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74章 偉大的亞倫·布什內爾

  “劍梅姐,是啊,我過來買書,不是說《賴子的夏天》今天到貨嗎?”查海升對郭劍梅報以微笑。

  查海升的眼睛瞥到郭劍梅一旁的陶玉墨,臉上閃過一絲羞赧,作為燕大79級法律系最漂亮的女孩子,陶玉墨可以說是法律系公認的女神。

  “小查,那你可來晚了。”

  陶玉墨語笑嫣然,帶著調侃的語氣說道。

  郭劍梅催促道:“剛才大家一窩蜂的搶書,你趕緊去看看吧,不知道還有沒有。”

  聽著郭劍梅的催促,查海升快步來到新書書架上,本來擺放著新書的地方空出了一大塊,他看了半天,也沒有《賴子的夏天》。

  他便跑到柜臺問營業員,“《賴子的夏天》還有嗎?”

  “沒了,剛才都賣光了。想買的話,得半個月吧。”

  聞言,查海升面露失望之色,晚了這么一會兒功夫就得多等半個月。

  “書店來新書你也不知道早點來排隊,難怪買不到書。”陶玉墨挖苦道。

  查海升無奈苦笑,“早上他們非得拉著我……”

  他的解釋還沒有說完,就見陶玉墨伸手遞出一本書。

  它的封面是藍黃兩色的,藍的是天與海,黃的是大片的向日葵,在種滿向日葵的田里,一大一小兩個身影互相凝望。

  “我這本給你吧!”陶玉墨說道。

  清早的書店門口,陽光撒在她的身上,查海升好像看到了仙女。

  “你要不要啊?”陶玉墨等了好一會兒,見查海升也不說話,有些不耐煩的問道。

  查海升這才反應過來,“要要要!”

  他趕忙掏出錢遞給陶玉墨,又接過了她手中的書。

  然后眼看著陶玉墨匯合幾個女同學,飄然遠去,悵然若失。

  “誒,玉墨,你看到小查剛才看伱的眼神沒?”

  回學校的路上,郭劍梅問陶玉墨。

  “小屁孩兒一個!”陶玉墨沒有正面回答她的問題,但顯然是明白她在說什么。

  查海升15歲考上大學,是燕大79級法律系最年輕的學生,今年都大二了,也才16歲而已,說一句少年天才不算過分,從入學就很受學校和老師們的重視,在系里也受到了同學們的照顧。

  畢竟77、78、79這三屆大學生當中,二十多歲的大一新生比比皆是,查海升剛出生時有些同學可能都已經上小學、甚至是中學了。

  “人家是小屁孩兒,你不也才比他大三歲嗎?女大三,抱金磚。”郭劍梅打趣道。

  “別胡說八道!”陶玉墨瞪了郭劍梅一眼。

  見她有些生氣,郭劍梅不敢再亂開玩笑。

  “對不起,我錯了。”

  “哼!”

  鬧了兩句脾氣,陶玉墨恢復了她嬌憨的本性,與幾個同學說說笑笑。

  她跟著幾個同學回到女生宿舍,有人見她們從外面回來,便跟她們打了個招呼。

  “你們干嘛去了?”

  “去書店買書,《賴子的夏天》出版了,搶的人特別多。”

  “是嗎?書還有嗎?我也想去買一本。”

  “想什么呢,書店開門不到十分鐘就賣光了。你想買啊,去別的書店看看吧。”

  幾個同學回了宿舍,一個女生感嘆道:“玉墨,你姐夫的書可真是搶手啊!”

  陶玉墨面露驕傲之色,“那是肯定的,他這部可是開創了中國式意識流文學的概念。”

  郭劍梅說道:“你姐夫這部的評價高是高,不過在銷量上還是沒辦法跟《高山下的花環》相比。《賴子的夏天》相對來說,閱讀門檻還是高了一點。”

  “門檻高說明文學性強嘛,也沒什么不好的。”有同學說道。

  許多文學青年都以閱讀一些看似高深、冷僻的外國文學作品為驕傲,反而覺得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學作品過于通俗,沒有逼格。

  這種事不僅在后世是這樣,在如今也同樣是如此。

  “這話說的不對!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只是一方面,它同樣也要做到吸引讀者。如果光是講文學性,連一個讀者都沒有,那這樣的作品怎么能稱得上是好作品呢?”

