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迷最終失望的離開,李家這邊則一直到吃中午飯的時候,那些圍著大馬力拖拉機的人材離開。
李家的這些青壯有些人想要試車,讓送李龍回來的李俊峰給制止了。他就一句話,這玩意兒一臺幾十萬,弄壞了把這些人都綁一起賣了也賠不起。
這一句話就讓大家給打消了念頭。
李俊峰這時候已經懂一些管理之道了,他說只要大家好好干,兩臺機子建國叔開一臺,另一臺如果他開,那誰表現的好,除了年底建國叔家給多發獎金,還能上去開一開,當個副手。
嘿,還別說,這玩意兒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積極性給刺激起來了。
男人嘛,有幾個對這種大家伙不感興趣的?
幾乎沒有!
李龍回去后,劉高樓已經不在收購站了,水泥裝的差不多,卡車就直接放在收購站里面。
吃過中午飯,找人把最后那點水泥裝完,李龍打算去運輸公司把事情落實完的時候,馬曉燕打來的電話。
在知道李龍在的時候,她讓李龍等著,她立刻騎著自行車就過來了。
“馬干事,我給你說,上午我開著大馬力拖拉機去往四隊的時候碰到了姜干事,她已經采訪過一回了。”
“啥?上午她采訪了?她都問了哪些問題?”馬曉燕立刻問道,“都是啥?”
李龍便把那些問題又講了一遍,當然無關的事情他沒說,主要還是關于現代化農業的一些概念和過程。
馬曉燕低頭快速的記錄著,等記錄完,才感嘆著說道:“嘿,還挺會抓重點的。不過嘛,她就是再快,也快不過我!”
“何必非要爭個高低呢?”李龍問道,“你們不能分一下嗎?一個往州日報投,一個往自治區日報投,甚至還可以往全國的農業報上投嘛。”
馬曉燕看了看李龍,眼神復雜。李龍說的是有些道理,但是她主動去講和,會不會被認為自己低頭了。
但是如果對方先一步把稿子投了,那自己這邊寫同樣的東西,會不會被日報編輯部那邊認為是抄襲呢?
她一方面有些后悔上午為什么不追到四隊去,另一方面也在猶豫,想著李龍的提議有沒有道理。
李龍只是把想到的問題說了一遍,看馬曉燕不說話,便又問道:
“那你需要不需要照兩張照片?”
看在馬曉燕先前報道過他好幾回,直接或者間接的也幫了他不少忙的份上,李龍想著如果她要拍照片的話,那就開車拉著她去四隊。
“拍,一定要拍的。”馬曉燕是帶著照相機過來的,聽李龍這么一說,立刻說道:“你能開車送我過去嗎?我現在還申請不到宣傳上的車。”
“行,反正也就個把小時的事情。”李龍點點頭,“上車吧,我現在開車帶你過去。”
李龍到了四隊,讓馬曉燕拍照,李建國把他拉到一邊說了王財迷要買拖拉機的事情。
“不賣給他。咱要不用,那放到文玉那邊也行啊,”李龍說道,“他出的價咱看不上,咱也不缺那兩個錢,不如放文玉那邊,他們隊上的拖拉機也是個舊機子吧?正好讓他也換一下,賺一些錢。”
“行,我也是這么想的。”李建國笑笑,“他們隊上地雖然不多,但附近幾個隊在一塊,地都挨著,咱那拖拉機磨合得好,上手就能賺錢,讓他慢慢還。”
李龍沒再多說這個問題,轉而給大哥講起了這大馬力拖拉機其他幾個配套農具的使用了。
其實大馬力拖拉機就是個機頭,除了翻轉犁等自身帶的配套農具外,其他本地七十五拖拉機帶著農具也是可以拉著用的。
因此哪怕它配套的農具壞了不好修,本地的農具也可以用,而且依然可以發揮馬力大速度快的優勢。
馬曉燕正在拍照的時候,李龍看到有人騎著自行車過來,他立刻就發現了,這是姜至瑜。
嘿,這回兩個碰一起,李龍有點幸災樂禍起來,看她們怎么弄。
是掐架,還是表面和氣內里暗罵?
姜至瑜騎自行車快到的時候也看到了正拿著照相機看著自己的馬曉燕,一下子就有點慌,隨即反應過來,自己慌啥啊?
