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594章 “騶虞”原型機

  一個月后。

  懷柔科學城,風洞試驗中心。

  作為全華夏最頂級、也是保密程度最高的空氣動力學研究基地之一,這里的常駐工作人員數量并不多,且日常都處在半封閉狀態下,因此一般都較為清凈。

  只有在密集轉運設備物料等少數情況下,才會有較多車輛往來,而且也多數都是貨車。

  然而這一天試驗中心的氣氛卻比往常熱鬧許多。

  從晨曦初露開始,便有十幾輛車陸續抵達中心主樓前面的小廣場。

  林林總總,足足下來了四五十號人。

  雖然著裝全都平平無奇,周圍也沒什么絢麗的盆栽彩繪和標語,但是從舉手投足間的神態,以及其中有大約一半都像秘書或者警衛的陣勢來看,今天的場面恐怕小不了。

  實際上,這是華夏高超音速武器研制項目組進行的一次階段性匯報。

  但即便是參會人員,大多數也沒有得到更詳細的信息。

  當然,沒通知,不代表沒猜測。

  華夏的雙錐體和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都已經結束技術探索階段,轉由航天科工集團負責后續的具體型號研發,不太可能再由風洞試驗中心做什么進度匯報。

  所以,大概率是高超音速技術路線中最后、也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吸氣式高超音速飛行器,取得了某種形式的突破。

  鄭良群到的不算晚但是跟裝備發展中心的張新平主任在外面聊了一會天,所以當他們走進會議室的時候,多數姓名牌后面都已經坐好了對應的參會者。

  二人的位置都在第一排,空在那里非常顯眼。

  不過,就在鄭良群快步往會議席走去準備入座時,視線卻捕捉到講臺旁邊給乙方準備的長條桌上,并沒有項目總師常浩南的名牌。

  位于最中間的就是兩名副總師,刑牧春和姜宗霖,還有一位后面才被調上來,負責接替姜宗霖工作的李敏。

  鄭良群又瞄了眼下面的聽眾席。

  發現位于前排最中間的是總裝備部的負責人,左右兩邊則分別是張新平和他自己,同樣看不見常浩南的名字。

  他抬手看了眼時間,發現距離報告會開始還有幾分鐘。

  猶豫片刻之后,他干脆來到講臺旁邊,找上了相對熟絡的刑牧春。

  “老刑。”他低聲開口,“常院士呢?怎么沒見名牌?”

  刑牧春這會兒正在調試ppt,轉過頭才發現身后站著個人,又定睛一看,發現是鄭良群。

  “哦,本來計劃是由常總親自擔任主講人的。”他放下翻頁筆,回答道,“但上周突然接到通知,說是今天有個更重要的會議,所以只能我來上臺了。”

  姜宗霖是風洞專家而李敏則是半路才接手總體工作。

  所以常浩南不在的時候,基本就是由刑牧春主持日常工作。

  “鄭參謀長放心,”他以為鄭良群是擔心報告的效果,于是寬慰道,“講稿和ppt全都經過常總親自審核,匯報內容不會有任何變化。”

  實際上,鄭良群本來也不怎么擔心匯報的事情。

  畢竟今天并不涉及到任何決策,別說刑牧春一個副總師,就算來個普通高工也沒什么區別。

  他只是覺得有些奇怪而已。

  于是再次回頭看了眼身后的聽眾陣容。

  四總部之一的一把手親自出席,加上兩個軍兵種代表。

  要說比這個場合更重要、規格更高的……

  那恐怕就要涉及到最高決策層了。

  想到這里,他決定不再多問,隨后留下了一句“辛苦”,便轉身徑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匯報很快開始。

  現場出席的二十多個人都不是第一次接觸高超音速武器項目,所以刑牧春也直接省去了冗長的背景介紹環節,直接從雙模態沖壓發動機領域所取得的理論突破開始。

  “在常浩南院士的帶領下,項目組于一年半前,已經在理論上徹底攻克了沖壓發動機在亞燃與超燃模態之間穩定、高效、可逆轉換的核心難題。”

  刑牧春的聲音沉穩有力,伴隨著ppt上復雜公式與流場模擬圖的切換,最后停留在一張極具沖擊力的照片上。

  然而,所有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它那異常夸張的長徑比上。

  “各位看到的額外長度屬于配套的磁流體發電裝置,為沖壓發動機提供輔助電力支持。”刑牧春適時解釋道,“當然,如果選擇使用高性能電池組供電,這部分可以移除,恢復其更為緊湊的形態,大約4.75米左右。”

  臺下的鄭良群聽到這里,筆尖在筆記本上輕輕一頓。

  他不懂具體技術,但對方的說法似乎非常奇怪。

  無論如何,高性能電池組都應該是供電首選才對。

  但他沒有打斷,只是將這個疑問暫時按下。

  刑牧春的激光筆隨即指向屏幕上一條“凸”字形曲線:

  “截至去年7月‘凌霄1’已經在模擬條件下成功完成了從1馬赫至14馬赫啟動和工作測試。”

  他特意強調了“模擬條件”幾個字:

  “測試結果表明,在馬赫數1.6至12.5的區間內,發動機均能保持可用的工作效率。其性能最優區間可在5.5至9馬赫之間靈活調整,以適配不同的飛行器前體設計……”

  “這……這性能指標已經非常接近實用要求了吧?”

