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七章 再見已難

  這天張延齡在城外的校場和軍工廠忙碌了很久,回去后便去崇文門內的別院探望張巒。

  卻被告知張巒又已出城,回他的隱秘小窩找樂子……雖然在張延齡看來,這老小子行事大而化之且很不檢點,但他也知道,本來張巒在歷史上就沒什么大的野心,是自己生生把張巒逼到如今的位置上。

  或許張巒最希望做的,就是當一個無憂無慮且能享受當下時光的國丈,根本不想煩心于朝事。

  再無奈,他作為兒子也只能放任。

  不過為了謹慎起見,張延齡還是再一次出城,去見張巒本人。

  “呀?你怎么知道我住在這里?”

  張巒見到兒子很驚訝。

  畢竟上一次,他受傷后直接遷回城里養傷,并沒有讓兒子去到自己在城外的秘密居所,他是怎么找來的?

  張延齡道:“爹,你連這里都要對我藏掖嗎?如果下一次你再出事,是不是我連在哪兒給你收尸,都不知曉?”

  “這叫什么話?”

  張巒嘴上埋怨兒子,但其實面子有些掛不住。

  他甚至能猜到,兒子會從“好了傷疤忘了疼”等角度攻擊他的人品和性格。

  張延齡對一旁的祁娘道:“可否讓我跟家父單獨聊上幾句?”

  祁娘一怔,錯愕之下趕緊行禮:“妾身失禮了……妾身先告退。”

  等祁娘退下后,張延齡把一份供狀,遞給張巒。

  張巒拿在手上,隨便瞥了一眼,然后好奇地問道:“這是……?”

  “這是先前刺殺你的人,審訊后所做陳述。”

  張延齡道,“不過你放寬心,這人目前只是被發還應天府,以后有著怎樣的出路,我就不加理會了!反正這是她應有的命運。”

  張巒皺了皺眉,不滿地道:“刺殺我的人,居然如此輕易就放過了?太過仁慈的話,會不會讓后來的人,變本加厲?”

  張延齡道:“有這么個例子在,你怕以后會有人繼續對你不利?莫說你只是個國丈,就算是皇帝,人家該對你動手,依然不會客氣!”

  “什么?有女人敢行刺皇帝?”

  張巒冷笑道,“也就是我仁慈,不然非將她大卸八塊不可!行刺皇帝,成與不成都得凌遲處死,還要被誅滅九族,誰有這么大的膽子?”

  張延齡聳聳肩,意思是你隨便說。

  張巒忍不住又看了眼供狀上的內容,神色迅即變得鄭重起來,越看越是心驚,問道:“她并不是因為你抄了她的家,趁機報復到為父頭上?”

  “怎么?看出端倪了?”

  張延齡神色波瀾不驚地問道。

  張巒抬頭看向小兒子,道:“他們是處心積慮安排的這一出?背后還有別人?”

  張延齡道:“是啊,爹,你在朝中勢不可擋,平時看上去不太管事,可一旦管起來,就連那些閣老尚書,說話的份量都遠不如你,你說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甚至他們認為,我的所作所為,都是你隱身幕后遙控,你說他們能容得下你?”

  張巒道:“這么說起來,我不該住在城外啊……也太危險了……看來我應該趕緊把窩挪回城里,最好是靠近皇宮的地方,這樣那群人就不敢亂來了。”

  “沒用的。”

  張延齡道,“不管你藏在哪兒,人家都會找到你,伺機謀害。再說了,上次行刺不就在這里么?如此隱秘都有人知曉,而且那女子回去后,難保不會把消息外泄……”

  “那你還放人?”

  張巒一聽急了,“你這是故意讓為父置身險地……只要畏懼不敢出來,就可以輕松實現你讓為父收心養性的目的……你就說我說得對不對吧?”

  “沒,我可沒這意思。”

  張延齡矢口否認,隨即嘆息,“最近我忙著練兵和造火器之事,忙得不可開交,哪里有閑工夫理會這些。我要跟爹你說的是,可能用不了幾天,我就得去山西,到時爹你留在京師,得自個兒想辦法自保。”

  張巒皺眉道:“你怎么回京沒幾天又要走?王威寧不是才剛離京嗎?”

  張延齡道:“他去延綏備戰,而我則是去大同開礦和設廠,準備在當地制造火器……這次還有大批商賈跟我一道西去,我想重新加強西北商屯,在最短的時間內增加那邊的屯田數量。”

  “都已經改鹽稅制了,你還要搞什么商屯?”

  張巒皺眉不已,問道,“不是說用銀子就可以直接在京師換鹽引了嗎?那些商賈會輕易就范?”

