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六章 計劃

  辭別龐頃后,張延齡入宮去見朱祐樘。

  姐夫和小舅子連續幾個月不見,彼此之間都很想念,甚至還沒去坤寧宮見到自家姐姐,這邊朱祐樘已打算給張延齡擺個接風宴了。

  “姐夫,我想先去看看小外甥,啊不對,應該稱呼太子才是。”張延齡道。

  朱祐樘笑了起來:“別稱呼太子,太過生分,你就叫他名字,以后直接叫厚照……說起來,這名字還是你給他起的呢。”

  張延齡連忙道:“啊……臣不過是隨便說說,怎么敢隨便給太子起名?讓朝中大臣知曉了如何得了?”

  “無妨無妨。”

  朱祐樘一臉不介意的神色,擺擺手:“朝臣要說就由得他們去,但凡要我點評一句就算我輸……理他們作甚?說起來,你姐姐總念叨你,雖然埋怨的話居多,但我能感覺到,你姐姐非常想念你。”

  “那我現在就去看她。”

  張延齡站起來就想走。

  朱祐樘扯住張延齡的衣服下擺,阻止道:“不要著急,咱先說說別的……最近西北不太安生,除了草原內部動蕩不安,各部族間相互攻伐外,還有人想找回年初失敗的場子,不時到我邊塞地區滋擾,長城各要隘屢屢燃起烽煙。

  “之前不是說要設立三邊總制嗎?這件事一直拖著,我在想,要不要快點兒落實,以安人心。”

  “這樣啊……”

  張延齡略微沉吟了一下,道,“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的確可以選擇在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打他娘一仗。”

  朱祐樘眼前一亮,問道:“勝利的機會大嗎?”

  張延齡笑道:“只要我們的新火器派上用場,加上有王威寧這樣的名將坐鎮,對上草原部族,應該是有勝無敗。”

  “好。”

  朱祐樘猛一拍大腿,欣喜地道,“那咱們這就去見你姐姐……今晚你就不要回去了,我準備與你促膝長談。”

  “嗯。”

  張延齡點了點頭,心里卻在想,果然像你這般,只擁有一個妻子的男人,夜生活還是太過寡淡了啊。

  看到你小舅子,想到的竟是跟我促膝長談,秉燭夜話?但問題是你想談,我卻沒多少興致陪你啊。

  坤寧宮內。

  一頓家宴又擺了起來。

  半個月過去,張皇后已經可以下地吃飯,但她還是顯得異常謹慎,用心保暖。

  不過因為坤寧宮內早早就通上了暖氣,使得屋子里非常溫暖。

  “宮人說了,這兩個月最好哪兒都別去,不要見風,也別傷了元氣。”張玗道,“不知道她們說得是不是有道理。”

  張延齡搖頭道:“這個我也說不清楚。”

  張玗瞪著弟弟,質疑道:“你不是號稱最懂醫術的嗎?坐月子有沒有道理,你會不知道?”

  張延齡心想,坐月子這事可真就是玄學的東西,有的人說管用,有的人卻嗤之以鼻,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和民族更是壓根兒就沒有坐月子的概念……比如說后世的美國人,往往在醫院度過短暫的產后時光,便可以如常地開車上班,甚至下水游泳。

  美國醫生從來就沒有坐月子的概念,產婦分娩后就會再三建議使用冰塊緩解疼痛,消除下腹部傷口腫脹,鼓勵產后即刻運動——通常,醫生會要求產婦在嬰兒出生后兩小時內下床活動,以促進身體的恢復和傷口的愈合。而順產后的產婦更是在兩天后即可出院回家,然后想干嘛就干嘛。

  或許是中國古代認為女人生孩子是消耗非常大且傷元氣的事情,那些富貴人家,尤其是無須女人下地干活的家庭,直接讓產婦休息一段時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慣例,這大概就是坐月子的由來。

  什么月子病之類的,基本都在中醫范疇內,西醫是不認的。

  張延齡盡管是中醫博士,也覺得很多月子病可能都是心理作用,不同的人因為體質不同會有一些休養方面的問題出現。

  但真要讓他去系統性地跟姐姐解釋這個,他是說不清楚的。

  張延齡只能道:“姐,咱能不去糾結這些細枝末葉的事情嗎?我看過你的食譜,沒有任何問題,接下來只需要按照太醫和產婆囑托行事即可……有些事情存在即是道理,不管有用沒用,反正咱遵照施行即可,至少心理上是個慰籍不是?

  “好了,咱姐弟倆聊點兒開心的……我覺得小外甥很健康,胖乎乎的,才幾天頭發就長出來了,眼睛亮晶晶的,聲音洪亮,感覺很敏銳,稍有聲響就會看過去,手腳強勁有力,真是……聰明又可愛!”

