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148章 兩邊不行,放肚子上

  而空軍的同志要考慮的簡單多了,好,俺們部隊上出來的同志,就是靠得住!

  至于高振東是怎么在這么點時間里把這玩意研究這么深刻的,那不重要,類似的事情他干得還少了么?

  防工委領導樂得合不攏嘴:“行,那這件事就這么定了……”

  他話還沒說完,西南所的同志舉起手來:“領導,等等,高委員的話還沒說完。”

  現在對高振東的稱呼,也是亂得可以,就連早就被人們忘卻的“高顧問”,也被應急局的同志們撿了回來,怎么稱呼主要取決于當事人當時腦袋里面想到的是哪一個,不過總是能聽懂是在指代哪一位也就行了。

  被西南所的同志把話頭打斷,防工委領導也不以為意,他巴不得西南所的問題越多越好,趁高振東在。

  “高委員,您剛才還提到了一個耦合距離……”

  高振東笑道:“那個比較細節,我們在進入鴨翼方案選擇的時候再慢慢討論,那時候要說的還多呢。鴨翼能帶來升力的好處,但設計不當也有阻力的壞處,到時候要討論的東西還很多。不過我倒是對翼型有個建議。”

  鴨翼也是翼,主翼有的,理論上它都可以有,邊條、前緣襟翼、后緣副翼、翼型、后掠角……

  但是在戰斗機上的,高振東倒是沒準備考慮那么復雜,世界上戰斗機的鴨翼哪怕到了幾十年后,也沒那么復雜,邊條、前后緣這些就不整幺蛾子了,不過和主翼邊條翼的配合倒是可以討論。

  高振東可是知道的,20姬的邊條翼在前期的驗證機和原型機上,可是神出鬼沒時大時小的。

  至于耦合距離這個問題,也比較復雜,理論上鴨翼主要就兩種——近距耦合鴨翼、遠距鴨翼。

  要注意的是,遠距鴨翼沒有“耦合”兩個字,遠距鴨翼就一個作用——氣動配平。遠距鴨翼用在戰斗機上的很少,拋開性能的討論不說,原因很簡單——機體沒那么長。

  而近距耦合,則是要把鴨翼產生的氣流變化耦合到飛機的升力里面去的,后來常說的“遠、中、近”耦合,實際上都是在近距耦合鴨翼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討論。

  至于這些,高振東不準備、也沒法在這里和西南所的同志討論,這個會議不是為了這些準備的,再說了,在這個場合下和西南所的同志展開對鴨翼的討論,防工委領導的肺恐怕都得咳飛出來。

  西南所的同志也明白這個道理,點了點頭,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只是對高振東在翼型方面的建議比較好奇:“翼型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高振東笑道:“雙三角翼不一定非搞不可,既然有了鴨翼,雙三角翼在機動性方面帶來的好處可以通過鴨翼獲得,至于油量方面的好處,那就是附帶的,在其他地方也能補回來的。”

  主翼的翼型細節,這里不用多說,但是雙三角翼可以先否掉,在這里就沒必要了。

  高振東見的鴨翼布局戰斗機多了,幾乎就沒有用雙三的,好的設計總是趨同的。

  “這……”西南所的同志有些遲疑,這個雙三角翼還是您提出來的呢,而且好處很明顯啊。

  高振東解釋道:“雙三是要付出其他代價的,比如一定的阻力,既然有鴨翼了,非必要情況下就可以不考慮了。”

  雙三角翼有點阻力不怕,鴨翼有點阻力也還能處理,兩個的阻力一起上,就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關鍵是雙三的好處完全能被代替甚至更優秀。

  西南所的同志點點頭:“嗯,我明白了。”嗨,忘記飛機設計是個動態過程了,鴨翼都全動了,還留著雙三角翼干啥。

  見他們討論得差不多,防工委領導再次準備總結:“好的,那我們就這么……”

  話音未落,他就看見高振東的手又舉起來了:“不好意思啊領導,我這里對四號方案還有一點小建議。”

  防工委領導氣得笑了起來:“嘿,還讓不讓我總結了?小建議?你那里的建議就沒有小的!”

  話雖如此,但是看他臉上的表情,卻是實實在在的高興。

  更高興的,是空軍和西南所的同志,還有搞頭!

  得到了首肯之后,高振東對空軍的同志道:“你們既然想要高機動性,那大迎角能力想來是很看重的吧?”

  空軍的同志再次啄米,對對對,你說得都對!

