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百零二章 夏天的尾巴

  到八月底的時候,陸嚴河在二十天內,差不多,推薦了九部電影。

  這個推薦的頻率,甚至到了有黑粉在陸嚴河的評論區下面留言,說:你干脆把所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全給推薦一遍算了,好虛偽,中國電影就是被你這種“好好先生”的風氣給帶壞的。

  陸嚴河直接回他一句:影院正在上映的32部電影,片方確實都來聯系過我,希望我推薦,你覺得我是“好好先生”,你可以當我說的話放屁,但建議你說別人放屁之前,先問問自己的屁股是不是香的。

  這個人又問:那你32部電影都看過了嗎?你不會說這二十天看了32部電影吧?

  陸嚴河:看了21部,怎么了?有意見?

  陸嚴河充分地體會到,什么叫做行得正、坐得直。

  腰板夠硬,什么都不怕。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陸嚴河在表達自己的喜好方面現在挺隨心所欲的。

  仍然有別的人說:你是陸嚴河,你確實應該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應該隨便推薦電影,你要知道,你的推薦是很有含金量的。

  陸嚴河回:我推薦電影的時候,是沒有說“這部電影的手持攝影機風格造成了畫面對觀看不夠友好”還是沒有說“其實結尾有一點狗尾續貂、可惜了”?最大的含金量不是我的名字,是我基于我的喜好實話實說,你們看了電影覺得我說得名不副實,自然就不信,我以后再說你們也不信,比如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就覺得我的推薦一文不值,我接受,好嗎?

  馬上又有人來了,說:大家說這些,出發點也都是希望你愛惜羽毛,是為了你好,為什么你的戾氣這么大?

  陸嚴河:如果你因為自己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做出了一個還不錯的成就,結果這反而導致了你不過是在休閑的時候多看了幾部電影、多推薦了幾部自己覺得有亮點、值得一看的電影,就被人吹毛求疵地找茬,你的戾氣大不大?另外,我不過是解釋和反駁了幾句,你就開始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為我好”的名義問我為什么態度不好,對我冠以“戾氣大”的帽子,你不覺得很雙標、很諷刺嗎?

  陸嚴河也不是想要追求什么“活人感”,他就是……怎么說呢,從出道至今,他確實也沒有太去故意討好過自己的粉絲,包括到現在為止,他都沒有任何官方的粉絲后援會,自從解散以后,他就再也不肯接受這個組織。

  明星靠粉絲活著,他承認。

  但他希望所謂的明星,是靠正兒八經的才華和作品,才擁有明星的光環。

  他也希望所謂的粉絲,是因為被這樣的才華和作品吸引,所以才“追星”。

  無論如何,彼此之間,少一點要求,少一點說教。

  陸嚴河特想說一句話,他也從來沒有請他的粉絲怎么樣過,怎么總有一部份他所謂的粉絲,希望他這啊那的。

  幸好,大部分人其實都不喜歡“飯圈”那一套。

  陸嚴河跟大部分他的關注者的關系,都是沉默而靜水流深的。

  欣賞他的才華,欣賞他的作品,他出作品,自己感興趣,去看看,不感興趣,這一次就算了。

  他推薦作品,大家也是一樣的做法。

  其實,這就是陸嚴河想要的明星和粉絲的關系。

  彼此之間,誰也別強求。

  到八月的最后一天,這個暑期檔,以總票房98億收官,讓中國的電影市場終于煥發了一次光彩。

  其實,說起今年的票房表現,從五月的荷西電影節開始,票房表現就有了明顯的變化。

  春節檔之后,單日票房長期在2000萬到3000萬之間徘徊,夢回十年前一般的糟糕。

  而五月,荷西電影節上百部影片的放映,數十萬外國影迷和上百萬的國內影迷,都加入了這場電影節的狂歡。

  兩個星期的時候,充分展現出了什么叫做“人多力量大”。

  在那之后,電影市場就莫名其妙地被點燃了似的,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路人盤忽然又變大了一些,然后,趕上這個暑期檔,各種類型的電影讓大家對于電影的討論非常熱烈。

  “終于不再是之前那種半死不活的樣子了,一周都上不了一部有點看頭的新片。”

  這是很多人的感慨。

  “這也是因為各大電影公司這幾年被陸嚴河以小博大的票房看紅了眼,都調整了自己的制作策略,開始在之前的大片夢之余,開始去做中小成本的類型片了,所以,回本壓力沒有那么大,不用再精挑細選檔期,壓在手里不敢上。”

  “也不知道九月份會是什么行情,不知道能不能別崩得太狠。”