  幾個女生因著《賴子的夏天》的閱讀門檻辯論了好一會兒,然后有隔壁剛從外面回來的同學來敲門,說外面有人找郭劍梅。

  “呦,這是要出去恩愛啊!”

  眾人調侃郭劍梅,她也不回答大家,紅著臉出了門。

  她走之后,宿舍里的氣氛冷清了下來,陶玉墨在這里待到快中午的時候,便騎著行車來到了華僑公寓。

  蹭個午飯,再洗個熱水澡,美滋滋。

  吃午飯時,陶玉墨跟林朝陽說起了她們早上去書店排隊搶書的場面。

  “姐夫,你這部書肯定又是大賣!”

  “賣多賣少得看讀者的認可程度。”

  “你的作品一向受大家的認可,《高山下的花環》可是賣了三百多萬冊呢。”

  林朝陽搖搖頭,“那不一樣。《高山下的花環》故事性很強,又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才能賣到那么多銷量。《賴子的夏天》是意識流,雖然文學界對它的評價頗高,但在讀者受眾這一塊,一定是沒有《高山下的花環》大眾的。”

  “上午我跟同學在宿舍聊天時也聊到了這個問題,影響應該沒有那么大吧?那一期《當代》我記得都賣了五十多萬份。”

  “我說的只是相對而言。”

  陶玉墨笑了出來,明白姐夫說的只是跟《高山下的花環》對比。

  “姐夫,那閱讀門檻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當時寫《賴子的夏天》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嗎?我姐說,你新寫的那部也是意識流文學?”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有閱讀門檻,只是高低不同。我們作家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在保證的藝術水準的同時,盡量降低這個門檻。

  寫《賴子的夏天》的時候嘛,考慮是考慮過,不過寫的太快,確實來不及細想。

  新寫的那部只是有一些意識流的技法和元素,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實并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意識流。”

  聽到林朝陽這么說,陶玉墨對他那部新也產生了好奇,“不算意識流?那算什么風格?”

  “嗯……”林朝陽沉吟著。

  后世有一部經典科幻英劇《神秘博士》,其中有一集名字是《遇見梵高》,故事講述的是主角神秘博士在畫展上發現梵高的一幅畫作《奧維爾的教堂》中有一個奇異的怪物形象。

  這種現象本不應該出現,為了調查這一異常現象,博士帶著助手艾米決定前往19世紀的法國。

  穿越后,博士遇到了在酒館用畫換酒的梵高,此時他正值人生低谷期,飽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同時作品也不受社會認可,連酒館的酒保和服務員都可以盡情的奚落嘲諷他。

  并且因為鎮上發生了兇殺案,全鎮的人都認為是梵高這個瘋子帶來的厄運。

  博士發現那個在小鎮犯下兇案的罪犯正是他和艾米在畫中看到的怪物,而在小鎮上,只有視覺易于常人的梵高才能看到這個怪物。

  博士試圖鏟除這個怪物,卻差點送命,但也因此與梵高結下了友誼。

  經過一番波折,博士和梵高最終聯手除掉了那只來自外星的怪物,但他們卻發現這是一只被遺棄的外星生物,他因失明孤獨而變得兇猛,博士在它臨死前聽懂了他的嘶吼。

  “我很害怕!”