  聽眾席中,一位專家忍不住低聲插話。

  因為大家都穿著便裝,姓名牌的位置又低,鄭良群一時間有點認不出對方是誰。

  不過,這句的話卻道出了在場許多人的心聲,會場內響起一陣輕微的贊同低語。

  刑牧春臉上卻露出一絲苦笑。

  他點擊鼠標,屏幕切換成一組溫度分布云圖,核心區域的亮紅色觸目驚心。

  “單從性能數據看,確實如此。”他的聲音凝重起來,“但凌霄1長期受制于內部散熱問題……雖然已經盡最大努力建立了內部冷卻通道,但仍然無法完全消除熱量累積。”

  氣氛瞬間冷卻了不少。

  沒有人在這個時候接話。

  但大多數人的眼神中幾乎都透出同一個問題——

  不是已經測試過了么?

  刑牧春知道,自己剛才的強調恐怕沒有起到效果。

  只好解釋道:“jf14風洞每次測試的實際時間不超過200毫秒,而且可以對被測裝置進行預先冷卻,所以尚可承受,但工程驗證機的單次工作時間最短也不會少于10分鐘,單靠原有設計根本無法滿足飛行要求。”

  終于,聽眾席上出現了一陣低沉的討論聲。

  “所以,你們這次取得的突破……就與熱管理有關?”

  張新平提問道。

  “沒錯。”刑牧春說著輕點了一下鼠標。

  一張高倍顯微照片瞬間占據了大屏幕。

  照片上呈現的并非光滑表面,而是一片密密麻麻、層層迭迭、形似某種爬行動物鱗片的奇特結構。

  看得人頭皮微微發麻,甚至感到些許別扭。

  “常院士近期聯合一個華科大團隊,研發并驗證了一種全新的高輻射率耐溫涂層材料。”刑牧春把紅色光點指向屏幕,“而各位眼前看到的,就是該材料涂敷后進行測試時形態。”

  他話音未落,臺下已有人忍不住小聲交流:

  “這工藝……看著有點糙啊?疙疙瘩瘩的。”

  “倒也未必……看比例尺,這顯微照片放大了不少,實際樣品面積可能很小,只能用手工涂敷,能弄成這樣已經不錯了……”

  “就是,有用就行……”

  這些議論的聲音很小,即便是鄭良群也只能依稀聽見,刑牧春顯然不可能捕捉到。

  但他顯然對此早有準備,指向屏幕解釋道:

  “這并非涂敷失誤,而是我們針對材料特性進行的主動設計優化。”

  “硅硼基隔熱材料本身性能卓越,但存在剛度高、脆性大的固有缺點,在復雜熱循環下極易開裂、剝落。”

  刑牧春放大圖片的一角,展示鱗片間的搭接結構:

  “所以,我們采用硅溶膠作為溶劑載體,以mosi2為輻射劑,硼硅玻璃為粘結劑,最終制成了這種具有宏觀柔韌性的鱗片狀涂層體系……經過嚴格測試,其抗接觸損傷能力、抗熱震性能以及抗彎曲強度,都有非常明顯的提升。”

  一直沉默聆聽的鄭良群中將,此時第一次開口。

  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會場:

  “刑副總師,這是否意味著,實用化的雙模態沖壓發動機,將很快成為現實?”

  他的問題,問出了所有人心中的期盼。

  刑牧春稍微停頓了半秒鐘,然后輕輕點頭。

  “是的。”

  回答越短,含金量越高。

  區區兩個字宛如一道霹靂,擊中了聽眾席上的所有人。

  甚至讓大家忘了說話。

  會場內一時陷入了有些突兀的寂靜。

  但對于刑牧春來說,這才是個開始。

  “體量和總體結構與凌霄1基本相同,但制造規格更高的凌霄2工程原型機已經進入設計尾聲,只等新型隔熱材料的產量到位就可以啟動生產。”

  他進行了一個簡短的總結,然后再次切換了大屏幕上的畫面。

  “凌霄1”發動機的復雜結構圖隱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充滿未來感的3d設計圖。

  寬扁的機體,流暢地融合了無尾翼布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前體——

  并非傳統的單一錐體,而是兩個精巧的乘波體以一定間距并列構成,仿佛一對收攏的羽翼。

  圖片右下角寫著它的項目組內部代號。

  “騶虞”。

  “常院士親自領銜設計的吸氣式高超音速飛行平臺。其前體氣動布局與‘凌霄2’發動機高度一體化協同設計,確保在寬廣的速度域內保持最優性能。”

  這一次,刑牧春自己的聲音都因為激動而微微發抖:

  “根據目前進度,預計在2014年內,‘騶虞’的工程原型機即可完成總裝,進入試飛準備階段!”

  (本章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