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號。
三系論壇依舊對‘北美防務總長羅伯特·蓋茨公然指責歐洲不應該擁有當前待遇’一事,爭論不休。
有人認為,北美擔心歐熊合體,親自下場打亂歐熊合作。
有人認為,北美打算開辟歐洲戰場,只要歐洲亂了,歐洲的美刀才可以回流北美,緩解北美金融壓力。
有人認為,北美此舉是為了斷絕冰熊對外貿易,然后令自己成為冰熊除三系以外的唯一大客戶。
就當億萬網友各抒己見的時候。
無論三系論壇、三系直播間,還是東方世界互聯網,又或者東方總臺、地方電視臺、3G手機影音類app等等,齊刷刷切換成一個頁面。
畫面中:
鏡頭自萬米高空俯瞰巍峨絕倫的群山和蜿蜒崎嶇的江河。
右側漸漸顯示出字幕:巴蜀大涼山。
隨后鏡頭下降高度,鎖定依山傍水開辟的三系果園。
層出不窮的山坡上,鋪設著一片又一片石榴樹。
江河環繞的兩岸邊,觸目可及之處皆是粉嫩嫩的水蜜桃。
在向陽的山谷里,掛滿枝頭的柑橘與枇杷,映紅了遠方的山峰。
另有一望無際的荔枝、芒果、桑椹、檸檬、蜜柚、藍莓、葡萄、雪梨、火龍果、無花果…
鏡頭下降的時候,恰逢雨后。
脆嫩的各類果實,在蔥翠綠葉的襯托下,映著雨水沖刷后的一座座高空纜車,瞬間構成一幅世外桃源的恬靜感。
旋即鏡頭對準果園里一條穿過峽谷的奇怪鐵軌,并逐漸拉近距離。
就在轉過峽谷邊角的一剎那,一座猶如史前鋼鐵巨獸的龐大機械裝置,托運著一座兩百余米高的西塔,以每小時5km的速度,向前緩慢爬行。
字幕:三系箭星一體化西塔3511號,正在前往發射場。
緊接著,鏡頭再次拉高。
在數十萬平方公里的果園里,數以百計的箭星一體化西塔,正借助同樣的方式,自四面八方向發射場匯聚。
磅礴大氣的場面,震撼了所有觀看直播的網友,以及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
下一刻。
鏡頭沿著奇怪軌道,轉過峽谷,來到一處工業基地。
基地內。
重載專用列車承載著東山十里營鋼熔爐鑄造的大型構件,緩緩進站,上百米高的兩座機械臂,一個夾,一個扶,將這座重達1200噸的西塔承力結構,緩緩豎在基地內。
緊接著。
數以千計的工程師,攜帶各自設備和材料,或進行焊接,或進行旋壓,或進行滾彎,或進行安裝…
而類似的畫面,同樣在上百座同等規模的基地內展開。
這時。
鏡頭對準西塔外殼的壁板,聚焦在帶有增大結構,擁有剛度的網格狀加強筋條上。
然后隨同運輸筋條的重載專列火車,跨越上千公里,來到甘省天水。
隸屬于西部工業的三系航天工業集團內,尺寸精度高達0.000001毫米(1納米)的三系五軸聯動機床,或銑切,或打磨,或用真空磁懸浮吸盤吸住板材進行定位,以遠超西方數百倍的速度,輕輕松松完成了板材加工。
接著。
鏡頭回到西塔組裝基地,再次對準箭體非密封艙的外殼。
然后隨同運輸該部件的重載專用貨車,跨越上千公里,來到西江英雄城三系航天工業制造公司。
公司內,鎢極氬弧焊、熔化電極氣體保護焊、局部真空電子束焊…或自動化控制,或人工徒手操作,一組組流水線式的加工場面,實現了遠超西方上百倍的產能。
半小時后。
聳立天地間的西塔,向外延伸出無數個箭頭,指向各自歸屬。
從材料加工、部件生產、電子元件設計,到附件電纜、總裝設備、控制模塊、控制系統、燃料構成,再到指揮中心、人才培養…密密麻麻,足足涉及上萬家三系企業和院校。
直到這時,直播間方才傳來配音員的渾厚嗓音:
“我們集體歷時五年打造的三系航天航空產業鏈,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沒有之一。”
“它每年承攬了全球近乎5000億美刀的航天項目,主要客戶包括北美、西非、西亞、歐洲、冰熊…”
“借助該產業鏈,我們耗時3年打造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速率最快、性能最穩、頻段最高的西塔星鏈,并令世界各地的三元通信網實現數據互通,可以進行全球消息實時共享,以及擁有了35億用戶。”
“借助該產業鏈,我們耗時2年打造了人類史上內部空間最大、運行最為穩定的三系空間站,并對外租賃了5座(上級、東岳道門、浮屠寺、西亞、石油囯,冰熊和北美都想買,但暫時拿不出錢)”
