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處境,其實北美也挺難。
從宏觀角度看。
北美金融經濟體分裂成摩根派系、老史密斯派系。
北美資產階級分裂成以老摩根為首的舊軍工階級、以老布、老史密斯為首的新科技階級。
北美政體又分裂為老摩根主導的北方共和、老布主導的南方共和、老史密斯主導的移民民主派系。
從微觀角度看。
次貸危機令華爾街亂成一團。
金融風暴導致各州實體企業破產了一片又一片。
軍部跟三系對抗了五六年,被折騰的只剩兩三艘航母在編,小布政府內部又有一大群高管和議員通三。
可以說,短短不到五年,昔日輝煌的帝國星條旗,幾乎變成了孩童涂鴉板。
但三美合作后,經過兩輪總計長達半年的協商,北美先后獲得了三系腦機項目、三系軍轉民海外項目、三系農村信用社項目、三系人民醫院項目,以及三系共享的高新材料和高新技術。
并通過聯合三系,北美成功收刮歐洲沉睡專利,挖掘歐洲科研人才,塑造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高新產業。
所以北美在掉入深淵之前,抓住了三系丟來的救命繩索,又有了復興的希望。
也所以,無論老摩根,還是小布政府,亦或者老布、老史密斯,此時的心態全都十分不錯。
至少這一次,三系沒有落井下石,更沒有出爾反爾。
如此背景下。
北美對于冰熊的遭遇,無不幸災樂禍。
五角樓。
巨大的激光投影顯示器上,清晰顯示著UFO特高頻后繼衛星聯合鎖眼間諜衛星、GPS星鏈、北美地面雷達捕捉和綜合分析生成的畫面。
時至如今,單一的雷達掃描,已經被大囯淘汰。
即便五年前十分超前的‘雷達通信一體化’,也完全落后。
當今流行由三系牽頭的‘雷達通信星鏈定位專用衛星’AI分析信息增強。
或者說,先用雷達掃描,找到目標后,對目標區域的通信頻段進行劫持/過濾/竊聽,同時借助超高頻星鏈完成實時定位,再借助專用衛星實現拍攝。
隨后利用人工智能對以上信息進行分析,得出最終結果,再投入數據庫,將結果高清化、真實化、精準化、空間化,進而完成攻擊或攔截。
這一套取名為‘作戰平臺’的新體系,幾乎碾壓以往的‘警戒雷達火控雷達作戰系統’。
但也因此,一般囯家根本玩不起。
包括北美亦是如此。
比如雷達模塊需要涵蓋所有頻段,否則AI在分析過程中,缺少完整的信息源,會導致結果失真,但不同頻段的雷達,由不同廠商研發生產,若想綜合成一個模塊,勢必要讓不同的廠商聯合在一起,這對資本社會來說,顯然不可能。
比如通信模塊,其需要具備劫持、過濾、竊聽等功能,若想實現這些,又要配備顯卡矩陣、獨立的數據庫、獨立的AI、獨立的應用,而這些設備和服務,同樣由不同的廠商研發生產…
這就導致,當今世界的‘作戰平臺’,性能差異極大。
如果進行評分:
三系作戰平臺(西塔)9.5。
北美作戰平臺(軍用GPS)7.2。
冰熊作戰平臺(新格洛納斯)4.8。
東方作戰平臺(北斗)4.3。
石油囯作戰平臺(從三系購買的西塔衛,僅覆蓋西亞)4.1。
三哥作戰平臺(從三系引進火箭燃料,自主發射6顆超高頻通信衛星)3.5。
歐盟作戰平臺(伽利略計劃,數次折戟)1.2。
其它,沒有。
當然,此時此刻,五角樓的將軍們并未考慮‘作戰平臺’。
他們整齊劃一的坐在會議桌兩側,一邊觀看,一邊分析SS26的性能,以及核動力空天飛機首次呈現的超前戰術。
蘭德公司負責人:“雖然SS26的末端速度,號稱突破5馬赫,但它采用常規火箭發動機,在進入末端之前,我們有的是辦法進行攔截,所以SS26對我們來說,已經落后。不過,毛熊遺留了‘先鋒’超高音速導彈,情報系統顯示,冰熊已經完成一次實驗,這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我們需要在阿拉斯基阿留申島,增強反導系統。”
北美防務負責人羅伯特·蓋茨點點頭,“此次向三系妥協,進而達成合作,令國會老爺們十分清晰的認識到三系多么強大,如果是防御冰熊和三系,國會肯定批款。”
蘭德公司負責人繼續道:“三系攔截SS26的反導導彈,無論外觀,還是推進方式,又或者飛行軌跡,像極了02版標槍式多用途導彈,但整體略短,飛行速度更快,應該是犧牲射程,對推進系統和填裝燃料進行了改良,然后裝進核動力空天飛機,當作空空導彈使用。
根據呈現的參數,目前我方攻擊類中短程導彈,幾乎都有可能被攔截,遠程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暫且無法預估。
不過,該類型的三系導彈,嚴重依賴核動力空天飛機···”
蘭德公司負責人投放資料,“嚴格來說,三系把該飛機當成了空中航母,因此在后續上演了子母導彈無人機。”
羅伯特·蓋茨開口道:“對我方是否構成威脅?”
