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68章 王玄策

  成都府衙。

  益州的氣候相較來說算是比較溫暖的。

  但此時廳內俱是一片抽冷氣的聲音。

  不同于讀史書時,對于“飲馬翰海”、“燕然勒石”等詞只能憑空想象。

  那唐朝的疆域被用相當醒目的朱紅之色標識了出來。

  這片朱紅色隨著時間的推進,向遼東推進,與那高句麗僵持。

  然后向北推進,將整個薛延陀吞并了進來,疆土擴大了近乎一半。

  接著通過細長的河西走廊,鯨吞西域,這片朱紅色與北方連成一片。

  最終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就是一片空前遼闊的疆域。

  “何其……壯也!”

  張飛一時失語。

  圖像表示本就比文字要直觀,更遑論后世這種會動的圖了。

  劉備凝視著這個飛速擴張的帝國。

  大漢十三州無人不知,劉備自己房間里掛的就有一幅如此的大漢疆域圖。

  如今所領之地方才荊益兩州,不過大漢天下十之一也。

  對劉備來說能盡復十三州就已經能傲視先祖了,更別說能盡納西域……

  “不愧為后世所贊之千古一帝。”

  察覺到孔明關切的視線后,劉備輕輕搖了搖頭,示意自己無礙。

  大漢本就有高皇帝,文、武二帝,光武皇帝等珠玉在前。

  于他而言,不過是能作為標桿追趕的目標又多一個罷了。

  這些杰出的帝王如同一桿桿畫筆,勾勒出了一個優秀的天子應當是什么樣的。

  時時自省,日日比照,不求文治武功能超越其人,只要能接近一些,想來對天下來說都是幸事。

  孔明勾勾畫畫總結出來一個看法:

  “養馬場真的很重要。”

  “馬愈多,兵愈快,戰事結束愈早,糧草消耗反而愈少。”

  典型的反例就是光幕舊史中,入益州,戰漢中,進夷陵。

  動輒半年一年,打完之后府庫全空,甚至不得不給士卒允諾府庫之財,反致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如今入益州靠大勢壓之,取漢中主打一個出其不意,荊襄早有籌謀。

  細細算來也就荊襄之戰時所耗的糧草多了點,但也都在計劃之內,沒讓己方陷入窘境。

  劉備頷首,然后看了一眼法正和張飛委派道:

  “此事還需孝直與士元多多操勞。”

  法正正求之不得,大笑領命。

  而在唐軍在西域勢如破竹的時候,東南方還發生了一件小小的外交糾紛。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忙著用天價彩禮跟西突厥扯皮的時候,大唐使節王玄策被襲擊了。

  自從玄奘大師返回大唐后,天竺就跟唐朝多有來往。

  比如貞觀十五年,天竺主動來朝;十七年,李義表和王玄策友好回訪。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但這一次遇上了意外:

  戒日王在恒河里淹死了。

  這位就是給玄奘開佛法大會的那位國王,戒日王朝的扛把子,也是大唐和天竺友好關系的發起者之一。

  雖然丈育UP經常調侃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吊打的歷史,但漫長的歷史中當然也有過意外。

  戒日王朝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王朝很難得的是印度的本土帝國之一。

  巔峰時期占據了印度三分之一的領土,因為位于印度中部,所以又稱中天竺。

  606年建國,647年國除,王玄策很倒霉,到達中天竺時候就是647年。

  戒日王死的時候沒有留下子嗣,于是全世界的劇本差不多都一樣:

  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然后不知道這位三哥哪根筋不對了,對大唐使團發動了襲擊。

  使團三十位隨從皆被擒,僅王玄策和副手蔣師仁逃到了吐蕃。

  正所謂忍一時越想越虧,退一步越想越氣,王玄策決定要復仇。

  當時吐蕃是文成公主的丈夫松贊干布當政,雙方處于蜜月期,王玄策將這事兒跟松贊干布說道了一下,松贊干布借了一千二百兵馬。

  松贊干布的意思也很清楚,借你人馬壯壯聲勢,將使團的人要回來,這事兒就算了了。

  但王玄策咽不下這口氣,又去到尼婆羅召集了七千人,最終合八千人馬,氣勢洶洶殺了回去。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率軍進攻阿羅那順,在茶镈和羅城激戰三天,斬首三千,溺亡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