“借助該產業鏈,我們耗時2年,圍繞母星鋪設了300余座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發射平臺…”
畫面一閃,鏡頭來到外太空。
只見母星自近地軌道,每向外1萬公里,便多出一圈5000x300米,類似超大型航姆的發射平臺。
而這些平臺,越向外,數量越多。
比如距離母星2萬公里的地方,只有3座。
到了5萬公里,數量增加到8座。
到了10萬公里,數量增加到24座…
并且這些平臺伴隨母星的自轉和公轉,以及月球的自轉和公轉,自內向外,在通往月球的方向,始終有30座時刻保持一條直線。
或者說,月球移動,一圈圈平臺猶如旋轉的八卦盤,時時刻刻都在通過錯位,構成一條通往月球的平臺連線。
“這條平臺連線,便是三系載人登月工程的‘快車道’。”
“有了它,如果再在月球打造同樣的系統,我們的核動力空天飛機,幾乎每周都可以往返一次月球,而非等待每年才有可能出現幾天的窗口期。”
“有了它,我們可以更快的打造三系月球永久基地,實現氦3冶煉中心、月球種植中心、月球畜牧中心、月球食品加工廠…”
伴隨解說,直播間展示效果圖。
編號為002的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自十里營起飛,直達三系空間站。
短暫停留之后,飛向距離母星1萬公里的1號發射平臺。
無需滑降,直接借助‘相對速度’落在上面,當場再次彈射,然后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s,飛向2號發射平臺···
如是再三,當月球距離母星近的時候,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僅需3.2萬秒,約9個小時就可以抵達月球。
當月球距離母星遠的時候,最多需要3.4萬秒,約10個小時抵達月球。
而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抵達月球后,可以裝載500噸貨物,經月球專用機場簡單修復后,再次返回母星。
論壇:
“臥里個大槽,這也太牛逼了吧?”
“我想過三系牛比,但從未想過三系把航天都完成了花。”
“大當家,還缺小嘍啰嗎?我祖傳掏糞!”
“等等,兄弟們,這種登月方式,怎么感覺像螞蚱,一跳一跳的?”
“臥槽,還真有點像!”
“胡說八道,這明明是筋斗云,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
“人家是十萬八千里,你這才1萬公里!”
“看來三系也沒那么牛逼,砸了那么多錢,搞出了核動力空天飛機,又消耗那么多資源,搞出了螞蚱平臺,到頭來,卻不如筋斗云。”
“樓上的,你傻比吧?”
“大哥大姐們,誰能分析一下,三系核動力飛機放在西方,造價多少?”
“抱歉,這個真沒法計算,因為目前公開的新型材料,西方全都沒有,包括核動力裝置,也不是西方體系,如果非要換算成西非報價,少說3000億美刀吧?”
“樓上的又在胡說八道,三系的崛起歷程,就是抄抄抄,不是抄東方現有的,就是抄冰熊,或者抄歐洲,或者抄北美。”
“樓上的,口說無憑,你倒是舉例啊!”
“J11B系列抄J10,高性能J14抄雪鸮,無頭騎士抄103戰車,東岳號抄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北美武庫艦設計方案…”
“樓上的,都06年了,別跪著了,該站起來了,稍微讀點時事要聞,也不至于這么丟人,給你簡單講一下:J11B系列之所以牛比,一是一體化壓鑄機體,該技術來自全球唯一一座‘鋼鐵熔爐’,這是西方沒有的東西。
二是三系高精密加工,該產業鏈包括高精密磨具、高精密數控機床,這同樣是西方沒有,或者做不到的東西。
二是三系指揮作戰平臺,該項目由三系顯卡矩陣、三系AI、三系電子管中央處理器、三系自研系統、世界最大電子管超級計算機構成,同樣跟西方沒有任何關系。
而J14抄雪鸮更是無稽之談,如果雪鸮那么牛掰,上級也不會舍棄后,跑去搞J20。
東岳號抄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北美武庫艦設計方案就更扯了,那明明是一艘‘煤船改’,否則冰熊和北美早就聯合向三系索賠!
