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92章 傳訊望樓

  “匠人學塾?”

  李世民手里把玩著陽燧,幾乎沒過多思考。

  “可!”

  于是閻立德的一堆話都憋在肚子里,毫無用武之地。

  甚至李世民還主動幫閻立德出主意:

  “將作監定然愈來愈重要,既如此,可開匠塾學。”

  “即使還不能入作坊,但也可先學算學,再研匠造技法。”

  “年老匠人可退為博士及助教。”

  于是閻立德肚子里的話頃刻間變成了對陛下的溢美之詞。

  對此李世民只是笑著搖搖頭道:

  “等此般諸事告一段落后,朕若修凌煙閣,定然不會忘記愛卿。”

  “且……”李世民猶豫了一下,但最終還是下定決心:

  “等復通西域,朕欲在太廟前立唐匠碑,以彰如張萬歲閻立德等人。”

  “爾等雖無赫赫之功,但乃是盛唐之基石。”

  閻立德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宮門的,全程都能感覺自己腳步在發飄,好似踩在云端之上,仿佛只需一陣風就能將他吹上天一般。

  李世民站在太極殿的殿門上,看著那閻立德失態的一蹦一跳離開宮城。

  事實上,從接觸光幕起,李世民便發現這后世對匠人多有推崇。

  不管是那東風快遞,還是那能登天之物,抑或是“天宮”都能看出來,皆為匠造之物。

  而且就說上一次光幕內容,馬蹄鐵之制,弓弩之改進,哪個不是與匠人息息相關?

  還有那威力無窮的火藥……哦不對,火藥是道士的杰作。

  但實際上也沒差,李世民看過李靖寫的奏折,老將軍都說五雷觀的道士越來越像火藥匠了。

  他們不再抱著那些號稱傳了千年的丹方不放,而是老老實實的開始嘗試增減礦物,燃火嘗試,并留記錄總結。

  道士的整體識字水平甚至還要高于將作監,或許就是因為這一點讓他們試制火藥時能如此快速。

  雖然開唐時就有匠人單獨編籍的規定,將“工”分為徒弟和地位更高的匠,但現在李世民覺得還不夠。

  上次甘露殿私聚結束時,杜如晦私下與李世民說過猜想,這后世匠造之物如此不可思議,可想而知匠人的學識水平到了何等地步。

  因此,若要尋求后世之技藝水平,便必須要匠人學“致用之學”。

  也就是算學。

  正好閻立德過來尋找自己,李世民干脆便將這個前景描繪了出來。

  接下來就要看這唐朝匠人們,能否有資格入凌煙閣,勒名太廟了。

  不過讓李世民沒想到的是,最先過來告訴他好消息的是杜如晦。

  “信號塔已經完工?”

  李世民猶不不敢信。

  當初平天下時也有用旗語,因此李世民曉得后世那三搖臂的編碼有多麻煩。

  而且番邦之文字不過那些符號來回排序,漢文可是個個皆不相同。

  他也是揣摩過的,但最終復雜的讓他自己都放棄了。

  “陛下且隨臣來便是。”

  對于新奇玩意兒,李世民向來寬容。

  按照杜如晦所言,帶上金吾衛出行來到皇城后,他便看到了一座望樓。

  “如今已于長安城內設五座望樓,皆隔一坊而立。”

  杜如晦給李世民講解,他果然看到往北朱雀門那邊,依稀可見隔一段就有一個一樣大小的望樓。

  “請陛下發信。”杜如晦躬身。

  “如何發?”李世民躍躍欲試。

  杜如晦顯然早已想好:

  “只需寫下需要傳達的話語,遣金吾衛送至朱雀門望樓的傳令兵。”

  “不消片刻,此處的望樓傳令兵便可告知陛下傳訊之話。”

  這個方法并不難理解,于是李世民左右一瞄:

  “君羨,取紙筆來。”

  接過紙筆,李世民屏退左右,揮筆寫下一句話,卷好之后塞到李君羨手里,交代道:

  “交予朱雀門望樓傳令兵后,立即策馬返回。”

  李君羨得令,手持密令翻身上馬,雙腿一夾馬腹,策馬疾走。

  有黃門立即給陛下搬來椅子,李世民坐下,同時心里默算。

  長安城的南北三十里半,從皇城至朱雀門差不多有二十六里,李君羨一來一回也就是約五十里。

  李君羨所騎的當然是好馬,但長安城內無法全力狂奔,單是趕到朱雀門便要花上一刻半。

  敲了敲搬來的桌子,李世民下令:

  “燃三刻香!”

  這也是李世民最常見的計時方法,根據長短分一刻香兩刻香等等,需要時點燃就行了。

  而三刻,應當就是去朱雀門傳令一個往返的時間。

  看著立香緩緩燃燒,李世民滿腹好奇,杜如晦胸有成竹。

  并沒有讓李世民等太久,立香燃到一半以后,他便遙遙見到北面的望樓有了動作。

  那是三面巨大的旗幟,或許是為了方便,只是最簡單的紅白藍三色旗幟。

  似乎是按照特定的順序在依次揮舞,一樓傳一樓,很快皇城這里的望樓便連揮兩次紅色令旗,然后一個小校從往樓上順著梯子滑了下來。

  這個小校滿臉激動的跑到李世民面前一拱手,遞上了一個紙條。

  李世民接過展開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寫著“長孫皇后身體安康”。

  這句話之前寫在李君羨帶走的紙條上,李世民扭頭看了看那支立香,此刻才燃了剛好一半。

  也就是說朱雀門望樓拿到紙條之后,幾乎稱得上沒花什么時間,便將這句話給重新傳了回來。

  “如何做到的?”李世民這下真好奇了。

  杜如晦滿臉微笑,娓娓道來。

  按照杜如晦所說,他和房玄齡最開始也有嘗試光幕中的搖臂,但很快就作罷,因為漢文的密碼本是很難仿效這番邦的。

  但當時在辦事處想辦法的兩人很快便發現了一個誤區:

  身邊到處都是的書本如何不能作密碼本?傳訊塔只需要傳訊數字即可,一個文字完全可以拆解成頁數和序位兩個數字。

  李世民拽著胡須:

  “可若是這么多書本……”

  隨即就意識到犯蠢:每個傳訊處只需傳訊數字即可,要什么書本?

  而且即使有獠敵刺探,想要防備也很簡單,完全可以上半月用孫子,下半月用詩經,或是將幾本書編好一定順序,每日一輪換。

  腦海中過了一遍杜如晦制定出來的這個方法,李世民想起來數日前看到的奏折,忽然間一拍腦袋:

  “此物于海師豈不是有大用?”

  海師已經在嘗試探索那夷州,然后遭到了夷州土人的激烈反抗。

  雖然有海船,但根據邊疆傳來的消息,土人出入山林如履平地,且乘夷州南北狹長之便利,在東西之間來回穿梭,海師在海上通訊艱難,擊之不及也。

  “如此一來,今歲夷州便可入唐!”

  回想了一下,李世民愈發覺得可以,不禁開懷:

  “我唐今歲又開疆矣!”

  今天臨時私人有事,對不住姥爺們。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