大家還是清楚的,過去幾個  房突然一下好起來,有暑期檔的BUFF加持。

  就在這個時候,靈河忽然官宣,為兩部電影定檔九月。

  一部,是靈河投資、張哲逸(馬來西亞華裔導演)的電影《紅舞鞋》。

  另一部,是靈河負責國內發行代理的西班牙電影《鬼魅之影》。

  前者是劇情片,后者是驚悚片。

  尤其是后者,是靈河八月才拿下中國發行代理的電影。這跟陸嚴河還沒有關系,是陳寅做的。

  靈河現在在慢慢地開始做國內發行。

  陳寅的策略是先用一些“小而美”的外國電影試水。

  九月只有一個假期,中秋。

  這樣的小假期,其實往往不太被電影公司看中。

  因為出不了太高的票房。

  但是靈河不介意。

  因為靈河做的全是預期票房只有13億的電影。

  像《紅舞鞋》和《鬼魅之影》這樣的電影,他們的預期票房甚至只有1000萬左右——

  只要1000萬左右,就可以靠院線票房實現盈利。

  當然,這仍然很難。

  因為外語片沒有中國人熟知的明星,又不是什么特效大片。

  要撬動觀眾來看電影,其實難度很大。

  好在靈河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電影宣傳經驗。

  靈河在這兩部電影上面,也沒有投入大量的宣傳經費和資源。

  《紅舞鞋》這部電影,靈河全資制作,一共也只花了320萬人民幣。

  這是一部在馬來西亞制作、全馬班底的電影。

  無論是演員還是制作人員的酬勞,都比中國、歐美這樣的電影制作高地要低很多。

  本來,靈河也想為《紅舞鞋》送電影節來著。

  但是看過片子之后,大家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是:不適合電影節。

  陸嚴河看過之后,也是這么說的。它是《貝利葉一家》《海蒂和爺爺》這樣的劇情片,類似于《讀者》雜志上的那種溫情小故事。

  這種片子,雖然是劇情片,卻并不文藝——

  雖然一開始靈河真的是按照文藝片來給這部電影定位的。

  《鬼魅之影》就完全是陳寅的選片團隊從全球各地的電影里挖出來的了。

  它今年五月才在西班牙上映。

  它即使在西班牙,取得的票房也不是多么破紀錄式的。

  但是,它的題材、風格卻是中國電影審核能接受的,整體口碑又確實還行,加上洽談之下,西班牙對于這部電影在中國的發行權只要了60萬美元。非常符合陳寅的“試水”標準,陳寅就拿下了。

  靈河沒法兒給這兩部電影配套高規格的宣傳資源,不然容易賠本。

  但是,該有的首映式、媒體場,一個沒少,甚至,靈河還通過提前把兩部電影的視頻平臺播放權賣出去,換取了2天的固屏和預告片推送。

  當然,明星的資源也一個沒落下。

  做了這么多戲,靈河現在已經不需要陸嚴河親自去打招呼。

  跟靈河合作過或者即將合作的明星們,都在靈河相熟的人的拜請下,轉發了兩部電影的預告片。

  而靈河從《那些年》和《大海啊我呸》的聯動宣傳方式獲取的靈感,也讓他們甚至拉著兩部正在拍攝的電影劇組,組織了內部觀影場,用作宣傳素材。

  既宣傳了這兩部電影,又為靈河自己的新電影做了預熱。

  這一切都源于陳寅對這兩部電影宣傳定的調子——

  沒錢,沒名,沒明星,但電影有內容,質量不錯,盡可能地打開知名度,讓更多的目標、潛在觀眾,知道這兩部電影。

  陸嚴河出發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時間是9月5日,《紅舞鞋》在國內上映的時間是9月8日。

  陳寅安排了陳欽帶著《紅舞鞋》一起去威尼斯,一是在威尼斯為這部電影舉行特別放映,二是賣片。

  跟著徐天明和陳寅做了幾年之后,陳欽現在已經從最開始的小法務,慢慢接手更多的公司業務,比如賣片。

  陳欽是學法律的,英語水平又很好,加上琳玉對電影的熱愛到了如數家珍、以至于他跟著耳濡目染的地步,他做這一塊工作,還挺上手的。

  但這還是他第一次獨立賣片,以前都是給人打下手。

  徐天明的精力完全放在公司的幾個頭部項目上,《紅舞鞋》這種小項目,徐天明就全部交給陳欽了。

  陸嚴河也沒有想到,自己這么多個同學,最后竟然是陳欽跟他的電影公司交集最深。

  但是,陳欽干得還挺好的。

  當然了,正常情況下,他的同學也不至于干得不好。

  除了李鵬飛,都是學霸。除非本身是個只會讀書的“讀死書”性格,或者是個本身就很擺爛的人,不然,在一個正常的、良性的工作環境里,真的很難干得不好。

  像《紅舞鞋》這種電影,要做IP式的版權衍生改編,其實很難,頂多是被其他的影視公司瞧上,進行翻拍,或者改編成劇集。這也是徐天明不自己親自負責這部電影的原因。

  《紅舞鞋》在馬來西亞當地的發行,保留在導演和制片自己的電影公司手上。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三十年內,版權都在靈河手上。