再跟你說點別的,標槍式導彈,西方有嗎?鯤鵬兩棲巡航導彈,西方有嗎?核動力大黑魚,西方有嗎?核動力空天飛機,西方有嗎?
別說這些,它們連基因優化、MT守望者機器人、城市管理山神系統、鄉鎮管理土地公公系統、姻緣婚配月老系統…全都沒有。”
“罵得好!”
“強詞奪理,如果三系牛比,世界上那么多國家,為什么買歐系武備,買美系武備,卻不買三系?”
“如果都買三系,還怎么顯得三系牛比?”
“那個說強詞奪理的,告訴你一件事實,三美和談之前,足足打了六年,這六年中,北美從艾娜克,到亞丁灣、東非前線,再到白令海、菲律海、南洋、墨西哥,一直再輸。”
“嘿嘿,我給樓上的補充一下,在眾多沖突中,三系很少親自上場,要么是西亞馬隊打北美,要么是紅海海盜打北美,要么是南洋聯合艦隊打北美,要么是非洲21囯打北美,并且全都打贏了。”
“臥槽,聽你們這么一說,北美還是那個美帝嗎?怎么感覺這么虛?”
“資本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快看直播,要開始了!”
畫面中。
編號為002的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靜靜的蟄伏在新三元重工的航天發射區。
其造型與盤踞在白令海上空的001號相似,但機翼采用了后掠結構。
也就是起飛后,達到一定高度,機翼可以向內收縮25°,令翼展變得更短,減少空氣阻力。
而此時此刻。
無人裝載車正在向機艙搬運用于打造月球軌道發射平臺的建筑模塊。
另有一些向月球地表投放的定位器、掃描器、無人勘探車…
上午10點。
專用發射平臺的地勤人員,第三次人工檢查和校隊后。
002號三系核動力空天飛機,由牽引車拖拽到跑道上。
很快,飛機屁股后方冒出陣陣藍光,機翼上面的推進器也逐漸扭曲空氣。
五分鐘后。
跑道起點彈出一個大型LED指示牌:電磁軌道準備就緒。
下一刻。
核動力空天飛機猶如磁懸浮列車,在跑道上驟然加速到180km/h,并逐漸攀升到380km/h。
旋即抬頭、升空、繼續抬頭、垂直升空、加速、加速、加速…
短短不到30秒,巨大無比的核動力空天飛機,就已經沖破云層。
幾乎同時。
直播畫面中鋪滿彈幕:
“飛起來了!”
“三系牛比!”
“新時代!”
“航天時代來了!”
“都閉嘴,接下來該螞蚱跳了!”
“神特媽螞蚱跳,是筋斗云!”
以三系航天的實力,從地表抵達近地軌道,包括入軌,僅需五六分鐘。
所以很快,直播間出現三系空間站的畫面。
透過培育區的透明玻璃,億萬網友,包括觀看直播的北美、歐洲、冰熊等等,看到了卡車大的南瓜、籃球大的西紅柿、比人還高的黃瓜、長達十數米的絲瓜和豆角…
“大哥大姐們,怎么感覺畫風不對啊?”
“這是太空育種,果實大點,很正常。就像我們,眾所周知,母星是圓的,但我們人類卻可以腳踏實地的站在上面,為什么?因為有引力把我們吸附在上面,否則就會被甩出去,同樣道理,引力吸附我們,構成一種壓力,或者說重力,令我們跳不高,也很難長高。
而到了近地軌道,雖然依舊無法掙脫母星引力,但引力作用變小了許多,如果一種植物從新開始生長,只要營養成分足夠,體型也就會變大…”
“這么說,到了月球,植物體積還會變更大?”
“體積不清楚,但月球重力約0.16G,預計小麥單穗粒數,比三五小麥增加47,到時候,產量肯定有所提升。而參考地表9.8m/s(1G)的重力加速度,植物到了月球,細胞壁壓力將會降低84,水分運輸效率提升148,以水稻為例,會出現抗倒伏基因表達增強…總的來說,以三元農業的現有實力,一旦實現月球育種計劃,然后再提取相關基因,對地表植物進行優化,等新一批三系種子問世,未來十年,我們基本不會出現糧食問題。”
“西方呢?”
“關西方什么事?他們得拿錢買,拿資源換,拿技術進行交易。”
“好家伙,我終于知道世界糧商有多厲害了。”
“再厲害,也要拳頭大,否則早晚會被搶。”
“有道理,瞧瞧歐洲企業,成批成批的被北美遷走。”
“彈幕能不能少點,我要看三系繞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