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126章 搶

  “對,用這種炮防御敵方的反艦導彈!為戰艦守好最后3公里!”

  好想法!作為反艦導彈實戰經驗最為豐富、戰果最為輝煌的國家,我們自己也沒少考慮反艦導彈的防御問題。

  “振東同志這個想法好啊,領導,干吧!我們的新船上要是能有這種武器,對于反艦導彈的威脅應對起來也更加從容。”

  海裝局沒想到就是留下來隨便聽聽,居然還能挖到這種寶貝,這幾乎是戰艦的最后一塊拼圖。

  “領導,干吧!”陸裝局的同志雙眼放光,看向了防工委領導。

  底盤用通用底盤,彈、炮、雷達都有技術來源,射程也被撐上去了,而且不論是炮還是導彈,都能用到其他地方,兼顧多種用途,想來想去,根本找不到不搞的理由。

  就知道不能聽這小子瞎白乎,一聽就得掏錢!

  領導一槌定音:“行!搞!雷達、彈就交給你們導研院,炮交給京城工大!回頭就組織起來!”

  說完,他點了點高振東:“你啊,就是看不得我手上有幾個余錢。”

  高振東哈哈一笑:“錢只有花出去,才是真正的錢嘛。”

  “嗯,有道理,有錢不往裝備上花,難道存著等賠款?”領導大笑起來。

  笑過之后,領導將話題往里一收:“好了,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關于中程彈的后續改進,大家都說說。”

  這是原本就預備要做的事情,因為前面被高振東的野戰伴隨防空歪了樓,現在才正式提起。

  這一回,高振東就沒先說什么了,還是要讓同志們都發表一下意見才好。

  不過用長邊條翼替代原本的三角翼,并且用前后一致的構型替代原本的十X構型的事情,還是被同志們反復提起和討論。

  主要是那個十X實在是太奇葩了,屬于玩花活玩過頭的典型。

  而高振東提出來的長邊條翼,在中遠程防空彈上非常常見,不論是花旗佬、老毛子還是我們,上三嚴選,值得信賴。

  同志們越討論越覺得這東西好,大升力,翼展小,同時還能起到加強彈體的作用,能為提升導彈過載打好基礎。

  同志們一項項的討論下來,算是為中遠程彈打好了下一步的基礎,包括高振東提出的燃氣舵、矢量轉向發動機等建議,也被保留了下來。

  “振東同志,你還有什么想法要補充沒有?”

  見大家的意見都發表得差不多了,防工委領導才問高振東。

  高振東想了想:“我補充幾個建議吧。第一,中程彈改進要奔著50公里以上去搞,遠程彈沒有那么急迫,但是要有至少80公里的決心。”

  其實這個要求不算高,1978年標準2的MR型號一開始就是74公里。

  “這么遠?”導研院的同志覺得壓力山大。

  “有了新構型、新推進劑,應該問題不大。至于遠程彈,不行你們就在屁股上加助推器嘛,反正垂直發射裝置只要彈徑不變,長度長點短點問題不大,很容易解決的,海軍的垂發那邊,長度也是留足了的。”

  HTPB雖然沒有NEPE、GAP這類推進劑那么夸張,但是提升還是很明顯,而且花旗佬標準導彈家族的經驗很值得借鑒。

  導研院的同志一想,的確是這么回事。

  “至于第二,中程彈的射高,在50公里射程的基礎上,不要低于32000米,最好35000米,速度不低于3.5馬赫。”高振東提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要求,在普通的同志看來,這個高度完全是脫褲子放屁,整那么高干嘛?

  空軍和防工委的同志卻是心里一動,記得搞到XB70情報的時候,曾經問過高振東的意見,他當時的建議就是不用理會,也不用去想跟進的問題,在導彈上下功夫,能威脅到就行。

  看來他還沒忘記這件事情。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高振東根本就沒考慮過XB70那個短命鬼,他瞄上的,是另外一個貨,以天生漏油著稱,但是從來沒有被打下來過。

  高振東的想法很簡單,打不下來沒關系,只要射高足夠,把你嚇回去就行。

  “嗯,這個建議有道理,你們要跟進。”防工委領導對導研院的同志道。

  XB70的事情在這里不能多說,但是先肯定高振東的想法卻是沒有問題。

  導研院的同志明白了,高總工的要求,就四個字,又高又遠。

  1963年七月中旬,此時我們的第一顆衛星,已經在天空中正常運行了一個月。

  除了定時輪播的《東方紅》之外,其上搭載的儀器也在源源不斷的將數據發送回來。

  西北火箭發射基地,通信控制室。

  “現在衛星狀態如何?”