  陳欽因為是第一次獨立負責銷售一部電影,他沒有想著“撈一筆就走人”,而是很認真地做了各種準備,包括宣傳冊、知名電影人推薦語等等。

  包括《紅舞鞋》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特別放映,都是陳欽主動策劃才獲得陳寅同意的。

  光是這一場特別放映,就需要額外支出5萬元人民幣。

  對于靈河關于《紅舞鞋》的定位來說,這筆錢,其實沒有必要出——

  畢竟這部電影很難在威尼斯獲得關注。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一件事,那就是一部電影,為什么不想方設法地讓自己被更多片商看到,被更多人看到。

  放到華語電影上來說,很多人也疑惑,雖然國際市場對于華語電影不太買賬,可是,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有總比沒有好,為什么很多中國電影,根本沒有嘗試要去海外放映,或者直接上流媒體,出DVD?

  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是,電影去海外找買家,不是你拎著電影去就行了。

  交通、住宿這些成本,你得承擔。外語字幕,甚至是配音,你得提前做好。來回溝通、談判、合同擬定,等等,這都是前期成本。

  在很難賣出去或者賣也賣不出一個高價的情況下,電影公司會愿意先支付這么多的成本,去賭一個海外銷售的“可能性”嗎?

  為什么很多發行代理公司能夠在電影公司和發行公司之間存活?

  其實就是把電影經紀這個工作集約化了。

  一次性帶著十部、二十部電影去銷售,節約各方面的成本,還能夠提高成功率,總有那么幾部是能被看上的吧?

  更多的細則五花八門,大概情況就這么回事。

  而《紅舞鞋》就這么一部電影,能被陳欽帶著去威尼斯,一是靈河需要用這個片子去“歷練”陳欽,培養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銷售員”,二是這一次陸嚴河正好要去威尼斯,參加《定風一號》的宣傳,所以,《我的野蠻女友》和《假如愛有天意》這兩部他編劇的電影,也會到威尼斯做宣傳和銷售——某種程度上,陳欽也不是專門帶著《紅舞鞋》一部電影去的。

  陸嚴河好奇地問過陳欽。

  “你為什么想要到威尼斯推銷這部電影?”

  在陸嚴河看來,《紅舞鞋》這部沒有名導、沒有明星、題材風格都比較“不出彩”的電影,不太適合到電影節的市場找買家。

  陳欽有些靦腆地笑,很不好意思似的,說:“其實,除了推銷這部電影,我自己有一個私心。”

  “嗯?”

  “這是我第一次獨立來銷售電影,我也要推銷我自己。”

  陸嚴河馬上明白了。

  對《紅舞鞋》來說,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交易平臺。但對于一個電影銷售人員來說,這樣的平臺,是世界最頂尖的。

  陸嚴河給他豎大拇指。

  陸嚴河一點兒也不介意大家在公司的平臺上,把自己“做大做強”。

  講句實話,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利用平臺讓自己同時得到進步,也難以把工作真正做好。

  像陳欽這種做法,恰恰是陸嚴河最欣賞的。

  到了威尼斯,陸嚴河才知道,原來寧致遠導演也和周宇寧一起過來了。

  正好跟陸嚴河同一天到達,只是不在同一個航班。

  他們帶著《縣老爺快跑》來威尼斯展映,同時賣片。

  《九陰》這部武俠片的海外銷售成績在華語片中,算是很好的。當然,中國武俠片在國際上一直不愁買家,只是價格沒有黃金時期那么高了而已。這個類型有著非常穩定的觀眾。

  《縣老爺快跑》的國際海報上,寫的也是《九陰》導演寧致遠的新作。

  而另一個名字,則是“江軍”。

  海報上,是周宇寧、劉孜和江軍三個人的臉“三分天下”。

  劉孜憑借《龍門客棧》,在國際影壇上有一定知名度,江軍就更不用說了。

  正是因為無論導演還是演員,都算得上華語電影里的“國際影響力陣容”了,所以,對于這部電影的海外發行表現,還是挺寄予厚望的。

  其實像這種風格鮮明又高度統一的電影,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挺有市場的。

  “他們會出席《定風一號》的首映式嗎?”陸嚴河見到劉畢戈以后,問。

  劉畢戈說:“會,唉。”

  “唉?”陸嚴河一愣。

  劉畢戈:“本來龍巖那邊還不太想邀請他們來?”

