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79章 同一個劇本

  “話雖如此說……”

  孔明搖搖羽扇還是嘆了口氣道:

  “此戰若是由翼德來統兵……”

  看著張飛躍躍欲試的眼神,孔明明確的止住話題:

  “算了。”

  “總之,此戰之敗,既是意料之中,也屬意料之外。”

  說著孔明眼神變得悠遠道:

  “意料之中是因為唐以軍功為貴,且有恩蔭之法,僅需一兩代,領軍者便不再是開唐時的百戰之將,其破敵之能,與開唐自不能比。”

  “意料之外是沒想到這敗北來得如此迅疾。”

  孔明的心底則是忽然想起來了諸葛瞻這個名字。

  僅僅因為是自己的后人,便被劉禪倚重委以重任,但后世稱其人才情平平,最終死國。

  后代大多難以逾父輩,但又往往身居險貴……庸碌還好,若是心胸狹窄,所為之禍要比尋常更甚。

  所以雖然這個親兒子還沒影,但孔明已經提前給其規劃好了:

  來跟爹爹一起研究這科學吧!

  大非川之敗徹底斷了唐軍的連勝,之后高宗一朝的武將基本上就成了救火隊長。

  今日平吐蕃,明日鎮突厥,后日平百濟,大后天安西四鎮又鬧騰起來了。

  而其中救火救的比較好看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我們的老朋友薛仁貴,另一個是蘇定方的徒弟裴行儉。

  裴行儉有個哥哥叫裴行儼,隋唐時有名的猛將。

  咱們前面說過,明朝人杜撰隋唐演義的時候,就是以裴行儼為原型捏的裴元慶這個猛男,武力爆表,但奈何運氣不行。

  而UP主覺得吧,可能是因為老裴家的運氣都被他弟弟給吸干了。

  裴仁基和裴行儼謀反的時候,裴行儉在老家剛出生,非常好運的逃過一劫。

  而等裴行儉長大,亂世剛好過去,順利拿到了大唐戶口。

  因為唐是承隋的,所以老裴家父子的謀劃對王世充來說是謀反,對唐朝來說那是有功。

  忠烈之后,裴行儉。

  靠著父兄的功勞,裴行儉直接被送入了國子監學習,吃穿用度什么的都被國家包辦了。

  裴行儉的上學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并且還抽空練了一手書法,相當出名。

  但畢業之后,就業又成了一個難題,在大唐的整體風氣下,裴行儉選擇投身軍隊,想要從基層干起。

  倒霉的是填志愿時候不仔細,最終裴行儉被分配到了左屯衛當倉曹參軍,這塊地兒隸屬匡道府,經典的鳥不拉屎的地方,而倉曹說白就是看倉庫的。

  年紀輕輕的裴行儉人都要傻了,但父兄造反噶的早早,也沒資格走動關系,只能認命。

  這地兒的老大蘇定方覺得挺有意思,居然還有年輕人肯來這里?

  于是掃大街的蘇定方,對著看倉庫的裴行儉發出了邀請:

  “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

  就此,裴行儉成了名將之徒。

  這對師徒在匡道府度過了平靜的十年,掃掃大街,看看倉庫,研究研究兵法,沒事兒看看新聞。

  比如太子謀反啦,二鳳親征啦,侯君集被砍頭啦,長孫無忌弄權啦等等,屬于VIP觀眾席。

  既能看得過癮,也不至于血濺到身上。

  后來的事兒咱們也知道,蘇定方被李治從觀眾席薅了下來,為國出征。

  師傅終于起飛,自然也不能忘了好徒弟,很快裴行儉也調任長安縣令,仕途起飛在望。

  凡事總有個但是,年輕氣盛的裴行儉很快參與到了“廢王立武”的朝堂斗爭中,并旗幟鮮明的站在了長孫無忌這邊。

  但在李治和武則天看來,你師傅還沒說話,你多什么嘴?

  一紙調令下來,裴行儉從長安縣令“榮升”西州府長史。

  而借著看倉庫十年跟蘇定方學的兵法,裴行儉在這里一干就是二十年,并且干的有聲有色,職位也是一升再升,最終成了西域的一把手。

  安西大都護,裴行儉。

  史載,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附。

  與后來玄宗時的傳統一樣,這種封疆大吏卸任后需要回京任官,既給中央作為參謀,也是享享清福。

  但這份清福注定與裴行儉無緣。

  大非川之敗后不久,吐蕃就將手伸到了西域,意圖聯合西突厥反唐。

  李治聞訊之后再次陷入左右為難,畢竟路途遙遠,用兵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在咨詢裴行儉時,這個蘇定方的老徒弟給了李治驚喜。

  裴行儉表示,叛亂只手可平,只需要問陛下借一個人。

  李治很好奇,誰能這么大能耐?

  裴行儉答道:波斯王子,薩珊王朝法理繼承人,泥涅師。

  李世民臉上的喜色簡直要溢出來:

  “這裴行儉,竟也是將材?”

  同樣一臉喜色的蘇定方扭頭望去:

  “陛下知曉此人?”

