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863章 藥一分錢一分貨

  王牧野是一個185厘米的壯大漢,一聽便是哈哈笑了起來:

  “林董,你謙虛了,老周可是跟我說了,說林董屬于深不可測的大老板,哪里是我們這些制藥人可以比的。

  就你們的嶺南堂野山參,賣掉一支產生的利潤,估計要我們辛苦生產好幾十噸原料藥了。所以我們賺的都是辛苦錢。

  當初我也是腦子一熱,覺得我們都加入WTO了,要成為世界工廠了,就憑咱們國家的效率,那還不占領全世界的醫藥市場?

  于是我投入了全部家產,又從銀行貸款欠了一屁股債,02年花了整整10個億才建了這個藥廠。

  02年的10個億啊,啊喲喂,現在可后悔死我了。

  當年我這錢要是全部都買了房子,買了首都的四合院,我現在早踏媽成了全國首富了。”

  說完,王牧野心疼得直拍大腿,又指著眼前一排儀器說道:

  “這原料廠可真是一個無底洞啊,林董你別看我這藥廠規模那么大,頭孢菌素的產量已經國內最大的供應商,但競爭壓力也大呀。

  現在我們公司其實完全就是在跑量,薄利多銷,能掙一點是一點。

  否則這機器一停,每天的損失不得了,重新開機又要花費大筆的清理費用,停不下來啊。

  林董你看,就說這一個個反應釜吧,什么玻璃鋼反應釜、不銹鋼反應釜、碳鋼反應釜等等種類繁多。

  媽呀,技術部門一天到晚申請技術升級費用、機器更新支出,我頭也大了。”

  周達新在一邊也苦笑道:

  “現在也真是見了鬼了,我們這些做實業的都在苦苦支撐,不虧本就是萬幸了,市場稍微一個風吹草動就是破產的命運,非常慘。

  而那些炒房的,炒股的,玩金融的,一個個都賺得是盆滿缽滿。

就我們同一代出來闖天下的老朋友,徐保潤,還有酈保國、羅興余什么的  好家伙,這幾個人現在混得是風生水起,只要電腦上敲幾下,鈔票跟發大水一樣嘩啦啦來,年年都出現在福布斯財富榜上人物。

  像我跟老王這樣的苦哈哈,別看出去都是這個董事長,那個老總,人五人六的,可是你要我們拿幾個億出來,反正我是拿不出來的。”

  還沒等林三七開口,王牧野又接話道:

  “以前都說要實干興邦,要我們都做實業,說這樣國家才能富強。

  結果現在只要有關系有門路的人,都踏媽去炒股做莊家,玩什么P2P,搞什么小額貸款。

  錢生錢,自然是來錢快,但這不就是擊鼓傳花的資本游戲嘛?

  如果人人都不做實業了,全都關了廠子去炒股票玩期貨,經濟脫實向虛,那我們四個現化代什么時候能完成?我們的國家什么時候能真正富強?

  這一切都不正常嘛,國家也不管管。”

  林三七心想,這怎么管?市場經濟講究的就是一個自由。

  但是自由過頭,就代表著資本全面入侵。

  當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時,這絕對不是什么好事,國家的確應該管管。

  最簡單一個,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得不到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想發展都難。

  而大量的貸款全部都被投入到各個大型企業,或者直接就進入了股市房市,在資本市場上興風作浪。

  問題是國內能玩金融,玩資本的都是些什么人?

  這批人……咳咳……杰克馬都打不過的天龍人,誰能管得了他們?

  林三七也玩金融,他幾百億美元全部都換成美股,但他收割的是米國人。

  不像某些國內資本,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只會收割國內同胞的錢,然后跑出去給外國人上貢。

  幾人一邊參觀,一邊抱怨著。

  林三七聽了有點想笑,心想估計這兩個老男人也是被企業經營壓力給搞得焦慮了,哪里還像個大老板的樣子。

  于是他扯開話題道:

  “王總,你剛剛也說了,你們肯孚制藥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頭孢類原料供應廠之一,我有個疑問:

  為什么同樣一只藥,國產藥和進口藥的療效會差這么多?問題出在哪里?”

