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 新式戰艦

  回顧這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韓陽不得不承認,伊塔科學家們對此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五十萬名伊塔科學家,自己的科技雖然也會有進展,但不可能有現在這般巨大,最多有個幾十分之一頂天了。

  但韓陽此刻心中對于伊塔科學家們仍舊沒有絲毫感激。

  “你們只是在贖罪而已。”

  看著辛苦忙碌的伊塔科學家,韓陽心中冷冷的想著:“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因為倒霉被我抓到,才會陷入今天這般境地。

  能落入我手中,擁有贖罪的機會,是你們真正的幸運。

  因為總有一天你們能看到,那些暫時沒有被我抓到的伊塔人,甚至于包括伱們文明本土的伊塔人,都將會因為我的報復而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他們甚至連贖罪的機會都不會有。”

  以這一段時間的科技成果為支撐,韓陽真正開始了對軍用技術的全面革新。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快速精確雷達技術。

  快速精確雷達的重要性,在星際戰爭之中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說,它是戰艦防御體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天的微型導彈及電磁炮彈丸、星際地雷的轟擊之中,快速精確雷達必須要同時掃描并確認高達千顆,甚至萬顆的電磁炮彈丸與微型導彈的位置和速度以及航向。

  唯有如此,才能為后續發射攔截彈及攔截激光束等提供支撐。

  它是整個戰艦防御體系的眼睛。

  當初,正是因為伊塔戰艦和警衛艦擁有更先進的快速精確雷達,才導致己方進攻大多數無功而返,導致己方必須要依靠足夠的數量才能贏得最終勝利。

  快速精確雷達之外,是高射速小功率電磁炮,高速激光炮,以及精確轉向架。

  電磁炮必須要做到一秒鐘幾十發,甚至上百發的射速,才能基于快速精確雷達提供的數據,在精確轉向架的瞄準之下,達成攔截那漫天進攻的效果。

  激光炮不存在射速一說,不過同樣需要精確轉向架的輔助,才能快速轉移以及瞄準。

  如果說高射速小功率電磁炮以及激光炮的研發已經足夠困難,那么精確轉向架的研發就更加困難了。

  想想看,星際戰場何其浩大,面對如此快速,又如此微小的電磁炮彈丸等目標,精確轉向架要在幾微秒的時間內調轉炮口完成鎖定與瞄準,何其困難。

  尤其是,這個過程是連續不斷的。在幾微秒的時間內完成一次炮口調整之后,立刻又需要做下一次調整,完成對另一目標的鎖定。一秒鐘時間可能就要調整幾十上百次,且每一次都不能出錯——一旦出錯,就會造成攔截失誤,就可能導致電磁炮彈丸或者微型導彈、星際地雷等轟擊到飛船裝甲之上,對戰艦造成殺傷。

  這其中的技術難度簡直突破天際。

  但此刻,在韓陽全力以赴的投入,以及幾十萬名人類科學家,50萬名伊塔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最新一代快速精確雷達、高射速小功率電磁炮、新一代激光炮、精確轉向架等設備俱都取得了突破。

  而這四項設備,加上防護力更強的新一代反應裝甲,共同構成了一艘戰艦的防御力量。

  此刻,第一艘采取了以上最新技術的試驗飛船便已經造出,且停放在了太空之中。

  在它身邊有十幾艘老式型號的星塵級戰艦存在著。

  伴隨著韓陽的一聲命令,這十幾艘老式星塵級戰艦同時開火,同時向著這位于戰場核心,暫時未裝備動力與武器系統的試驗飛船展開了轟擊。

  數百上千顆電磁炮彈丸與微型導彈,還有大量的星際地雷兇猛的向著它撲了過來,角度刁鉆,頻率隨機,最大化的增加了攔截難度。

  如果是老式戰艦,哪怕是星云級的戰艦,面對這十幾艘星塵級戰艦的圍攻,且只能挨打無法還手,也必定會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內被打爆。

  但此刻,在快速精確雷達,以及新式電磁炮、激光炮、精確轉向架等一整套防御設施的攔截之下,大量的攔截彈丸與激光束四處橫飛,精準的攔截著那些渺小的目標,長達一分鐘的時間之內,數百顆彈丸,竟然沒有一顆能擊中它!