  西南所的同志一時之間不知道大迎角機動能力和前面的構型有什么關系,但是既然高委員都這么說了,想必他發現了什么。那就只管記就行了,不管接下來高委員說的東西在這個方案上是否應用,但必定是很有價值的東西。

  順著空軍那邊點頭的動作,高振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那我建議不要用兩側進氣,用機腹進氣。同時相應的,下單翼也不要用了,用偏下的中單翼。”

  機腹進氣?

  中單翼倒是好說,如果真用機腹進氣的話,那機體的高度就會增加,再想用下單翼的布局就很難搞了。

  而中單翼的翼下空間高度更好,更利于大口徑載荷的掛載,在這方面也比下單翼要合適一些。

  至于西南所提出下單翼,主要是因為幻影3就是下單翼。

  “高委員,用機腹進氣,進氣口距地太低,不利于野戰機場起降吧?”西南所的同志道,他們也不是沒考慮過類似方式,但是覺得好像不如兩側進氣來得方便,設計上的方便。

  空軍的同志也在點頭,這的確是個問題。

  高振東點點頭:“對,不過這個問題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的,比如起落架后移等方式,但是對于機動性來說,尤其是我們的發動機推力不是非常理想的狀況下,機腹進氣是有好處的,不只是大迎角機動性好那么簡單。”

  實際上機腹進氣在某一種分類方法上,和F/A18的進氣道是近親,兩者都是遮蔽式進氣道,只是機腹進氣利用機腹遮蔽預壓縮,而F/A18的進氣道是利用進氣口上方的邊條翼部分。

  同志們對機腹進氣的看法倒是比較直觀,一張迎風的大嘴,自然大迎角狀態下進氣順暢,但是理論上的事情卻沒那么簡單。

  高振東解釋道:“我考慮過,也進行過一些簡單的計算,機腹進氣,可以利用機腹改善進氣氣流質量,大大降低局部流場進入進氣口的迎角,還可以降低進氣口氣流的局部速度,對大迎角很有利,但是事情還不止這些。”

  就是迎風一張嘴的事情,你也能整出這么多花兒來?

  對于還沒有能力、精力、資源全面展開對進氣道的研究的同志們來說,高振東話雖然簡單,但立意上卻明顯比大部分同志用的“瞪眼法”或者“俺尋思”要高出不止一籌。

  “還有什么?”西南所的同志好學得很。

  “還有飛機軸線與航向有一定夾角,亦即飛機側滑時,兩側進氣會由于機體影響,背風面氣流流場惡劣,進氣性能惡化……”

  這大家倒是都能想得到,側滑嘛,有一邊被遮住了,但是高振東下一句話卻是他們想不到的,畢竟那是真的要做流體力學試驗才能發現。

  “而且,就算是沒有側滑,由于機身繞流的影響,當飛機的馬赫數增加到2.2時,兩側進氣的流場不均勻度也會明顯比機腹進氣要惡劣。”

  嗯?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就在紙上寫寫畫畫,居然就能算出這個結論?

  同志們很是驚訝,畢竟這可沒有側滑來得直觀。

  但是高振東的話,卻誰都不敢小視或者否定,他在紙上寫寫畫畫,甚至不用寫寫畫畫就拿出常人根本沒法想象的技術、思路、成果的例子多了去了。

  高振東這個結論,馬上就讓現場的同志們不淡定起來,非側滑在高速狀態下,看起來均勻分布的兩側進氣也會產生一定的問題?那這事情可就不一樣了。

  畢竟他剛才說的2.2馬赫,正好就是這架飛機早就定下來的極速指標。

  特別是空軍那邊,出于對高振東的信任,他們對兩側進氣本來覺得順理成章的想法也開始動搖起來。

  而高振東本人卻很是篤定,高機動戰斗機采用機腹進氣的多了去了,至于F15這種機動性也不錯但是氣動、構型上相對沒那么激進的飛機,一個重要原因是力大飛磚。

  要是我們這時候有那么好的發動機,還考慮這么多干啥,干就完了。

  “振東同志,你做過試驗?”空軍的同志自己都不相信這話,就這一個晚上功夫,他去哪兒試驗去。

  高振東言之鑿鑿:“沒有,但是我做過模擬。”

  實際上并沒有,至于試驗倒是真做過的,只是做實驗的人,是寫那本書的人或他的引用對象。

  實際上高振東手上有大把的數據和圖表,能佐證他說的話,不過那東西實在是沒法拿出來,就這一天不到的時間,隨你怎么解釋這事兒也說不過去,就算是有高速計算機也不可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