  王牧野和周達新兩人一聽,紛紛笑了起來。

  “這事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想聽真話有真話的解釋,要聽假話有假話的說法。

  林董你是老周的朋友,也是我們醫藥圈的同行,咱們關起門來可以說說實話。

  如果是其他客戶過來問,那我肯定告訴他們,藥物成份一樣的,療效是沒什么區別的。

  其實怎么可能一樣?

  就打個比方,茅臺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米,農村普通燒酒也是高粱米做的,成份的確一樣。

  但是不是兩種酒味道也是一樣的?那為什么一個幾千一斤,一個幾元一斤?

  藥品價格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研發成本、生產工藝、原材料、專利保護、市場營銷等等。

  而藥物的療效,則取決于其中的生產工藝的高低、原材料的好壞、還有一個就是質量品控是否嚴格。

  我再給林董舉一個例子,進口頭孢的原料藥是從青霉菌科細菌中提取,而國產頭孢主要是從頭孢菌素C水解得到。

  這兩種工藝的差別,成份就相差很多,而帶來的后果是藥物濃度、純度的不同,都會直接影響療效。

  所以在醫藥這一塊,就是一分錢一分貨,我們出口的頭孢原料藥,給歐米國家的,一噸就是上千萬的,當然給他們好貨了,錢到位了嘛。

  而我們出口給阿三國的,那就便宜了,一噸頂多收他們一百萬,那阿三國還想要什么好藥?我肯定給他們最差的嘛。

  你采購商給我什么價位,我就給你什么樣的藥。

  我們是做企業的,又不是做慈善的,怎么可能放著錢不賺,虧本生產藥品?我們圖什么?

  就算賣給阿三100萬一噸,我照樣也要賺錢,原料可想而知的差,林董,你說我說得對不對?”

  林三七豎起一個大拇指:“王總是個實在人,我覺得你說得對。”

  王牧野一聽林三七贊同他的觀點,于是就更來勁了:

  “如果客戶一味要求低價,不講究療效,不顧上游原料藥廠的死活,這其實是對正常市場的一個極大破壞。

  因為最后就會良幣驅逐劣幣,真正做好藥,但價格比較貴的藥廠拿不到訂單,生存不下去,只能關門大吉。

  而那些一心想賺黑心錢,用最劣質的原料,最簡易的工藝,甚至連無菌廠房都沒有的四、五流藥廠成為了最后的贏家,一味用低價攻占市場。

  除了直接影響到藥物療效,副作用多不多外。還有一個要命的地方,那就是研發新藥物投入都是巨大的,這需要藥企有大量資金支撐。

  如果藥企不賺錢,沒有錢研發新藥,那醫藥行業怎么進步?人類還有那么多疾病沒有攻克,難道我們就可以躺平了?這顯然不合理。

  更可怕的是,如果我們國內藥企沒錢投入研發,而國外藥企卻在拼命搞科研,最后所有專利藥、特效藥就全部掌握在外企手里。

  到時我們又要吃大虧了,因為外企完全可以利用壟斷狂喊報價了,一盒藥收你幾萬、幾十萬的,只有他家有,別無分店,你病人買還是不買?”

  這話一出,林三七和周達新都有些發愁了。

  周達新直接拍著大腿,非常不甘心道:

  “對呀,這不是白白將市場拱手相讓嘛,我們這方面的虧吃多了,吃大了,怎么現在還不吸取教訓呢。”

  林三七卻是重重嘆了一口氣道:

  “主要還是窮鬧的,沒錢啊,老百姓沒錢,國家也沒錢。

  用哲學的觀點來講,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一方面卻是落后的藥物生產和經濟制約,矛盾啊。

  所以王總說得有道理,但各國各有各的國情,發達國家嘛有錢購買好藥,窮國跟不上怎么辦?先解決有或無的問題,再談療效。”

  兩位山東大漢一聽,愣了一下,隨后都只能繼續苦笑點頭:

  “林董說得也對,我們幾個雖然在喊窮喊累,但至少我們已經財務自由,衣食無憂,卻忘了國內還有六億人口收入低于一千元每月。

  這是忘本了呀。

  對了,林董,不知道你這次過來準備采購哪種原料藥?數量是多少?

  你放心,你是老周的朋友,就是我老王的朋友,我保證不賺一分錢,就當交個朋友了。”

  跟南方人說這句沒用,對南方企業家來說,人情歸人情,生意歸生意。

  該談判還是要談判,該還價也絕不手軟,這也是北方人覺得南方人不爽快的原因所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