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879章 第一天兒科爆滿

  林三七利用醫生與醫生之間在互通消息,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所以私底下承諾,外院醫生,誰要是介紹一個感染性疾病的病人到嶺南醫院,介紹的外院醫生就可以得到50元的回扣。

  50元對現在的嶺南醫院來說,肯定是要虧本的,這在六十年代不是個小數目。

  但林三七也沒辦法,為了盡快吸引病人到來,只能學習另一個時空的莆田醫生,各種歪門邪道都拿出來了。

  等將來走上正軌,不愁病源了,再取銷。

  李幸奐一聽病人的介紹,腦海里瞬間就想到了幾張藥物說明書和臨床指南來。

  單側肺炎,青霉素治療無效,這明顯就是抗菌藥不對癥,那么會不會是什么支原體肺炎呢?

  因為支原體的細胞結構比較特殊,無細胞壁,因此依賴破壞細胞壁的青霉素無法對其產生作用,因此治療無效。

  而阿奇霉素、莫西沙星似乎正對癥呀。

  想到這里,李幸奐也開始對這兩種新的抗菌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一種強烈的沖動試試療效如何?

  當然更重要的是,一支針劑或一盒口服藥,他就可以拿到5毫回扣,更有動力了。

  想到這里,李幸奐裝作嚴肅地樣子說道:

  “病情的確嚴重,你這高燒不退,其實就代表著細菌現在已經在擴散了,從原來的局限性感染,變成了全身性感染,如果控制不好,危害生命。”

  病人和家屬齊齊咽了咽口水,臉上表情更急切了。

  有錢人,誰想死啊。

  “這樣吧,你們先辦入院,我們一邊進行全面細致的全方面檢查,另一方面,我們新發明的抗菌藥給你們用上去,相信一定會有滿意的療效,就是這價格嘛。

  阿奇霉素一瓶是30港幣,莫西沙星更貴,一瓶是50港幣,不知道你們……”

  病人先被嚇了一跳,又聽到自己的病還有希望,就是要多花點錢,于是馬上眼睛都不眨一下:

  “治,你們盡管開藥,沒問題。”

  李幸奐心中高興,以前還是奧蒙德醫院時,想要留住病人那是千難萬難,口水說盡,現在居然這么輕松拿下?

  于是一上午,內科住院部300張床位馬上就住滿了。

  鏡頭移到外科這里。

  不同于內科的細心,還要查清楚什么病因,是哪種細菌感染,我再給你用什么。

  外科醫生可不管這些,無論你是外傷引起的皮膚感染,還是什么闌尾炎、盲腸炎之類的普外科疾病,通通都上抗菌藥。

  有些病人,用幾十年后的標準完全可以不用抗菌藥的,比如骨折。

  但此時在金錢和利益的驅動下,嶺南醫院的醫生也不管了,全部上莫西沙星或頭孢。

  糙老爺們工作就是這么豪橫,絲毫不管質控科會不會扣錢。

  而此時嶺南醫院最熱鬧的就要數兒科了。

  之前報紙上,林三七就有針對性的投放過兒科藥物廣告。

  比如布洛芬口服液采用的是紅色瓶子,上面畫著一個可愛的小娃娃,重點突出是兒童專用退燒藥。

  同樣的,頭孢和阿奇霉素都是顆粒劑,包裝盒全部都是動漫人物畫像,同樣突出是兒科用藥。

  六十年代國際藥物市場上,兒童退燒藥主要是以氨基比林為主要成份。

  比如國內著名的安乃近,其實就是氨基比林和亞硫酸鈉相結合的化合物。

  但是隨著氨基比林的大量使用,表現出來的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什么過敏反應、肝腎受損這些還都是輕的。

  氨基比林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導致粒細胞缺乏癥,表現為免疫力下降、反復感染,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血小板減少或再生障礙性貧血。

  香江做為國際大都市,醫生都是接受過正規醫學教育,自然明白氨基比林的危害性,但問題是目前沒有其他兒童退燒藥可以替代。

  比如另一只主流退燒藥阿司匹林是不能用于兒童的,因為會引起高尿酸血癥和瑞氏綜合征等疾病。

  而著名的主流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按原本的歷史一直要等到1969年才被發明出來。