  張延齡嘆道:“如今情況不一樣。之前是糧開中法,他們不得不在西北屯田,以降低開銷,但效果不太好。

  “隨著鹽稅改革推行,我準備做的并不是恢復舊制,而是采用新的商票制度,讓那些商賈必須在西北屯田,以獲取朝廷在商稅等方面的減免。”

  “啥意思?”

  張巒茫然地問道。

  “意思就是說,以后鹽引可以用銀子直接買,但他們做任何買賣,無論是經營官鹽、官茶生意,還是做煤炭、絲綢、布料乃至琉璃買賣,都可以通過在西北納糧來獲取商票,大幅減少賦稅繳納額度!”

  張延齡娓娓道來,詳加解釋,“也就是說,那些大商賈在西北得有屯田,才能做到收益最大化。何況以后西北還會開設更多的礦山,他們必須要從各地征募礦工去西北完成生產,需要有大批糧食保障。”

  張巒搖頭道:“聽得不是很明白,但你小子的花樣就是多……”

  張延齡道:“所以這次,我是來跟父親你告別的。”

  “你啊你……”

  張巒苦笑道,“真是孩子大了,怎么都留不住!話說,你去西北又得待多久?”

  “半年?也可能是一年。”

  張延齡笑道,“下次再見,很可能是大哥大婚的日子,也可能他成婚時我沒時間趕回來。得等朝廷兵馬徹底平定草原后,我才會回京。”

  張巒道:“那……你姐夫那邊,你準備如何應對?”

  張延齡臉上帶著幾分輕松寫意,道:“有什么事,我會跟姐夫以書信溝通。且遇到麻煩,我還可以通過你來解決。

  “爹,你該恢復到一個朝廷重臣該有的樣子,多上朝……如今王越去了西北,你就是唯一的兵部左侍郎,朝廷軍政大事還等著你打理呢。”

  張巒擺擺手,道:“你姑父徐瓊不是已經入閣了么?雖然他現在沒有獲封大學士,但據說陛下已有意把吏部事務交給他來打理。以后吏部尚書,或許也是他的人!既如此,為父還是想躲幾天清閑。”

  張延齡點頭:“那我就不勉強你了……有事你幫我去跟姐夫說說,這下總該可以了吧?”

  “有需要,當然可以。”

  張巒一臉好奇地問道,“你不逼著為父,希望為父出人頭地了?”

  張延齡搖頭嘆息:“我確實很遺憾,父親你太懶了,根本就不適合當權臣,遇到事情就推三阻四,但秉性如此,我能說什么呢?你在仕途上的進取心,遠不如人家李孜省,讓投靠你的人心寒啊……”

  “行了,行了,別說了。”

  張巒一臉的不耐煩,擺手道,“咱父子倆,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道,你別教訓我!不過你有需要,可以隨時跟為父說,我自會想辦法幫你解決!”

  “那兒子就以茶代酒,跟父親作別。”

  張延齡拿起茶杯遙敬,然后仰頭一飲而盡。

  張延齡離開。

  張巒坐在那里,顯得悵然若失。

  祁娘從外面走了進來,身后跟著剛回到院子的劉氏,而劉氏手上端著一盆冒著藥物氣息的熱水,正要過來給張巒洗腳。

  如今劉氏在這院里,跟個打雜的婆子沒什么區別,且因為她曾經得罪過祁娘,所以并不會得到任何優待……

  甚至她一家人,都只是為了混一口飯吃,過點安穩日子,不至于流離失所,甚至因病餓、勞累而死。

  “老爺,二公子與您說什么了?”

  祁娘可不愿意當井底之蛙,想在張家兩父子跟前有點存在感,更想成為張巒這邊的傳聲筒,讓她有機會接觸政治。

  至少龐頃為了獲得跟張巒溝通的機會,對她非常尊重。

  張巒哭喪著臉道:“孩子又要走!實在留不住啊。”

  祁娘點了點頭,說道:“二少爺是去干大事,老爺不必擔憂。對了,天冷了,老爺一直都有寒足的毛病,這不馬上要開宴么,先安排給您暖暖腳……”

  “弄藥水作甚?味兒太沖了。”張巒顯得很不耐煩,“這一走,京師中好像只剩下我一個孤家寡人。”

  祁娘道:“老爺不是還有家人么?”

