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舟一聽還是不服氣,可能與他是農村出身有關系:
“那憑什么農民就要從事最沉重的工作,卻拿著最少的收入?教授一個月拿兩千港幣,農民一年到頭不停歇,過年能分到20塊錢就不錯了。你們說憑什么?”
魏苗苗像看傻子一樣看著朱亦舟:
“那憑什么要林專員去解決幾億農民的收入問題?林專員是農業部長,還是國家Z席?他現在個人承擔我們的吃喝拉撒,給我們分衣服,分肉吃,他憑什么白白付出?你憑什么白吃白拿?”
朱亦舟一聽,臉都紅了。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屬于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有點不地道。
吳堅趕緊出來給同學們解圍:
“行了行了,凡事只能一樣樣來嘛。”
魏苗苗哼哼了幾聲:“趕緊吃吧,紅燒肉都堵不住你的嘴。”
這幾個同學能聽到林三七與教授們的談話,反過來,林三七也能聽到這幾個同學的小聲議論。
這時候林三七瞄了一眼鄰座,就記住了魏苗苗這個人:
“好姑娘,以后本專員提拔你當第一批藥廠管理層。”
雖然人人都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但人都是喜歡聽好話奉承話的,上位都喜歡和大人,而不是劉羅鍋這種二愣子。
下午林三七給所有大學生都放了一個假。
而幾位教授則在會議室里,看著林三七拿過來的新教材。
“柴教授,幾位教授,這是我印刷過來的新教材。”
幾位教授翻了一下,書在上寫著《藥事管理》、《臨床藥理學》、《藥物合成》、《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臨床藥物治療學》、《藥物分析方法》
柴教授大概翻了翻,有些驚訝:
“這些教材是國外的嗎?跟我們國內的完全不一樣呀。”
林三七心想不要說跟國內不一樣,跟六十年代的國外也不一樣,他這些教材都是50年后的教材,先進性和權威性不用置疑。
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些教材的寶貴性。
“幾位教授,我這些教材主要研究化學、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合成與分析、藥物生產設備操作與維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只要研究透這套教材,我可以保證,我們可以培養出全世界最先進的人藥學人材出來。
當然,這些教材也有輕重緩急,眼前我們先要學習《臨床藥理學》和《藥物合成》兩本書。”
孫葉聰教授苦笑道:
“林專員,這些教材很多內容我們這些當老師的都沒搞懂,怎么給學生們上課啊?”
林三七擺了擺手:
“這個不急,咱們白天就研究生產線和原料藥配方,晚上再上課,學習這些先進教材,這樣理論聯系實踐,相信學生們很快就能上手。”
林三七別的不懂,但是有一點是知道的,就比如他所學的專業,本科是5年制的。
但是在學校里學4年理論知識,遠沒有最后一年實習重要。
因為實習都是面對病人,但是沒有一個病人的臨床表現會跟書上寫得一模一樣。
所以實習醫生都要一邊收治病人,一邊對照教科書,還要查閱大量醫學資料和文獻,同時還要回答查房時帶教老師的提問。
這么一年下來,水平就蹭蹭蹭上升,從一只什么都不懂的小菜鳥,最后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藥學專業也一樣,白天直接讓你生產藥品,晚上再根據生產過程結合理論,這樣的培訓模式絕對事半功倍。
這就是“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
到底是國內藥學界的權威,幾人都是一級教授,二級教授,自信還是在的。
柴教授放下教科書點頭道:
“那行,我們也可以邊工作邊學習,不過林專員,現在光是有藥物生產線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一個先進的藥學實驗室。”
林三七呵呵一笑:
“這個簡單,你們放心吧,之前國內搞到一大批二手實驗器械就是我搞來的,我再去搞幾批來都是小意思。”
幾位教授有點驚喜:“哇,搞了半天,原來真神就在眼前呀,之前那些設備可是幫了我們大忙了。”
林三七打趣道:“放心,我搞來的設備只會比那些二手貨更先進,你們就等著好好享受吧。”
晚飯后,在昏暗的燈光下,三百多名學生都開始拿著新教材自習起來。
每個人的表情都很認真嚴肅,林三七看得是頻頻點頭。
突然,燈光一暗,現場發出一場輕微的議論聲。
電工又在外面喊了:“林專員,燉母雞,又停電啦。”
林三七也挺無語的,這一天就停電兩回,就這樣的供電水準能干啥?
也幸虧寶安縣沒有工業,真有工業,沒有電也是白瞎了。
“行了,我知道了。沒電了那今天大家就解散吧,大家剛到寶安縣也辛苦了。”
魏苗苗這時候卻第一個站了起來:
“林專員,有蠟燭嗎?我們不辛苦,我們想要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新知識,能趕在工廠建成之前學有所成。”
黑暗中又有一個同學附合道:
“對,現在才晚上7點,起碼還有3小時的學習時間,我們不能浪費。”
“我們不能拖制藥廠的后退,我們要盡快掌握新知識。”
林三七一聽,心里還是挺感動的。
換了他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如果學校停電了,那早撒丫子跑了。
“好,大家的學習勁頭讓我感動,停電的責任在我,我忘了給大伙兒保障電力供應了。要不這樣,今天大家就將就一下,用蠟燭,明天我就去購置新的發動機。”
李育杰和白如莉兩人挺機靈,馬上就搬來了蠟燭,然后一根根發了下去。
慢慢的,教室里開始亮了起來。
但林三七發現不是每人一根蠟燭,而是兩個同桌拼一根蠟燭,一個個就差把臉湊到書本前面了。
林三七有些不解:“噯,同學,不是給你們分蠟燭了嗎?”
一個男同學笑道:“林專員,蠟燭多寶貴啊,我們想節省一下,兩人拼拼也可以看書了。”
蠟燭,寶貴?
多么小眾的幾個詞語。
林三七心里嘆了一口氣,在六十年代,蠟燭是挺寶貴的,一般的農民和小市民家里甚至都買不起。
哪怕買得起的也舍不得點,一到晚上基本都是摸黑行動。
想到這里,林三七又想到了六十年代的電力供應。
不要說邊疆地區的寶安縣了,哪怕是首都四九城,電力供應也僅限于主城區的一小部分,比如東城和西城。
至于地方上的供電,主要還是以供應工廠為主,居民用電很少。
不敢想像,解放都10多年了,全國大多數老百姓還沒有見過電燈,而這個時期米國那邊都在普及空調了。
“還是太落后啊,沒有電,工業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啊。”
隨后林三七又想起了工業園建設,到時用電才是真正考驗的時刻。
他已經打聽過,按原本的歷史,寶安縣要到1965年,才在縣內建成第一座35千伏烏石巖變電站。
一直等到1979年,寶安撤縣建市,當時電網僅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和一條輸電線路。
這點可憐的電力供應,完全無比支撐起一個工業園區,所以新建自己的電廠就成了當務之急。
因為林三七提供了全國煤炭分布圖和具體參數,所以林三七在煤炭工業部那里可是座上嘉賓,再加上他跟鐵道部有合作,運輸煤炭就解決了。
那么興建一座熱電廠就成為了非常可行的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