  “哼,也不看看是誰生的。”

  張玗提到這個,就是一臉自豪的表情。

  這點就不得不提及歷史上朱祐樘夫婦在性格和體質上極為匹配,沒有血型的溶血問題,至少歷史上生下了三個孩子,未在一歲之前就夭折,也沒有發生溶血性黃疸之類的初生兒疾病。

  要知道,在這時代,這種疾病可真就是聽天由命的存在。

  雖然后來兩個孩子都夭折了,但主要是這時代醫療水平太過落后所致,風寒、破傷風、天花等后世的小疾病都可以要人命,導致孩子未能長大。

  但有了張延齡在,至少能在醫學方面給夫妻倆很多指導……張延齡覺得,可能自己一個中醫專業的人跑古代來,就是利用一些現代醫學知識,幫老朱家開枝散葉,讓朱祐樘這一脈順利延續下去。

  “延齡,剛才皇祖母派人來,說是你有時間的話最好去清寧宮看看……她非常想見你。”朱祐樘岔開話題道。

  張延齡驚訝地道:“啊?還要去見太皇太后嗎?我……感覺壓力好大啊!”

  朱祐樘笑道:“不要有壓力,皇祖母待人非常謙和慈祥,且對你父親非常好……你去見見她老人家,有何不可呢?”

  張延齡心想,那老幫菜怎么沒事老惦記張家人?

  據我所知,周太后在歷史上以老謀深算著稱,做什么都有老狐貍般的籌謀,見我能有什么目的?

  莫非垂涎我青春的身體?

  估計還是知曉我現在深得皇帝信任,想通過我,為她的娘家人爭取利益吧?

  “好了,咱先安心吃飯,其他的稍后再說。”

  張玗似乎也不支持讓弟弟去見周太后。

  她是個沒有婆婆的人。

  由于紀太后早已過世,朱祐樘沒親娘,雖然有嫡母和嫡祖母,但她們畢竟跟皇帝的關系沒那么親近,她現在唯一能感受到的來自男方母族壓力的,主要就在周太后那邊。

  可能是女人天生對婆家人的敵意,以至于張玗慢慢對周太后有了戒備心理,不再像當初剛入宮時,因為小心和懼怕,對周太后非常謙恭謹慎。

  現在她已生了孩子,且孩子已被冊立為太子,丈夫又這么心疼和寵愛自己……話說來自皇帝丈夫的寵愛,才是她在婆家人面前立足最大的憑靠。

  張延齡終歸還是在吃過飯后去清寧宮見了周太后。

  只是隨便閑聊一通。

  周太后有意無意在把話題往新軍那邊引,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讓張延齡多多栽培周家子弟,好像這新軍就是為了培養外戚和近佞而特意準備,誰都能安排進去,且好像只要進去了都能獲取戰功從而成為大明棟梁。

  在周太后那兒待了大約半個時辰,張延齡才回到乾清宮。

  朱祐樘讓李榮從司禮監搬來很多有關西北的戰報,多為最近幾個月奏報,也有之前積累下來地方上未往京師上呈而由錦衣衛偵知后記錄下來送到皇帝這邊的密報,全都整理好給張延齡查閱。

  而朱祐樘早就知曉其內容,只是在旁邊默默地等著,并不打擾小舅子翻閱資料。

  李榮有些等不下去了,主動引出話頭:“陛下,如今韃靼內部權力紛爭,快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聽說東部和西部幾個韃子部族,為設立濟農與否,以及太師等職位,已經打得不可開交了。

  “韃靼小王子巴圖蒙克的地位目前倒還算穩固,只是因為年初那一敗,讓他暫時處于群敵環伺的局面。”

  朱祐樘道:“巴圖蒙克也是年輕氣盛,他本想打我們個措手不及,以此來積累聲望,未曾想正好觸了霉頭。

  “延齡,你覺得有必要把李孜省召回來嗎?這家伙還有點兒氣運,之前那一戰居然一下子就命中巴圖蒙克的中軍,韃靼小王子疑神疑鬼,不得不來京城朝貢。若是李孜省履職西北的話,至少能讓部分草原部族膽怯。”

  張延齡抬起頭來,不解地問道:“李尚書不是還在南直隸修河嗎?以目前的進度,來年春汛到來前,黃河改道工程就可完成。”

  “啊?時間會不會太趕了些?”

  朱祐樘瞠目道,“本來三年之期,縮減到兩年就已經很夸張了,如今更是要縮短到一年,會不會有……有些不妥?”