  “為什么?”陸嚴河震驚地問。

  對于《定風一號》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亮相來說,現場的星光當然是越閃耀越好。

  更不用說,他們本身也是很有影響力的電影人。

  劉畢戈說:“說出來我都覺得貽笑大方,龍巖那邊覺得,他們是來賣片的,邀請他們來出席、走紅毯,會被他們蹭熱度。”

  “……”陸嚴河忍了半秒鐘,把“鼠目寸光”四個字給忍了下去。

  劉畢戈搓了搓自己的手,雙手伸出,放到陸嚴河的肩膀上,說:“嚴河,祝我們這一次繼續拿獎。”

  “好。”陸嚴河點頭,笑,“你的電影公司已經正式成立了吧?”

  “是的。”劉畢戈點頭,“這件事我都還沒有跟你說呢,你后面的情況不知道,他們對于我只給他們留了15的股份入股,很不滿意,尤其是在知道你的股份以后。”

  陸嚴河:“理他們作甚,事兒多眼兒淺還喜歡嗶嗶賴賴。”

  劉畢戈:“我是擔心他們回頭可能會當你的面抱怨。”

  “隨他們抱怨吧。”陸嚴河冷笑,“反正他們這樣的操作,我也已經習慣了,上一次他們那個宣傳總監搞我,他們為了緩和關系,出了一筆血,他們要是認為繼續出血沒關系,也行,那就繼續這樣好了。”

  劉畢戈:“反正,《焚火》第三部你也還是會拍。”

  “嗯。”陸嚴河點頭,“有始有終,這是對這個系列的影迷負責,但拍完《焚火》第三部以后,我對龍巖可以敬而遠之了。”

  劉畢戈:“其實我到現在都不明白,為什么他們在跟你的合作中,沒有給予你應有的尊重。”

  “龍巖不就這樣,我也好,你也好,都是在還沒有這么強勢的時候,就開始跟他們合作了,所以,就算不管現在什么情況,他們對于我們的態度,仍然潛意識地帶著一股我們是愣頭青的輕蔑咯。”陸嚴河說,“算了,隨他們吧,你拿他們也沒辦法,他們不尊重歸不尊重,但人尊重電影制作,我就算想詛咒他們倒閉,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干脆以后他過他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

  劉畢戈點點頭。

  陸嚴河問:“那你從下一部電影開始,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地按照你自己的想法來做了?”

  “哪能呢,就算我有自己的公司了,但龍巖一樣是股東,而且,不出意外的話,我下一部電影的投資,還是他們主投。”劉畢戈搖搖頭,“只能說,我的主動權變大了一點而已。”

  陸嚴河:“龍巖在發行這一方面確實還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你暫時也還需要他們。”

  陸嚴河說的是暫時。

  劉畢戈會意一笑。

  陸嚴河這一次來威尼斯,只待三天。

  因為后面他要去一趟美國。

  至于《定風一號》劇組是否會收到召回通知,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因為行程緊張,本來陸嚴河這一次過來,是沒有答應任何媒體接受專訪的。

  但是,他在酒店刷手機新聞的時候,看到有很多媒體都在抱怨,這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雖然出席的大咖很多,但每個人都是來去匆匆,愿意接受專訪的一個沒有,甚至愿意出席媒體采訪相關行程的都寥寥無幾。

  陸嚴河一愣,為什么會這樣?

  陸嚴河把自己看到的這個新聞發給了陳梓妍,問,這是怎么回事。

  陳梓妍說,這是因為北美的多倫多電影節就在一周后,很多歐美的大咖都匆匆地要趕去多倫多,參加那邊的電影節。

  對于北美的影響,多倫多電影節要比威尼斯電影節大多了。

  陸嚴河恍然。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近這幾年,越來越難做。

  從電影上來說,有多倫多電影節這樣一個前后腳的競爭對手跟它搶參展電影。從電影節現場的星光來說,又有很多明星要被搶走。

  難怪這幾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呈下滑趨勢。

  背靠北美市場,多倫多電影節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威尼斯有一場硬仗要打。

  不過,了解了這些背景信息之后,陸嚴河倒是理解了媒體們為什么會這么不滿,甚至都公開抱怨了。

  媒體來威尼斯又不是來看電影的。

  人家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需求,人家不是跟影評人一樣,看完電影就可以直接回家寫稿子了。

  你們這些明星大咖們不接受采訪,他們哪來的素材?哪來的稿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