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84章 烽火臺與信號塔

  趙云控制自己努力不去看主公正在敲張飛的腦袋。

  跪坐在一旁,與軍師輕聲感嘆道:

  “這唐與漢,何其類也。”

  對于趙云的感嘆,孔明默默點頭。

  畢竟也就差了四百多年而已。

  并且治國如果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自然是去參考成功的案例。

  那唐的武功之法或是學自亂世,但文治那自然是要多學學漢的。

  不過想起來似曾相識的衰亡之因,孔明也不由得感嘆:

  倒也沒必學的如此相像……

  “子龍在北地可識得善養馬之人?”

  趙云老老實實搖搖頭:

  “公孫將軍麾下倒是有馬官,但多半與后世所言保育選育都無干系。”

  “其職僅為照料馬匹,醫畜生疾病。”

  孔明敲了敲腦袋失笑道:

  “我倒是忘了,公孫將軍選馬乃是以毛色優先。”

  不過不管是能群馬僅取白的公孫將軍。

  還是這能給兒子留馬七十萬的李唐皇帝。

  他們都唯有羨慕的份兒。

  云長在襄樊之戰獲取良馬數千匹,如今都是當寶貝來呵護的。

  翼德那邊還在等韓遂和馬超把說好的第一批馬送過來。

  這倆加起來還不足萬匹,相較于七十萬這個數字唯有仰望。

  甘露殿李世民霍然起身:

  “勝突厥,得馬多少?”

  對此房玄齡只是略作回憶,道:

  “入馬場七萬余匹。”

  東突厥所有的馬匹當然不止這個數,但既是要統治對方,那自然是要仁慈一點,不可能將人家的東西全給搶了。

  因此最終的繳獲也就這個數字而已。

  李世民略微算了一下,最終也很是欣慰:

  “想不到我唐竟有如此大才!”

  “將這飼育之說整理成冊,明日朕親自去信于張萬歲。”

  說著李世民還特意提點了一下:

  “敬德舊友,能因才留名青史,真乃幸事!”

  尉遲敬德心情更加復雜。

  若不是被提起,他是真的快忘了這號人了。

  十年前宋金剛兵敗,尉遲敬德就是與張萬歲一起投于陛下。

  他依靠勇武大放異彩,張萬歲呢?歷戰表功皆不見其名。

  后來聽聞其主動請纓養馬去了,本以為同出宋金剛麾下的兩人漸行漸遠,沒想到啊……

  當初這個沉默寡言的小將,親手奠定出來了一個盛世之基。

  提點完尉遲敬德后,李世民看著半生明君四個字同樣心情也有點復雜。

  單從馬匹數量看,這太玄盛世并非是如此前想象一般連綿不絕。

  更像是皇子治承貞觀基業,但又靡費甚多,最終玄宗接手的是一個國力折半的大唐。

  結果……

  “此間諸事,最易莫過于軍陣取勝。”

  這是大唐皇帝的感嘆。

  甘露殿幾個兵敗后投李世民的將領點頭:

  反正您贏了,您想咋說咋說。

  房玄齡與杜如晦知曉李世民為何二嘆,默契對視了一眼,想起來了彼此的兒子。

  不由得也是一起無聲點頭:

  誰說不是呢?

  閻立本不由得有點氣血上涌。

  若是能直接入仕,他才不屑于以技入仕。

  雖然如今覺得畫畫挺好的吧,但為什么就是看不慣這幾人的神態呢?

  感嘆也就須臾,頗愛良馬的李世民隨即興致勃勃陷入暢想:

  “若破西域,不知張萬歲能否給朕養上百千匹的汗血寶馬?”

  房玄齡與杜如晦也就一感嘆,該做的事情還是得記下來的:

  “須詢民部豆事。”

  “或該直詢司農寺?”

  “司農寺為宜。”

  兩人點點頭將此事記下。

  高宗時,馬政敗壞帶來的一個惡果就是部隊失去了快速反應能力。

  依然還是裴行儉三十萬人那一仗,唐軍人數數倍優于突厥,但依然打的吭哧癟肚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騎兵不夠。

  后來更是因為宰相裴炎歪曲事實,兩個頭人在長安被斬首,結果突厥跟唐朝就如裴行儉所猜測,徹底杠上了。

  突厥年年來,換著方面奔襲擄掠,就賭你唐軍反應不過來。

  后來直到李治死后二十多年,唐將張仁愿受不了這樣玩兒捉迷藏了,將漢代的烽燧制度重新搬了出來,并做了更加科學的改進,由此誕生了懸空閣樓式的烽火臺。

  這種烽火臺可以看作是在一個小土塔上修建了一個小房屋,就跟咱們今天的水塔似的,不過上下只能靠繩梯攀登,這樣即使被襲擊,上面留守的烽火兵也可以砍掉繩梯,然后燃火發信號。