  持續數分鐘的進攻之后,才有少數幾顆彈丸突破封鎖線,轟擊到了裝甲之上,但也被新式反應裝甲攔下,未能對內部造成破壞。

  “有了這一套系統,星際戰場之中,我就能占據更大的主動了。”

  韓陽心中滿是歡喜。

  在防御系統之外,動力系統和能源系統方面,韓陽也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攻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能源方面,韓陽所制造的氘氚聚變反應堆功率更高,可以同時進行更多核聚變燃料的聚變,且效率也再度提升,利用率更高。

  不僅如此,它還更加穩定,結構也更加簡單。

  結構簡單了,當然就穩定了。

  越簡單的東西越穩定,這是顛之不破的真理。不過這看似簡單,背后卻是材料學方面的巨大突破。

  因為能造出來更先進的材料了,才能采取更簡單的結構實現同樣的目標。

  而材料學方面的突破,又和韓陽建造的大量大科學裝置密不可分。尤其是超高溫實驗室、超壓實驗室、超低溫實驗室等,功不可沒。

  動力系統方面,韓陽可以做到以更高的速度噴射等離子體。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卻極為重要。

  原因很簡單,同樣是一克物質,以每秒鐘一公里的速度噴射它,和每秒鐘十公里的速度噴射它,獲取到的反推力能一樣么?

  毫無疑問,后者的利用效率更高。

  提升了噴射速度,便意味著工質利用率更高,便意味著相同數量的工質,可以提供更高的機動性,也意味著相同的機動性下,需要的工質數量更少。

  恒星際航行之中,伊塔文明為什么能把經濟航速做到50光速,而韓陽的經濟航速就僅有33光速?

  因為伊塔文明的離子推進器噴射速度更高,利用率也更高。

  三級文明為什么能將經濟航速做到光速的80?

  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工質,他們直接采取無工質推進技術。

  這方面的技術突破,離不開韓陽在粒子對撞機方面的大規模投入。同時,因為提高噴射速度意味著溫度和壓力都急劇提升的緣故,超壓實驗室和超高溫實驗室也功不可沒。

  武器系統方面,韓陽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電磁炮的功耗進一步降低,射速與彈丸速度卻全都進一步提升,攻擊力更高。

  激光炮的照射功率也極大提升,單位時間內破壞力更強。

  這離不開大規模光學實驗室的建造。其光學器件的性能進步,又離不開基礎物理學及材料學的進步。

  除了激光炮與電磁炮這兩種常規武器之外,韓陽還第一次做到了離子推進器的小型化,小到可以裝到星際導彈之上的地步。

  以往束縛星際導彈無法大規模應用的障礙,在于星際導彈太過笨重,速度太慢,太容易被攔截。

  但此刻小型高效離子推進器的應用,卻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裝備了離子推進器之后,星際導彈的續航極大提升,速度也更快,更不容易被攔截,便真正具備了戰斗力。

  除了這些系統之外,戰艦內部的各項系統,譬如溫控、電控、抗輻射、穩定性等等方面,也全都取得了突破。

  綜合計算,這二十多年時間的全力發展,足以應用在戰艦之上的大大小小的技術突破,總計高達十幾萬個。

  韓陽將這些技術突破全部整合,與眾多人類科學家和伊塔科學家們一道,在整船制造實驗室之中耗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于將全新一代戰艦造了出來。

  此刻,星際靶場之中,一次實戰演習終于開始。

  演習的一方,是一艘新式星塵級戰艦。演習的另一方,則是五艘老式星塵級戰艦。

  韓陽將自己的算力一分為二,一份操作老式戰艦,一份操作新式戰艦,各自獨立,互不干擾。同時,韓陽也可以確保參戰雙方俱都可以發揮出最大的戰斗力。

  戰斗一開始,五艘老式戰艦立刻散開,從各個方向同時對新式戰艦展開轟擊。同時互相掩護,各自承擔起不同的作戰任務。

  有的牽制,有的掩護,有的火力壓制,有的前突。

  戰術方面,韓陽已經做到了極致。

  這一艘新式戰艦沒有戰友,一切只能靠自己。

  在韓陽的控制之下,它同樣采取了最為高效的打法。防御系統火力全開,竭力攔截來自四面八方的彈丸轟擊,同時只瞄準一艘老式戰艦開火,徹底遵循了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打法,力求先打掉一艘老式戰艦再說。

  猛烈的火力轟擊之下,負責掩護的戰艦哪怕全力以赴,都依舊無法攔截住那些速度更快,質量更高,動能與破壞力也相應更大的彈丸,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艘老式戰艦被擊毀。

  激光炮也同時發揮出了威力。專門為戰艦裝甲設計的大功率激光炮可以在短時間內將被照射部位升溫到數千乃至上萬攝氏度的高溫,令其徹底汽化,徹底破壞戰艦裝甲結構。

  這一次戰斗,名為演習,其實卻是生死之戰。因為此刻的戰場之中,最終能活下來的只有一方。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猛烈的戰斗僅僅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便即結束。最終結果,以新式戰艦完勝告終。

  從始至終,因為攻擊密度不足的原因,甚至沒有一顆電磁炮彈丸轟擊到它身上!

  雙方之間的戰斗力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看到這個結果,韓陽心中滿是歡喜。

  “新式星塵級戰艦的戰斗力,已經和伊塔警衛艦相差仿佛了。真正到了戰場之上,我有把握做到只需要兩艘新式戰艦,就能拼掉一艘警衛艦!”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