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安軍城。
這一日,皇帝對李瑄的賞賜,到達豐安軍城。
絹三百匹,金帶一條。以表彰李瑄擊退突厥的戰功。
同時,還帶來李瑄節制豐安軍的詔書。
說實話,李瑄沒有想到他會更進一步。
他以為王忠嗣會舉薦其他人為豐安軍使。
因為他資歷太淺,李瑄還不知道王忠嗣對他具體態度。
如果沒有王忠嗣這個主帥的推薦,即便李隆基再喜愛李瑄,也不可能讓李瑄節制豐安軍。
李瑄也得知盧瑜的結局,被李隆基下令處死,傳詔諸軍,引以為戒。
這讓李瑄唏噓不已。
可以說盧瑜的死,與李瑄有直接關系。但這是盧瑜自找,李瑄不會因此愧疚。
在李瑄來到豐安軍的整整一個月后,一名身材高大,面容方正的男子,至豐安軍城。
他就是新任豐安軍副使王思禮。
王思禮是高句麗人,今年剛三十歲。
高句麗被大唐覆滅后,高句麗人要么內遷漢化,要么留在遼東,與漢人雜居。
他們遲早會如鮮卑一樣,與漢人融合。
王思禮不是一個人來的。他還帶來八百匹精良戰馬。
這讓李瑄喜出望外。
得到消息后,李瑄親自出軍城在渡口迎接王思禮。
“末將王思禮,拜見將軍。”
王思禮見李瑄在渡口,上前拜見。
他打量這個年輕的將軍,不僅勇猛絕倫,還是一個詩人,據說在長安有很大名氣。
飛馬射纓的故事,已傳遍全軍。
王思禮此前作為王忠嗣的押衙,在軍中聲名不顯。
他希望能與李瑄一起,立下不世戰功。
“有王將軍輔助我,豐安軍必將所向披靡。”
李瑄示意王思禮免禮。
在李瑄的記憶中,等王忠嗣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后,會從朔方軍調遣一些能將到河西。
其中最出名的是李光弼,還有一個就是王思禮。
歷史上的王思禮,也成為一代名將。
“王帥言豐安軍固守千里邊塞,將來作為出賀蘭山的前鋒,故增加戰馬八百匹,增加跋涉之力。”
王思禮指著后面成群的駿馬,向李瑄稟告。
“王將軍辛苦了。”
歷史上豐安軍在天寶年間,有戰馬一千三百匹。
李瑄到來的時候,只有五百匹戰馬。
他還納悶呢。
現在看來,原來是屬于豐安軍的戰馬還未征調過來。
加上李瑄俘獲的戰馬,現豐安軍有戰馬一千八百匹,斥候營探馬二百匹,還有二百匹劣質駑馬,用以驅車運輸糧草輜重。
到下午的時候,所有戰馬都運過河,到豐安軍城。
新得戰馬,李瑄分給跳蕩軍五百匹。
跳蕩軍作為軍中披鐵甲的摧鋒之士,李瑄需要他們有一定的機動能力,以便在戰場上快速布局。
李瑄又在軍中選強駑手三百,分得戰馬,將來配合跳蕩軍。
駑兵是軍中僅次于跳蕩軍的精銳。
因為唐軍步兵的駑為擘張弩,靠臂力張弦之駑,只有力量出類拔萃者,才可使用。
弩兵放下強弩,持上長矛,就是精兵。
李瑄得知王思禮精練兵之道,按制讓他主持日常訓練。
平時處理完軍務,李瑄也會加入士兵的訓練,并教導士卒各項技能。
李瑄與士兵同食同訓,更是在休息之日,親自幫士兵們寫信,寄家書回鄉。
士兵們對李瑄敬而愛,王思禮感觸良多。
他親眼看到李瑄躍馬彎弓,百步穿楊。
看到李瑄馬上橫槊,橫掃八方。
士兵們演習之時,聲音震天,拔得頭籌的隊伍,分得羊肉。
失敗的隊伍,目光灼灼,斗志昂揚,立誓下次贏下演習。
“今士卒為羊肉而努力,他日敵人盡為魚肉。”
六月,驕陽似火,對新一次的操練成績,李瑄很滿意,給出贊譽。
“啟稟將軍,軍糧已經運送到渡口。”
操練結束后,司倉來稟告李瑄。
“好,我這就過去。”
李瑄點頭。
豐安軍的軍糧,來自太原。
先從陸地運送到黃河邊,然后再沿著黃河,溯舟而上,分配給邊塞士兵。
豐安軍每六個月運糧一次,每次約兩萬石左右。
黃河運輸,要在汛期到來前完成。
豐安軍是黃河糧道的最后一站。
這是李瑄上任以后,第一次收糧,所以要親力親為,不敢懈怠。
軍城外,數十艘帆船停在河面上。
每艘船載糧食五百石。
李瑄與押運官對接后,到船上檢查糧食。
主要以粟米為主,還有一小部分的米。
確認無誤,數量也足夠后,李瑄吩咐押運官將糧食卸下來。
“好你個薛錯,又偷懶。”
卸糧食的時候,一名手持鞭子的官兵向一名役夫呵道。
“啪……”
話音落,一鞭子抽打在這役夫赤裸上身的背上。
精壯的身體上,又添加一道帶血的鞭痕。
李瑄本來不覺,但他在遠出恰恰聽到“薛錯”這個名字,故而望去。
“將軍有什么不對嗎?”
押運官向李瑄詢問。
他知道李瑄身份高貴,名聲響亮,所以在陪同李瑄時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
“烈日炎炎,役夫們也不容易,怎么能隨意鞭打呢?”
李瑄說著,向那役夫走近。
押運官連忙跟隨。
還真是薛錯啊!
李瑄不禁感嘆人生何處不相逢。
當初薛錯刺殺京兆少尹,雖有冤屈在身,卻是死罪。
李瑄惜薛錯的英勇無畏,讓李適之向皇帝求情,故薛錯罪減一等,流放邊塞。
“這些役夫都是犯罪流放之人,桀驁得很。”
押運官在一旁向李瑄解釋。
在他看來,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李瑄不好說什么,畢竟他管不到這些。
“薛錯!”
李瑄突然呼一聲,讓押運官心中一驚,堂堂豐安軍使,怎么會認識一名役夫?
薛錯聽到有人叫他名字,抬起頭來。
“是恩公!恩公,請受薛錯一拜!”
薛錯見李瑄后,先驚后喜,他放下扛在肩膀上的大包,跪地就拜。
如果沒有李瑄,他不僅冤屈無法申訴,還會身首異處。
他都以為自己必死。
被流放的時候,他才得知是當朝宰相向皇帝求情,只判流放北方邊疆。
他猜測到是這位宰相公子出手相助,心中一直感懷。
“這樣的大禮就不必了。我一向欣賞你這樣的義士。”
李瑄將薛錯拉起來。
看他背上的鞭痕縱橫,沒少挨打。故問押運官:“他很懶惰嗎?”
押運官不知道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轉而問鞭撻薛錯的官兵:“是何原因鞭打他?”
“……”
那官兵害怕極了,低下頭,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薛錯曾因官兵動私刑頂撞,所以官兵們恨薛錯,經常找莫須有的理由鞭撻。
誰能想到一個被流放之人,會認識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