“在過去,我方與三系進行了多次較量,包括傳統導彈對轟、彈道導彈突襲、巡航導彈糾纏、無人機硬碰硬…
雖然三系拿我們做實驗,但我們也獲取了許多三系武備的信息。
總的來說,目前的無人機,包括三系,全都存在許多弊端。
比如小型無人機,雖然其可以躲避雷達,但航程短、易受干擾。
比如大型無人機,雖然其航程長、速度快,但在作戰平臺的監控下,很難做到隱身。
如此,把小型無人機藏在超高音速子母導彈中,借助子母導彈的突防能力,實現快速逼近目標,再舍棄子母彈,實現高效率精準襲殺,就成了非常棒的戰術。
而這種戰術…”
蘭德公司負責人說著,環顧四周,“如果三系掌握了這座房間的坐標,只要余三元愿意,核動力空天飛機子母導彈無人機,幾乎可以在15分鐘內,毀掉這里。”
“嘶…”
眾多旁聽的將軍們,齊刷刷倒吸一口涼氣。
只不過,有的神情緊繃,有的神情放松,有的臉色陰晴不定…
羅伯特·蓋茨咳嗽一聲,“我們的核動力空天飛機,什么時候可以投入使用?”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北美就啟動了‘跨大氣層飛行器計劃’,初代包括X15、X23、X24,整體又叫‘火箭動力試驗機’。
但受科技進程影響,始終未能滿足NASA的要求。
1979年,北美制造了新一代航天飛機‘發現者號’,代號OV103,造型猶如現在的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整體又粗又胖。
但機翼遠遠比不上三系。
1984年,發現者號完成首飛,開始在地軌道運行。
1999年,北美決定令發現者號下降到大氣層內,最終再次失敗。
隨后該項目擱淺。
02年,當三系一天發射兩座西塔(通信塔),并為西塔構建西塔衛(哨塔)的時候,北美匆忙擬定了一份太空發射計劃框架。
前期投入1.92億美刀,后續投入3.01億美刀。
04年,該計劃授予波音公司,項目總款280億美刀,取名X37。
這個時候,由于三系推動‘無人化’,X37計劃也延伸出無人化空天飛機、有人駕駛驗證機、無人軌道飛行器。
05年,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完成首飛,當天投入使用。
北美當即終止X37計劃,解密冷戰時期的眾多技術,比如CL1201核動力飛機,命名為‘北美核動力空中航母計劃’。
該計劃總投資1200億,算上之前的投入,總計1500億美刀。
按照計劃,北美核動力空中航母采用一臺直徑9米的液態鈉冷卻核反應堆,可提供1.82萬兆瓦的熱功率(相當于兩艘尼米茲航母),連接了182臺升力發動力,可提供大約8.2萬磅推力。
機長170米,翼展340米,機高47米,空重5300噸。
參與研發生產的公司,包括:通用動力、通用電氣、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
理論上,其可以一次性運輸約3000名士兵,或24架戰斗機,然后可以在近地軌道生存1天41天,并時刻準備在15分鐘后降落到地表作戰。
如果放在十年前,北美肯定不會搞這玩意。
但三系引發新材料革新,新材料推動科技革命。
再加上核能清潔技術的出現…
現如今,小型核動力裝置幾乎可以做到燃氣輪機大小,也逐漸投入使用,比如‘核汽輪機’火車頭,比如核動力巡航導彈。
所以誰也無法保證,在三系的推動下,核動力飛機、核動力空天飛機,會不會商業化。
因此北美只能被動參與太空競賽,投資核動力空天航母。
NASA負責人聽到問話,猶豫道:“現在的經濟狀況,你們也都知道,許多部門的經費已經被迫暫停,包括核動力空天航母。”
羅伯特·蓋茨微微一愣,“那1200億美刀的項目款,我記的早就已經到賬。”
“是到賬了,但為了搶救通用汽車,又被劃走了。”
NASA負責人繼續道:“我曾詢問財務系統,那邊也給出明確答復,說三個月內肯定劃回來。”
“現在過去多久了?”
“六個月。”
NASA負責人再次猶豫片刻,“其實我認為,花費1500億美刀,用三年時間打造一艘核動力空天航母,既耗時,又耗錢。”
羅伯特·蓋茨極為認可的點點頭,“但我們不能沒有!”
“我們可以有。”
“三系第二架核動力空天飛機已經下線,明碼標價,598億美刀,如果需要專用起降平臺,每個平臺99億美刀,我算過,我們可以設置4個起降平臺,總計396億,算上采購飛機的價格,花費不到1000億美刀,比我們自研自產的核動力空天航母,至少節省500億美刀。”
羅伯特·蓋茨瞪大雙眼,難以置信道:“見鬼,你認真的?”
“我只是為了幫聯邦省錢。”
“其實不止是為了省錢,目前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的起降平臺,已經鋪設了180座,包括十里營、梅河口、阿穆爾、海參崴、楚科奇、勘察加、南洋三座、西非五座、外太空150座.如果我們使用一樣的機型,等三系實現空天飛機登月,我們完全可以借用三系起降平臺,直達月球。”
“這次,我同樣是為了幫聯邦省錢。”
“真的,至少我們花1000億美刀,也上不去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