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48小時后,由匯聚科技和燭火科技聯合署名的《關于共同發起成立“開放微觀表征技術聯盟(omcc)”的倡議書》,就通過官方新聞稿和主要國際科技媒體渠道,正式向全球發布。
倡議書措辭宏大而富有感召力,著重強調了“開放標準”、“互聯互通”、“賦能科研”、“加速創新”等理念,描繪了一個打破設備壁壘、數據自由流動、共同推進人類認知微觀世界邊界的美好愿景。
倡議書如同在尚未平靜的湖面又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全球主流科技媒體、財經媒體再次沸騰,爭相報道這一革命性的行業倡議。
不出常浩南所料,在倡議書發布后不到24小時內,其余幾家巨頭幾乎不分先后地發表了官方聲明,表示“高度認同倡議理念”、“愿積極參與聯盟籌建”、“期待共同推動微觀表征技術的未來發展”。
如此迅速且一致的表態,讓單原子陣列催化劑和鋰電池等關鍵詞再次占據了全球輿論的核心焦點。
資本市場的熱情被重新點燃,新能源產業鏈相關股票應聲上漲。
當然,也并非所有人都樂見其成。
比如傳統汽車巨頭們,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當天下午,坐不住了的豐田章男就在nhk的一檔高端訪談節目中露面。
不過,就算是豐田,也不敢和這一輪大勢正面對抗,只能暗藏機鋒地表示,電池和電動機的組合確實有可能成為汽車動力的新選擇,但同時也要關注到電池在惡劣工況下的安全隱患,以及補能困難等問題 此外他還特別強調,盡管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的零排放固然令人欣喜,但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生產制造過程同樣會消耗能源并產生污染排放,其強度可能遠超公眾想象云云。
常浩南坐在火炬實驗室寬大辦公桌后,面前的顯示器正播放著豐田章男的訪談。
看著對方那副憂心忡忡、為行業健康發展“殫精竭慮”的模樣,常浩南嘴角勾起了難以壓下的弧度。
他對于這種論調背后的戰略意圖再清楚不過——利用公眾對技術認知的局限性和對環保的樸素期待,為傳統技術路線爭取喘息時間,延緩電動化浪潮的沖擊。
不過,在單原子陣列材料帶來的性能飛躍和聯盟倡議引發的產業巨震面前,豐田章男這些“老成持重”的擔憂,注定如螳臂當車,掀不起多大風浪,很快就會被淹沒在資本和技術狂飆的洪流中。
就在錄像即將結束時,桌上的內線電話響起。
是柳晨晨的聲音:“常總,科技委的萬主任來訪,沒有預約,說是有要事相商,您看……?”
常浩南略感意外。
對方位高權重,事務繁忙,很少會這樣不打招呼直接上門。
但還是立刻回應:“快請萬主任進來。”
很快,辦公室門被輕輕推開,萬主任在柳晨晨引導下走了進來。
他五十多歲年紀,身材保持得很好。
進門一眼,就瞥見了常浩南辦公桌上顯示器定格的畫面——正是豐田章男那張充滿“憂慮”的臉。
“常院士還在關注這位豐田社長的發言?”萬主任在常浩南對面坐下,語氣平和,聽不出情緒。
常浩南隨手關掉顯示器畫面:“正巧趕上了,就順便看一看有什么高論。”
萬主任接過柳晨晨遞上的熱茶,順勢問道:“常院士,您個人對電動汽車未來在整個交通體系中的定位,有怎樣的預判?”
常浩南幾乎是立即給出了一個回答:“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完全、徹底地取代傳統燃油車,但應該占據相當大一部分市場份額,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和燃油車勢均力敵。”
“常院士的分析,與我委內部基于最新數據的研判高度一致。”萬主任臉上露出一絲贊許,隨即神色轉為鄭重,“實不相瞞,這正是我今天冒昧來訪的原因。”
接著,他從包里抽出一份文件:
“科技委近期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在牽頭制定《華夏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5)》。核心目標是要依托我們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領域的潛在優勢,構建起從上游關鍵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到下游整車制造及配套服務的產業鏈條,引導和支持我國汽車產業實現真正的‘彎道超車’,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
常浩南看著手里沉甸甸的文件,心說這么厚的東西自己一時間也看不完,只好點了點頭,稱贊道:“立意高遠,部署周密,非常棒的規劃……所以,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萬主任身體微微前傾:“這個計劃還處在起步階段,我們原計劃是低調推進,打一個時間差,利用我們在電池材料等基礎領域的積累和國內龐大的市場優勢,悄無聲息地完成產業鏈布局和技術爬坡,待時機成熟再向全球市場發起沖擊。然而……”
他的語氣中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復雜情緒:“常院士,您和張韜院士團隊在單原子陣列催化劑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已經將鋰電池、將整個新能源產業,提前推到了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成為了全球資本和技術競爭的絕對焦點。”
他停頓了一下,終于問出了此行的核心關切:“我此來就是想聽聽您的專業判斷和寶貴建議。在這種全球聚焦、強敵環伺的新形勢下,我們這份旨在‘彎道超車’的規劃,其成功的確定性……會不會因此大打折扣?”
常浩南聽完萬主任坦誠而深具戰略眼光的憂慮,臉上反而浮現出一絲了然的笑意。
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萬主任,您的問題,涉及未來產業競爭的深層次格局。光靠語言描述可能不夠直觀。如果您時間允許,我想請您移步,去看一點……正在進行中的工作。”
萬主任眼中閃過一絲好奇,立刻起身:“當然,客隨主便。”
常浩南帶著萬主任,通過嚴格的安保門禁,乘坐專用電梯,來到了位于火炬實驗基地深處、恒溫恒濕且擁有多重電磁屏蔽和物理防護的超算中心。
巨大的機房內,成排的機柜發出低沉而穩定的嗡鳴,指示燈如繁星般閃爍。常浩南在一臺連接著巨幅高清顯示屏的工作站前停下,快速輸入指令。
屏幕上瞬間切換,不再是枯燥的代碼或運行狀態,而是呈現出令人炫目的三維分子模型動態模擬。
無數細小的球棍模型在復雜的力場作用下進行著精妙的組合、排列與能量交換。
“萬主任,您的主攻方向是車輛工程,對微觀化學的細節不必深究。”
常浩南指著屏幕中心一個被高亮標注、結構精巧的復合模型:
“我們現在模擬設計的,是一種具有特殊多級孔道結構的中空碳納米顆粒。它的內表面和外表面,被我們通過理論計算,精準地‘錨定’上了一種鎳和鈷以特定比例和幾何構型組成的雙原子活性點位陣列。這種結構設計,賦予了它極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
萬主任雖然對化學式不甚明了,但總歸有基本的科學功底。
他幾乎立刻聯想到之前改變世界的單原子鈷陣列催化劑:“所以這是……一種比之前更強大的新型催化劑?用于進一步提升鋰電池性能?”
“是,但又不完全是。”常浩南放大了模型的某個關鍵區域,“如果僅僅是做催化劑,它當然很強。但我們設計它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解決一個鋰電池領域更富挑戰性、也更具潛力的方向——鋰硫電池的核心瓶頸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