  “他們跟我的眼界不同,整日都是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想說句話都難。”

  張巒道,“這些年跟吾兒相處,眼界開闊后,再不想當個閉目塞聽的市井小人。說起來,我還挺想過那種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日子。”

  祁娘心想,你的追求真夠特別的。

  張巒胡亂套上靴子,起身道:“好了,拿幾本書來,今晚我要看看書,增長一下見聞。免得下次再見吾兒,被他輕視!”

  乾清宮。

  徐溥借著去給朱祐樘日講的機會,在講經結束后,又以商談國事為由,懇請朱祐樘放棄未來在西北的軍事計劃。

  在文臣看來這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需努力扼制皇帝窮兵黷武的心思。

  “……陛下,如今韃靼內部紛爭不斷,朝廷更應該隔岸觀火,或可利用其征戰不休,扶植一些勢力,讓其長期內斗。此時若有進兵草原之舉,只會令韃靼人同仇敵愾,重新把心氣凝聚到一處……”

  徐溥算得上是苦口婆心。

  甚至徐溥有些不理解,怎么當初在東宮時,那么軟弱和無能的小子,竟在登基后,有如此大的野心和抱負?

  居然異想天開把草原給平了?

  朱祐樘道:“徐先生,平靖草原部族,將韃靼人徹底剿滅,不一直都是大明列祖列宗的心愿嗎?朕不過是想完成先帝的遺愿而已。”

  徐溥心說,你別總拿你死去的老爹說事。

  你爹可沒說要把草原給平了,最多是你爹在位時,在北方打了一些仗,但多是防御性質,且主要目的也是打擊韃靼人,削弱其力量,使其不能南顧,而不是將他們徹底剿滅。

  徐溥道:“就算攻滅韃靼,草原上還是會涌現新的部族,自古以來,匈奴人,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直至韃靼人,都在漠北繁衍,中原王朝對草原的態度,永遠都是壓制,而非徹底征服。如果能維持現狀,讓其不敢南下入寇,已是最好的結果。”

  “朕不這么認為。”

  朱祐樘顯得很堅持,搖搖頭道,“有機會滅了他們,就不要給其喘息的機會。自古以來,無論是封狼居胥的傳說,再或是太祖太宗皇帝出征漠北,在朕心中,那都是很神圣的事情。如果有機會,朕肯定想建立平定草原的功業,而不是任由那幫臭蟲在我大明邊陲成天蹦跶,隨時惡心人。”

  徐溥一時無言以對。

  就好像自己親眼看著長大的孩子,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執念,讓他覺得很無語。

  朱祐樘道:“眼下延齡已經制造出新火器,大明的軍事實力提升了一個檔次,正是對草原形成有效壓制的時候。

  “只有趁著這節骨眼兒,韃靼人對大明的威脅還停留在以前,這才會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徐溥皺眉道:“但師出無名。”

  “中原王朝威加四夷,無須理由。”

  朱祐樘道,“就如同他們年初敢帶兵來犯我邊關,需要什么理由么?讓他們上貢,給他們開邊市的機會,但他們不識好歹仍舊頻頻在邊塞鬧事,甚至不打招呼就擅自進入河套之地,幾時給過朝廷面子了?”

  徐溥未料到朱祐樘態度如此堅決,一時沉默無語。

  朱祐樘拿出一份軍事計劃:“徐先生,有時間您回去參詳參詳,看看這份計劃是否可行!這是之前三邊總制、兵部左侍郎王越上奏的一份平蠻策,如今他已去延綏就任,如果可行的話,將用半年到兩年的時間進行準備,隨后就出兵。”

  隨即由覃昌將這份奏疏的謄錄本,轉呈給了徐溥。

  徐溥拿在手上便覺得熟悉,這份東西他之前見過,當時就覺得王越純屬異想天開。

  但現在皇帝好像真把王越的理想當回事,還準備付諸實施?

  徐溥道:“王越之所以一心出征草原,全為個人功名利祿,并非為大明的長治久安,陛下不可輕信。”

  “不管是什么目的。”

  朱祐樘搖頭道,“如果他有能力平定草原,那就由得他去。如果不成功,朕就會降罪于他,計劃就此擱置,以后機會不成熟朕永遠不再提這件事。”

  皇帝好像做了妥協。

  王越如此迫切想要平草原,為他自己的爵位也好,為了大明的江山穩固也罷,反正他這個皇帝都想給王越一個表現的機會。

  至于張延齡在這件事上扮演了什么角色……好像已無關緊要,畢竟現在沖在前面的是王越,外人都會把矛頭對準這位昔日的威寧伯。

  正如之前張巒給兒子沖鋒陷陣一般,現在為張延齡充當擋箭牌的人,正是王越這個號稱當世不二名將的家伙。

  行不行,全看王越的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