  逃跑后的阿羅那順整合人馬,繼續再戰,被王玄策再次殺的大敗,并將其生擒。

  最終,王玄策率軍與阿羅那順的殘部在乾陀衛江激戰,并徹底擊敗對方,生擒一萬二千俘虜。

  天竺震怖,中天竺五百八十個邑落先后主動投降,被阿羅那順篡權的戒日王朝徹底滅亡。

  王玄策勝利班師,并將阿羅那順等勛貴押回長安治罪。

  這件事在史書中記載僅用了二百多字,對王玄策的戰績記載寥寥,不過區區幾字:

  大破之,又破之,進擊之,亡。

  “竟是使節?!”

  李世民意想不到,此時倒是有點可惜已將其派去與玄奘同行了。

  而且當時還在猜測其人是怎么入的軍伍,結果沒想到并非將軍,乃是使節。

  但也因此,面上贊賞之意更顯:

  “大唐使節,合該如此!”

  李世勣啞然,他本以為自己兩百人滅薛延陀已經非常矚目了,結果后面冒出來一個五十騎平于闐國的。

  當以為這個堪稱大唐巔峰的時候,結果又冒出來一個一人滅國的,而且還不是武將出身!

  而且這才僅僅是初唐,后面光幕說過的那些李世勣還沒忘呢。

  單人入陣王忠嗣。

  深入萬里高仙芝。

  李世勣不由得慨嘆:咱大唐當將軍的怎么都這么卷!

  “如此說來,陛下倒是將此人用對地方了。”

  李靖笑瞇瞇道。

  或許是真的年紀大了,而且本身也是沉穩的性格。

  因此李靖對于王玄策之舉更多的是贊嘆以及欣賞。

  李世民面上故作為難:

  “還好如今我唐也就滅東突厥之威。”

  “不然這王玄策挾唐國威,還說不定在西域鬧出怎樣的亂子。”

  口中都是責備,但臉上都是欣喜。

  畢竟大伙也都明白,即使此戰主要是借了大唐的威勢。

  但能借威,本就是能力的一種體現。

  大唐使節何其多也?怎么滅國的就這一個呢?

  在甘露殿又轉了兩圈,李世民搖頭道:

  “朕如今真恨不得這王玄策早日得返。”

  “如此良才,宜善加培養。”

  “如今西域尚且兇險,鬼魅之徒甚多,若是遭遇不測……”

  李世民已經提前患得患失了起來。

  王玄策單人滅國這件事,有幾個關鍵點需要理順:

  首先,松贊干布是以大唐駙馬爺的身份幫助,因此這一千二百吐蕃兵就是打手,王玄策怎么處理這件事,松贊干布不干涉不過問,因此也不享功。

  其次,泥婆羅的七千兵馬是王玄策拉出大唐的旗號征發的,并非借兵,因此泥婆羅自己的歷史并沒有記載出兵之事,也不享功。

  泥婆羅自己的歷史也記載,此時的的德瓦國王沉迷于酒、色、珠寶、香料,毫無雄心壯志,自然也不會熱心幫王玄策的忙。

  真正舉國之力幫助王玄策的反而是天竺的國家:

  東天竺贈三萬牛馬勞軍,并贈弓、刀以及錢財。

  迦沒路國獻上了地圖,作為代價,希望能從王玄策這里請一副老子的畫像供奉。

  當時唐朝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雖然最終唐朝受益的僅僅只有王玄策帶回來的工匠,因此對此事并不太重視。

  但也因此反而更加凸顯王玄策的魅力。

  面對困境絕不屈身忍辱,將生死置之度外,并憑借個人魅力和口才,維護帝國尊嚴。

  以使節之身統帥近萬大軍,一戰破其都,二戰擒其王,三戰滅其國。

  青史兩百字足夠留其名,當得起華夏英雄兒女之稱。

  “這大唐……”

  張飛已經無話可說,幾乎是呻吟道:

  “給人留一條活路吧……”

  成都府衙中一群人猛點頭。

  雖然對方只是扣了大唐的使節,但你動輒就把人家一國滅了。

  同為華夏子民雖然看了很解氣,這事兒辦的很漂亮。

  但這豈不是讓以后的大伙很難辦?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