  張仁愿也改進了烽火的信號,要求烽火臺彼此于清晨和入夜都需要互相打信號,平安舉一火;聞警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

  三百里的范圍內張仁愿修了一千八百座烽燧,至此朔方才終于安寧,突厥人不敢越境,朔方反而還裁撤了數萬兵卒,節省了開支。

  靠著烽燧,僅需一個夜晚就能將一個信號從遼東傳遞到西域,烽燧稱得上是無線電時代之前最好的手段…………之一。

  比如法國拿破侖時代,有人根據烽燧的思路,融入了密碼學手段,制造了在當時稱得上很先進的通訊塔。

  依然是類似烽火臺,每隔五公里修建一個信號塔。

  每個懸臂都有七個角度,橫梁也能擺動兩個角度,因此這個信號塔理論上能擺出98個不同的圖形。

  而它的工作原理和烽火臺差不多,觀測附近高塔比出的形狀,然后有樣學樣傳達給下一個通訊塔即可。

  傳訊的人員不需要知道傳訊的內容,等信息傳達到目的地之后,會有一個通訊人員對比密碼本將內容破譯出來。

  這種信號塔的優勢是傳訊人員不需要知曉傳訊內容,只需要依葫蘆畫瓢就行。

  最大的優勢當然就是傳播速度,理論上來說一個訊號在二十分鐘內就可以穿過一千公里。

  這套裝置也很快被人改進,比如奧地利建造的高塔用的是電燈,類似摩斯電碼在晚上傳訊。

  再后來還有人靈機一動,將只需要玻璃就能做的望遠鏡也融合了進去,這樣兩座信號塔之間距離可以放的更遠,節省了成本。

  不過很快電報機就被發明了出來,這類信號塔也很快就被淘汰。

  孔明不由得再次感嘆后世人的奇思妙想。

  光幕上映照出來的據說是密碼本的東西讓劉備眼暈,但孔明和法正很快就看出了門道。

  孔明有點不太確定:

  “似是由算學衍生而來……”

  法正則是對其描繪的內容憧憬不已:

  “即使一個時辰內能將命令傳遞千里,亦是強悍。”

  就連張飛的臉色也慎重了不少:

  “烽火若是舉火為號,僅能在夜晚,殊為不便,若是白天燃煙,所費頗多,又易誤發警示,只需換一換……”

  作為一個領軍的,張飛對此感受最是清楚。

  戰場上就是因為擔心信號混淆,以及傳遞不變,因此只能靠燃煙,傳遞盡可能簡單的信號。

  比如最簡單的進攻,撤退,勝利,失敗等等。

  但若是能相隔五百里,還能準確傳達出“范疆你給我往北奔襲百里,再往西奔襲五十里,狠狠偷襲敵軍后部”,那效果就完全不同。

  “只是這番邦文字,傳達起來似乎頗為簡單。”

  法正研究了一下反而有點撓頭。

  孔明對此反而不是很在意,文字不同,故而沒必要完全效仿彼輩。

  光幕舉的例子清楚,因此他也很快明白過來,這套傳訊重要的僅有兩物:發訊者和收訊者都要懂的密語,以及多樣組合的標志物。

  即使不用這個丁字搖臂,用多色旗幟也能達成一樣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孔明研究了一下,用這種密語似乎短途通訊更加好用。

  而孔明很快也發現了一個新稱呼:“望遠鏡?玻璃?”

  光幕上是一個簡筆勾勒的小人,托著一個圓筒在眼前,對準了遠方一個微小的信號塔。

  “唯有透明玻璃!”

  成都的玻璃工坊,如今所能燒制的玻璃雜質依舊明顯,但有部分已經能勉強透視。

  孔明閑時把玩也發現了,透過玻璃視物,所見之物會有明顯的變形。

  對此他本打算等入冬之后往漢中一行,鑿冰以代替透明玻璃研究一下。

  而沒想到如今已經看到了一個類似之物,因此幾乎是飛快的孔明就有了醒悟:

  “裝于筒內……視凸凹之別,有不同效果?”

  “按其所言,似是能看到遠方之物?”

  孔明頓時心癢癢的,恨不得漢中明天就下大雪,立馬過去取冰嘗試。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