  蘇定方也歷亂世,故而對于裴行儼和裴仁基這對父兄并不陌生,但對其家人還真不太熟悉。

  不需要李世民說話,房玄齡已經代答道:

  “去歲時此子剛滿十歲,陛下念在其父有反王世充之功,特命入學修文館。”

  蘇定方頓時大喜,他在長安這些年自然清楚,修文館用百姓的話說,那可是皇家私塾,尋常百姓難入。

  李世民矜持的點點頭,此前看段志玄滅吐谷渾無功而返,曾還感嘆猛將后繼無人。

  結果如今驚喜頻頻。

  三十歲的蘇定方,十六歲的薛仁貴,以及現在才得知的十一歲的裴行儉。

  雖然還不知曉裴行儉的戰績,但單單憑著州府長史為起步,最終成為安西都護,已可稱才名。

  “也不知這裴行儉家住何處,明日臣便上門拜見,考校其兵略。”

  蘇定方美滋滋的瞥了一眼李世勣,只待陛下給他裴行儉的住址。

  這徐茂公也不過跟那薛仁貴有一場上下級的情誼罷了。

  他和那裴行儉,可是實實在在的師徒!

  李世勣看著蘇定方的面色多有不忍:

  你不知咱這陛下求賢若渴的性格?

  不,都不能說求賢若渴了,應當說搶賢若渴。

  李世民滿臉喜色:

  “今日事畢,玄齡將那裴行儉召進宮來,朕要見上一見。”

  一臉期待的蘇定方看著房玄齡領命后,陛下就沒了下文,當場就有點心焦:我呢?

  看著蘇定方的表情,李世民滿臉關懷:

  “今日事畢,定方當養精蓄銳,溫習兵法,操練武藝。”

  “明年兵發吐谷渾,還須定方為先鋒!”

  潛在意思也再明白不過:徒弟伱就別想了,安安心心去青海建功吧。

  蘇定方心情復雜的應了下來。

  旁邊李靖在心里搖搖頭:就算沒裴行儉這一遭,以陛下對其重視程度,這先鋒之職也是少不了的。

  將星一個又一個的出現,尉遲敬德頭一次感到了壓力。

  如今他能自恃功高,一個是因為玄武門,另一個是因為當朝都是秦王府舊臣,誰不得賣個面子?

  但這些被光幕提前揭示的小將是定然不吃這一套的。

  無論是秦王府還是玄武門,跟他們一點關系都沒,而且偏偏還一個比一個能打。

  尉遲敬德覺得自己有奪戟之能已經夠猛了。

  結果這薛仁貴直接赤手空拳沖陣擒將。

  作為親近之臣,在有些事上,尉遲敬德是能摸得準陛下脾氣的。

  明年若對青海用兵,這薛仁貴必然也會出征!

  道理很簡單,因為霍去病乃是十八歲建功的。

  大唐若出了個十七歲的將軍,那他尉遲敬德就真的成老革了。

  老兄弟復雜的面色變化都被秦瓊看在眼里:

  “敬德何不研青海地理,明歲我為副將,你我共領一軍?”

  尉遲敬德面色一喜,當即允諾:

  “等叔寶身體徹底康復,我定再給你當一次副將!”

  而在無人在意的角落,侯君集面色狂震:

  “太子謀反?”

  但看著談笑如常的眾人,他便明白過來,大伙都知道啊。

  李世民眼光壓根不往這邊瞅一下,于是侯君集鼓足勇氣,問向長孫無忌:

  “齊國公……某是不是被卷進了謀反?方有此禍?”

  長孫無忌憐憫的看了眼侯君集,認真思索了一下,搖了搖頭,這讓侯君集松了口氣。

  長孫無忌想法相當簡單:

  什么叫“被”卷進?

  分明是你把我家好外甥給卷進了謀反!

  從唐朝滅東突厥開始,唐朝就給周圍不少國家的勛貴王室解決了就業問題。

  比如頡利,比如伏允,比如小魯,比如高昌王室,比如龜茲王等等等。

  而李治時,唐朝甚至還收留了薩珊王朝的法理繼承人。

  就在諸葛丞相正式開啟北伐的同一年,帕提亞帝國的皇帝阿爾達班五世,命隕奧爾米茲達甘,帕提亞帝國,也就是安息帝國,正式滅亡。

  阿爾達希爾跟二鳳的劇本在某些程度還挺像。

  比如也是次子,曾經跟自己哥哥爭奪權力,不過阿爾達希爾運氣很好,或者說他哥哥運氣太差了,死于會議室的天花板墜落。

  哥哥人沒了之后,阿爾達希爾順手殺了自己的全部兄弟,成為了無可置疑的帕提亞帝國高官。

  隨后靠著這一省之地起兵,連戰連勝,最終取代安息帝國建立了薩珊王朝這個波斯帝國。

  比如阿爾達希爾也有一個沙汗沙赫的尊號,這個尊號直譯可以被稱作眾王之王或萬王之王,跟天可汗也算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同樣地處絲綢之路的國家,薩珊王朝跟中國交流還算挺頻繁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后加起來有十來波使臣,他們也算親眼見證了東方大國的分裂再統一。

  而在公元638年,二鳳親手接到了來自遙遠西方的一封信:

  拉兄弟一把,求求了!

感覺前兩天寫的太干巴了,認真改了下試試,見諒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