她調整了心態,大大方方的騎到拖拉機跟前下了車子,把撐子撐好后,笑著主動伸手:
“馬干事你好,歡迎到我們鄉里來視察工作啊。”
“嘿,我可不是來視察工作的。”馬曉燕臉上也露出笑容,“聽說你上午就采訪李龍了?我上午沒跟過來,下午過來的時候聽說你采訪過了。咱們的目標差不多啊,……”
“是的。”姜至瑜沒想到馬曉燕直接把話題挑明了,心里有點忐忑,明說的話,馬曉燕算她上級機關部門的人,是領導。
如果雙方都裝糊涂,憑本事搶著這個新聞素材,那誰搶到誰發。
但如果馬曉燕把這事挑明,直接用上級機關的權力壓她,那她還真不一定能頂得住。
馬曉燕看了一眼遠處正在和李建國說話的李龍,她也發現了,李龍時不時的會看一眼這邊,那眼神可不善,說不定在看笑話呢。
原本還想著是不是和姜至瑜說一下,比如寫這個稿子聯合署名之類的,但又有點不甘心,但卻不想讓李龍看笑話,而且自己作為上級機關部門的人員,得大度一些。
雖然馬曉燕挺要強,也想出成績,但在這個時候,大局觀是比姜至瑜要強的,她想了想,低聲對姜至瑜說道:
“李龍這邊的情況,你我都清楚。只要和他把關系搞好,以后我們的新聞素材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是如果我們兩個內耗的話,那家伙說不定會笑話,對咱們宣傳口子也不利。畢竟你我都參加過培訓,真扯起來算內斗,擺明面上的話,誰都不好過。”
姜至瑜沒想到馬曉燕會說出這番話來,她不得不承認,上級機關的人和自己的視野的確是不一樣的。
但是她也不想讓步,畢竟這關系到自己的進步。馬曉燕已經在縣機關了,自己還在鄉里。
抓好李龍這邊的素材,搞一些大的新聞出來,能調到縣甚至州上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她想聽聽馬曉燕具體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我們分別往不同的媒體發。你我看問題的角度不算完全一致,可以分開精準的去投。
這樣的話,咱們不會內斗,無論誰上了,都是咱們縣里的光榮。俗話說,肉爛在鍋里,這素材就咱們用,怎么投,對縣里都有好處,咱們分開投,縣里知道也會贊許的……對你我的將來都有好處。”
姜至瑜自然知道這樣是對雙方都好,但她知道自己的人脈和筆力都比馬曉燕弱,所以還是有些疑慮,問道:
“那怎么分?”
“不設具體的。比如這一次的,我想往農民日報投,那自治區這邊就交給你,州日報你也可以投。另外我還想往自治區電視臺那里發,你要沒意見,那咱們就按這樣分開。”
“好!”姜至瑜巴不得呢,她相信這回寫的東西,自治區日報那邊六七成能上,州日報八成以上吧。
雖然她羨慕馬曉燕有能力往電視臺那邊投,但自己沒那個人脈和關系,甚至于都不知道怎么往那邊投,想羨慕也沒用。
“那行,下次如果咱們再因為素材撞上了,怎么分那就再商量。咱們每次看具體情況,怎么樣?這一回是我先挑的,下回你先挑,如何?”馬曉燕顯得很大度。
她有這個優勢。
“行,那謝謝你了。”馬曉燕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姜至瑜如果再那么防備,就真有小人之心了。
兩個人商量完之后,姜至瑜也補拍了幾張照片,過來又問了李龍關于大馬力拖拉機的一些技術參數,這才離開。
李龍雖然離得遠,但對兩個人的對話聽得很清楚。
他沒想到馬曉燕這么快就確定和姜至瑜兩個達成了協議,不知道是自己的建議起了作用,還是原本就有這個打算,只不過自己的提議給了她一個臺階,而今天姜至瑜過來剛好給了這個機會。
總歸也是好事。
馬曉燕拍完照片,李龍就帶著她上車回了縣里。
李建國這邊感覺自家的拖拉機太多了,而且李龍也發話了,他便干脆開著嘎斯車去了梁東樓家。
梁文玉一家正在地里栽蔥,李建國看家里沒人,就找到了地里。
聽李建國說了這話之后,梁文玉看了一眼梁東樓,沒敢做決定。
父親當家,他還不敢一口答應。
“你咋想的?”梁東樓問兒子。兒子也大了,這時候要說肯定是有自己主意的。
“我肯定想要啊。咱們隊里那拖拉機都二十多年了,有些零件都銹成鐵疙瘩了。我大姐夫的那車算是新車,開過來犁地播種啥的肯定方便啊。
另外就是咱們隊里種蔥的比較多,所以犁地播種的活沒那么多,也不影響我做其他事。”
梁東樓他們隊耕地面積不算多,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種的蔥等經濟作物。大蔥這玩意兒很費人工,所以用拖拉機的少。
因此作為拖拉機手,沒有四隊那么忙碌。
梁文玉現在已經是隊上的團支書,閑時還是有許多事情要做的,因此不可能一直綁在農機上。
但農機手肯定賺錢,這一點毋庸置疑。梁文玉這邊有兼顧的條件,如果在四隊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你既然想要,那就去開回來,不過開拖拉機犁地啥的沒你想的那么簡單,沒事多去請教一下你大姐夫。另外就是賺了錢先把拖拉機的錢給還上。”
梁文玉連連點頭。
開拖拉機沒那么容易,不過也不算難,所以李建國直接把梁文玉拉到四隊,現場給他教怎么開東方紅七十五拖拉機。
這玩意兒是操縱桿,不是方向盤,開慣了小四輪的梁文玉更喜歡旁邊的那臺大馬力,可惜一問那臺機子幾十萬,立刻就沒了想要的打算。
買不起啊!