  醫生知道氨基比林藥物的副作用,那些上層人士,包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們也知道這個副作用。

  這也是林黛這位大明星為什么愿意跑來嶺南醫院當主持人的原因,她想要求副作用更小,療效更好的藥物。

  跟大明星抱有同樣想法的香江家長還有很多。

  無論是洋人還是華人,無論是港島的還是九龍的,只要有點條件的兒科病人幾乎都往嶺南醫院跑。

  全港有350萬人口,加上六十年代是香江人口紅利期,大家都愿意多生幾個。

  像出身中產家庭的張國榮就有10個兄弟姐妹,哪怕貧窮的梅艷芳家也有四個兄弟姐妹。

  所以六十年代,香江光是兒童就差不多有一百萬,這個基數是很龐大的。

  此時嶺南醫院兒科門診只開放了5個,結果全港發燒兒童全部都過來了,兒科瞬間就爆滿了。

  林三七在接到兒科主任虞世芬電話后,緊急帶著馮世奇和何家昌趕到了兒科。

  好家伙,三人連兒科病房的大門都擠不進去,此時的兒科只能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讓一讓,麻煩讓一讓,我們是來支援的醫生。”

  要不是林三七吼了這句話,排隊的病人未必會把他們放過去,只當他們是插隊的人,誰叫這三人都沒穿白大褂呢。

  林三七擠過人群,來到兒科導醫臺上,虞主任已經等著了。

  看到救星來了,平時典雅端莊的少婦都快要哭出來了:

  “老板,我們估計不足,準備不充分,原本以為開5個門診已經夠多了,但是你看看現在這個樣子,今天我們兒科恐怕要被砸了。”

  為什么醫生都不愿意去兒科或急診科?

  不是兒科病難治,而是兒科家屬非常難搞,因為心疼孩子動不動就暴怒,大聲斥責算好的,有些素質低點的家長直接就打人。

  所以兒科要么不出事,要出事就會鬧得很難堪。

  林三七趕緊安慰道:

  “虞醫生,不要急,我這不是跟兩位院長一起過來了嘛。門診不夠,我們增加門診數量。今天是開業第一天,無論如何都不能讓病人跑空。”

  虞世芬更急了:

  “不行啊老板,我們全院兒科醫生只有17人,現在開了兩個病區,本來人手就不夠了。如果再增加門診,那兒科醫生都沒得休息了,到時都辭職就麻煩了。”

  兒科的辭職率是醫院里最高的,錢少事多也算了,醫生經常被打罵就難忍了。

  再看看兒科病房,到處都是兒童的哭聲、尖叫聲、家長的安慰聲、時不時傳出來的吵架聲,簡直比菜市場還煩。

  在這樣高分貝噪音的工作環境下上一天班,一般醫生都要崩潰。

  如果再給醫生增加工作量,的確會引起兒科醫生的反感和絕望,進一步加劇辭職沖動。

  林三七也不是那種要剝削員工的老板,知道限號的重要性,問題是今天這場面實在是限不了號了。

  小孩發著高燒,或者其他什么病,正在痛苦呻吟,你醫院說對不起人太多了,我們不看了,你們請回吧。

  沖動的家長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今天兒科醫生有一個算一個,一個都跑不了挨打。

  林三七想了一下,決定分兩步,于是對馮世奇和何昌明吩咐道:

  “老馮,現在我們嶺南醫院跟港島的威爾醫院關系不錯,你馬上打電話到威爾醫院,跟他們申請支援一批內外兒婦各科醫生,尤其是兒科,人數越多越好。

  你跟他們說,來支援的我們的醫生,一人一天給200港幣的補貼。同時跟菲利普院長說,就說我欠他一個人情,以后他們醫院有事我們一定幫到底。”

  馮世奇之前因為抗結核項目課題在威爾醫院待過半年,跟那邊的院長比較熟,于是趕緊點頭道:

  “好的老板,我馬上去聯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