  張延齡道:“若是修不好,姐夫只管去找李孜省的晦氣,不用跟我和父親客氣。”

  “呵呵。”朱祐樘搖頭苦笑,“我不是那意思,只是怕苦了兩岸的百姓,做事操之過急也未必是好事。”

  張延齡搖頭嘆息:“可是……之前父親已說了,來年黃河流域一場大的水災或無法避免,不做出改變的話將有數百萬人受災,情況比現在興師動眾,全力挖掘河道、修筑河堤糟糕多了。

  “反之,如果能將新河道修好,以淮河入海,那黃河就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分流,到時就算遇到大洪水也不懼,兩股水流齊東去,水面起碼會下降數米,屆時將把大水災化解于無形,然后再把新河道進行加固,舊河道隨時都可以摒棄不用。”

  “原來如此。”

  朱祐樘道,“延齡的意思是說,來年開春,未必需要把所有河道全部修好,畢竟來年的大水災,是以舊河道和新河道兩處分洪,如此一來,就算是新河道的堤壩沒修得太高,也不怕大水漫灌?是這意思吧?”

  “嗯。”

  張延齡點頭道,“其實姐夫,黃河的特性跟別的河流截然不同,泥沙淤積厲害,導致其實最初河道堤壩并不需要修得太高,而以后每過幾年,可能都要加高堤壩,畢竟沉積的泥沙會讓水位逐步抬高。”

  朱祐樘驚訝地道:“就是說,剛修好的黃河河道,泄洪能力非常強,只需要以后每過幾年進行修繕和加高堤壩就行?是這意思吧?”

  “對。”

  張延齡重重地點了點頭,“這也是為何只用一兩百萬兩銀子,就能把黃河改道之事完成……要不然,剛開始就修得跟舊河道一樣高度,實在不知道要花多少銀子。”

  朱祐樘燦爛一笑,道:“聽你這一說,我放心多了。如此說來,來年開春真的就能把黃河的新河道修好……如此一來,中原之地的百姓真能過個太平年。”

  旁邊的李榮趕緊恭維:“到時臣民都會稱贊陛下圣明,百姓也將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哎呀,光想想……以后上百年甚至是幾百年,黃河都能安穩,后世中原百姓都會感念陛下恩德,儼然萬家生佛。”

  朱祐樘感激地看了張延齡一眼,然后昂首挺胸道:“我剛登基不久,還沒做出什么成績,不需要后人感激我……

  “能讓當世之人免受一場類似于人間煉獄的大災禍,我已心滿意足。哦對了,延齡,那出征西北……要用到什么人啊?”

  張延齡想了想,說道:“還是得先安排三邊總制,如今王侍郎在朝中做出了一些成績,得到朝野認可,比直接把他安排在三邊總制位子上,應該會更為順利。不如姐夫最近就把這件事落實吧。”

  “啊?現在就讓王越去西北嗎?”

  朱祐樘關切地問道,“那你呢?”

  “我……可以先再整理一下新軍再說。”

  張延齡耐心解釋道,“這次我回來,已經把可批量化生產的機床調試完畢,以后再生產火銃的零部件,將會系統化、規模化,甚至可以大批量制造火帽和子彈,以后就可以制造出更為精細的火銃。如此一來,新軍全員換裝不再成為問題!”

  兩日后。

  王越正式被朝廷委命為總制三邊軍務,即刻上任前往西北。

  掛職仍舊是兵部左侍郎,兼右都御史,屬于平級的一次調動,距離尚書之位差了一級。如此一來,王越這次要是沒功勞,回來后將不會再是兵部侍郎了,可以直接回鄉養老。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那朝廷留你的意義何在?

  所以王越很清楚自己肩負的使命是什么,那就是去西北積極備戰,因為朝廷并沒有調新軍隨同,所以他明白只是備戰,而不是直接開戰。

  可一旦野馬脫韁,他會不會提前帶兵進入草原,這就兩說了。

  至少王越是想在東河套之地做點兒文章的,讓韃靼人不敢染指這片區域,并在這里建立防御堡壘,配合接下來的進兵草原行動。

  而張延齡在回到京師后,一邊繼續指導新軍訓練,一邊在自家軍工廠大肆制造火器,且是成批量制造……一天下來就能造新式制式火銃三百多桿,同時造火炮兩門。

  與此同時,張延齡還把軍工廠開到了大同和延綏兩處。

  并不是說把生產線完全交給王越,而是分散投產,畢竟接下來大同、榆林周邊地區也會產出大批煤炭,配合山西靈丘、五臺和陜西魚洞子等地出產的鐵礦,將會更好運作軍工企業,讓西北軍事儲備上一個大臺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