李龍回去后,和運輸公司確認好卡車數量和租金,先給付了一半。白這個他收的錢多,還是美元,所以干脆就把這一次的租車錢付了。
第二天先去招待所找到劉高樓,又去運輸公司把車隊帶上,去了廠。
雖然這一回劉高樓沒給白的錢,但給的水泥的錢就足夠支付廠這邊了。
裝了五十噸白,這邊裝白的時候,李龍就在胡科長的辦公室里給收購站打了電話,讓拉水泥的車開到312國道上等著。
劉高樓沒打算多呆,畢竟瑪縣是小縣城,沒啥逛的,雖然比霍爾果斯要強一些,但那邊還有伊寧,劉高樓更喜歡在那里呆著。
劉高樓拉上白和水泥,和李龍告別后,車隊排得很長,往西而去。
李龍則開著車調頭往回走。
大馬力拖拉機到手,接下來一段時間,他的主要精力會在收購站和四隊兩邊平均分配。
畢竟四隊種是頭一回,大哥也是頭一回管理這么大面積的,李龍必須在這個時候多幫襯著。
好在這兩天倒春寒只是輕微的掃了一下就離開了,大風天也只刮了兩天。
李建國他們在刮大風的時候就在田那里守著,因為先前李龍提醒再三,所以薄膜隔幾十公分就壓一鍬土,風吹不動,也就離開了。
人多,就有這個優勢。
不像后世有些人承包地一包就是幾千上萬畝,根本看不過來。有大風天過來,有些播種沒壓好的,或者風太大的,直接就把薄膜吹上了天,跟地球的白飄帶一樣,隨風搖曳。
那時候種地想死的心都有。
大風天一過,苗立刻就長了出來。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補苗順帶著間苗。現在的點播機和條播機都不是很精準,基本上一個眼里能放兩三個甚至更多的種子。
這種子如果都長成,那就得留下一個最壯的,如果一個不出,那就得補種子。
其實這個時候是干活的人最討厭的時候。
一畝地有八千到一萬,甚至一萬以上株。一百畝地就是一百萬個眼兒。
因為苗才長出來,間苗和補種就得蹲下來在薄膜邊上,一步一步往前崴,有苗間苗,沒苗補苗。
四月下旬,瑪縣的天氣和北疆沿天山一帶大部分地方的氣溫一樣,早晨起來的時候要穿厚外套,中午在地里的時候得穿襯衣——但又不能穿襯衣,因為有風,有些時候風里還有沙塵。
這時候的太陽也不是那么晴朗,看著略有點灰蒙蒙,在地里這么搞一天,肯定是不舒服的。
或者說,在地里崴上一天,累得回去就想躺床上不起來。
也就是從口里叫來了這些青壯,不然這活根本干不過來。
麻煩的是一旦長出來,苗子就極堅韌,不像葵那樣輕松就能拔起來,拔不好的話大概率會拔斷。而拔斷的苗子并不死,會繼續長,長不好還會爭奪營養。
就很麻煩。
間苗和補苗的時候李龍來過兩趟,給大哥提醒了一下,補的時候不一定都補,可以補綠豆、辣子、南瓜、西瓜或者甜瓜等。
這些東西都比早熟,在采之前就可以收獲,當然像西瓜這樣的,完全可以留一些在地里,等摘的時候順便吃一個,挺好。
李建國覺得這建議不錯,采納了。
因為干這個活太辛苦,李龍干脆隔兩天給他們拉來一些羊雜羊肉,補一下。每天看著一個個干干凈凈的出去,灰頭土臉的回來。
雖然李家有洗衣機,李龍也給幾個晚輩準備的工作服,但每天衣服都洗不過來。
真的很辛苦。
李俊峰私下里給李龍說,老家干農活,哪有這么辛苦的,一家就那么畝把地,再怎么精細勞作,一兩天也從頭崴到尾了。
但這地,進地后往里一蹲,感覺就看不到頭啊。
要說怨言也不是沒有。
但當李俊峰隨口說出今年的工資會比去年多至少三成以上,那一個有怨言的都沒有了。
雖然干的苦,但實實在在的能拿到錢啊。
而且吃的也好,基本上頓頓有肉,吃的還都是細糧。
去南方打工,年底也能賺大把的錢回來,且不說錢有沒有這個多,至少在吃的方面,肯定是沒在這里好的。
家里的這些親戚干活方面沒得說,加上又有高額工資的誘惑,所以不到一個星期,一百畝的間苗補苗都搞定了。
而每個人都黑了至少一個色度,鼻子里掏出來的灰也都不少。
畢竟一直蹲著和地打交道,難免會吸到不少。
李龍原本是打算給他們準備一些口罩的。這時候的口罩是紗布的,比較厚實,幾個小伙子戴著不舒服,覺得太熱,就沒戴。
所以幾天的咳嗽,就是代價。
間苗結束,開始加快生長,田間管理進入一個短暫的空閑期,李龍的注意力開始放在收購站這邊。
畢竟貝母開始大量上市,老爹經驗不足,李龍得在這里坐鎮鎮場子。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陳紅軍悄然過來到了這邊的收購站,找到了李龍。
他要買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