虛構。

  李靖沒能折服楊素,但折服了楊素府上的家妓張出塵,這個姐們兒因為平時總揣著個紅色拂塵,所以也名紅拂女。

  查了李靖的住所,當晚就去投奔了,并且幾乎是連夜拜天地,英雄佳人就這么成一對兒了。

  紅拂女見識非凡,說楊素不行,隋朝要寄了,太原李世民有天子之相,咱們去投奔吧。

  然后就是半路遇到虬髯客,三人結伴去找李世民,結果本來想爭霸天下的虬髯客見李世民就心死了。

  交代李靖好好輔佐李世民打天下,并把全部家產捐贈給李世民后,虬髯客買了個船出海了。

  故事結束是貞觀十年時,李世民成了天可汗,威服四方,虬髯客打下了扶余國,在海外當國王了。

  簡單的故事,往往聯系時代就變的很好玩兒。

  有人猜測虬髯客這個虛構角色的原型其實就是李世民。

  因為《酉陽雜俎》有記載,“太宗虬須,常戲張弓矢”。

  《虬髯客傳》中的這個虬髯客,會殺了仇人后用仇人的心肝下酒,初見紅拂女也會生出不軌心思。

  殺氣沖天,睚眥必報,有時候行事不太光彩,這就是虬髯客的標簽,幾乎可以無縫套到李世民身上去。

  因此完全可以看做這篇的創作是將李世民一拆為二。

  狂野、記仇、特別能打的李世民變成了虬髯客,離開中原,打下了扶余國。

  扶余國緊緊挨著高句麗,而二鳳晚年在軍事上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滅了高句麗。

  虬髯客這部分特質剝離之后,只余下了一個寬厚仁慈,虛懷納諫的李世民,最終成了帝王楷模。

  再聯系這篇成于安史之亂后,它倒是將晚唐人的那種復雜心態表現的淋漓盡致:

  二鳳在時,亦不覺異,二鳳崩后,不見其比。

  而李靖嘛,再一次成了人生贏家。

  年輕了好多歲,抱得美人歸,征戰天下功成名就,還和君王稱兄道弟,令人艷羨。

  光幕中還緩緩放出了這篇的原文。

  李世民原本還讀的津津有味,但看到光幕說這小心眼、好色、食人的虬髯客就是自己,登時急了:

  “絕無可能!”

  一旁神游天際的孫思邈在心里撇了撇嘴,食人暫且不說。

  小心眼和好色,似乎……

  李靖則是感覺才弄明白了一個疑惑,為什么多了個被稱作紅拂女的妻子。

  心下倒是覺得分外好玩兒,聽到光幕所說的陛下的遺憾后也笑道:

  “臣若真能年輕二十歲,定助陛下滅高句麗!”

  蘇烈猛點頭:老將軍這話我信,請務必帶我一個!

  (本章完)

  請:wap.ishuquge.la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