  “很穩定,電源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同時搭載的其他儀器,工作也基本正常。”

  “想要的數據都收到了?”

  “哪兒可能,我們什么數據都想要,但是第一顆嘛,也沒搭載太多,不過搭載的倒是都收到了。”

  “那還不夠嘛?你太貪心了,哈哈哈。”

  幾位同志正在通信控制室值班,一邊值班一邊交流著。

  而在離這里不遠處的火箭總裝大樓里,第二枚火箭已經矗立在了那里。

  “那邊數據都過來了?”

  “過來了,一些數據已經應用到這一顆的程序里去了。”

  幾位同志正在頂層的一個房間里,這個位置,能看到火箭尚未安裝整流罩的衛星支架,而旁邊,一枚衛星正散發著引射色的光芒。

  這枚衛星的身上,被一層像是錫箔紙的東西包裹了起來,只露出一些必要的東西。

  在它的兩旁,兩組太陽能板被折疊起來,分布在長方體衛星的兩側。

  “哈哈,估計誰也想不到,我們的第二顆衛星這么快就要上天了!”

  在他們面前的這顆,正是和第一顆衛星同步研究的真正的工作衛星,有圖像遙感能力的近地軌道衛星。

  和搶時間、表能力的首星不同,第二顆衛星是有任務的。

  同時首星的發射成功,驗證了我們火箭和發射、入軌技術的可靠性,這枚首箭的備份箭,就被用來準備打第二顆。

  造都造了,不打可惜。

  雖然要復雜一些,但是兩顆星同步研究齊頭并進,還是讓這第二顆并沒有落后第一顆太多時間就大致生產出來。

  現在同志們就正在對衛星進行檢查和安裝,等到安裝完畢,就是等待發射窗口的事情了。

  “對這一顆有沒有信心?”

  “有,就連這次沒有上天的通信系統,也在地面和空中做了試驗,同時第一顆星的廣播通信雖然慢,但是也驗證了電離層中通信的可靠性。”

  “慢掃成像設備呢?”

  慢掃成像、通信系統,幾乎是這一次最核心的兩個東西。

  “沒有問題,根據第一顆衛星的空間輻射數據和溫度等其他數據,我們進行了類似的環境試驗,完全可靠。”

  “那就好,那現在就看太陽能板能否正常展開了。”

  太陽能板、鎳氫電池等設備,都是在第一顆星進行了試驗,并且完全正常的,唯一問題就是看展開。

  “放心吧,經過了多次模擬,沒問題的。”

  幾位同志看著那顆銀光閃閃的衛星,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與此同時,高振東也對著自己電腦屏幕,笑得很開心。

  那是一篇論文,《關于航天通信中背景噪聲的研究》。

  看名字可能普普通通,但如果仔細看內容,就會發現,完全不是名字上看起來那么簡單。

  這是一篇關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論文。

  “……在對航天通信進行研究時,筆者發現,在宇宙中存在無法消除的背景噪聲……”

  “……筆者通過計算機輔助,進行了大量計算和分析,確定這一背景噪聲的波長是一個確定值,波長為1.875微米……”

  “……其特征噪聲大約相當于2.7K溫度的黑體輻射,并且在各個方向上基本一致……”

  “……這代表著宇宙中最古老的一束光,筆者研究認為,這是宇宙早期發展所遺留的痕跡,這種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有力支撐……”

  這就是高振東在參觀衛星發射的時候,想起來的一件事情,說實話,這對于當前來說,并沒有很重大的現實意義,畢竟現在國內最重要的,還是吃飽飯、能立足。

  在這個背景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類純純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果要高振東專門去搞,他是沒興趣的,有這時間還不如干點別的。

  但是順手薅一把羊毛,高振東倒是并不介意。

  ——因為這是一個在1978年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成果。

  當高振東通過搜集的大量數據,包括衛星上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之后,發現這些數據能夠支撐起這個成果的發表,他就毫不猶豫的下手了。

  說穿了,他就是在搶!

  至于能不能像他上輩子所知一樣,獲得諾貝爾獎,他倒是不是很在意,這東西外國人發表能獲獎,但是這邊陣營的發表能否獲獎,還真不好說。

  理論上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科學無國界這種屁話,聽聽就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