  怪物瘋狂地攻擊別人,只是因為在這個陌生的星球,沒有同伴,沒有人理解它,也沒有人能看見它,就像此刻的梵高。

  為了讓梵高感受到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力量,博士將他帶回了現代的博物館里,那里正展出著梵高的作品回顧展。

  在博物館里,梵高聽到了一位藝術評論家以極盡溢美之詞對他作品進行深刻解讀和高度評價,深受感動,淚流滿面。

  將梵高送回原時空,艾米本以為梵高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但最后他還是自殺在了而立之年。

  但與原來唯一的不同是,《奧維爾教堂》畫中窗戶上的那只怪獸沒了,劇集在一種深沉而感傷的調子中結束。

  林朝陽是《神秘博士》的忠實觀眾,當時看到這集電視劇時深受感動。

  尤其是當劇集末尾,梵高站在法國奧賽博物館當中,流淚滿面的環顧那些他曾經嘔心瀝血、披肝瀝膽所創作的畫作,那個畫面讓林朝陽充滿了震撼。

  這個鏡頭在電視劇播出之后,也在后世的短視頻平臺上成為名場面。

  《梵高之死》這部正是以《遇見梵高》為故事基礎,但同時林朝陽又對故事進行了一些修改。

  在他的中并沒有神秘博士這樣無所不能的人物,的主人公變成了一個熱愛繪畫的青年,但因為天賦所限,畫作并不受人認可的頹廢青年。

  亞倫最崇拜的畫家就是梵高,時常會把自己幻想成懷才不遇的梵高,因而逐漸變得憤世嫉俗。

  一次畫展上,他遇到了一群極端環保主義者縱火焚畫,為了救畫亞倫不顧一切的沖進了火場,卻意外穿越到十九世紀的歐洲。

  穿越后的故事情節林朝陽并沒有做過多的改變,只是去掉了電視劇中的科幻元素,電視劇中的怪獸在中只是梵高的心魔,梵高在亞倫的幫助下最后戰勝了自己的心魔。

  亞倫本以為他改變了梵高的悲劇,但到最后他發現這只是一場他在昏迷之中的一場夢。

  他只是在救畫時被燒傷,嗆入了毒煙,陷入了昏迷。

  醒來后的亞倫悵然若失,夢中亞倫一直在對梵高說他在未來將會成為舉世無雙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備受世人推崇,可當時的梵高始終不肯相信,亞倫懊悔于沒有讓梵高親眼見證他自己的輝煌成就。

  亞倫出院后來到當初被縱火的美術館,卻驚奇的發現眼前的場面好像似曾相識。

  一樣的美術館,一樣的展覽,一樣的觀眾,一樣的他。

  看著一幅幅梵高的代表作仍完好無損的掛在那里,亞倫環顧四周,淚流滿面。

  在這一刻,時空交錯,仿佛梵高親臨,親眼目睹了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受到世人的推崇和熱愛。

  最后,縱火的暴徒們如彩排好一般再次闖入美術館,館內迅速燃起熊熊烈火。

  亞倫面對著火焰,再次舍身一躍。

  《梵高之死》的故事以《遇見梵高》為藍本,同時又借鑒了《達芬奇密碼》的敘事風格和結構,劇情既是一場時空之旅,同時也是一次時空循環。

  融入了意識流、科幻、懸疑等諸多元素,放在現如今的中國文壇,這樣的寫法已經不能用新奇來形容,而是完全打破了當代作家們的腦洞。

  林朝陽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梵高之死》的風格。

  “還是等發表了你自己看吧。”他最后說道。

  陶玉墨聽到他這話,有些不高興,以為他在賣關子。

  午飯吃完,陶玉墨被姐姐支使著去刷碗。

  這個時候祝昌盛突然來到,一進門便激動的對林朝陽說道:“朝陽,《梵高之死》確定發表,就在一月這一期,一期發完,現在已經付印了。”

  祝昌盛是專程來告訴林朝陽這個好消息的,畢竟當初是他信誓旦旦的跟林朝陽拍胸脯,說這部一定能在《當代》以高規格待遇發表的。

  現在,他也算是信守了承諾。

  “你們編輯部的效率夠高的!”林朝陽高興的說道。

  祝昌盛灌了一口陶玉書遞來的茶水,“你都不知道你這部在我們編輯部引起了多大的震撼!”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