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現場寂靜無聲。
坐在第一排的陶軒之同樣大為震撼。不過長久養成的習慣讓他下意識的沖著喬喻微微額首致意喬喻給出的例子其實屬于認知科學中的預測加工理論。
雖然人類對于自身大腦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毫無疑問的是人類的大腦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預測機器。
它能夠不斷的基于過去經驗,以及即時接受到的信息同步生成針對未來的預測模型。
或者說生成未來圖景。
人類獨特的創造力也來源于此。畢竟如果什么都需要經過嚴謹的計算,就不會有那么多數學猜想推動整個體系向前發展了。
現在聽喬喻的說法,他這些年似乎就在研究如何能讓機器超越執行預設算法,獲得類似人類這種能夠瞬間整合復雜信息、產生意義、做出價值驅動的直覺選擇能力?
顯然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學問題了。當然這也繞不過數學。
畢竟要實現這一點,首先還是得有數學基礎。原因也很簡單,機器的本質就是讀取0
跟1。
起碼在現在這個時代,任何在硅基計算機上實現的人工智能,無論對外宣傳它們有多么高級或類意識,又或者使用了怎樣厲害的算法其底層必然依賴于數學定義的算法和數據進行操作的。
沒辦法,離開了算法,計算機什么都不是,
所以喬喻的意思聽到許多人的耳朵里,大概就是要開辟一條反數學的數學基礎框架,
來讓人工智能可以脫離算法的桔,進行類人腦的瞬間推理決策能力?
嗯,反數學的數學基礎框架毫無疑問這個概念聽著就很繞。更有許多人已經反應過來了,為什么這次報告會有元數學三個字—
「在正式介紹我的成果之前,我打算先跟大家聊一下我的思路。
首先我們需要剖析的是人的意識。也就是我剛剛說的,為什么意識可以不依靠計算就能做出行為上符合最佳預期的決策?
我們小組討論的時候,有成員用量子理論去剖析。即意識層面會從所有疊加態的可能中瞬間挑選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確定態。
如果從這個方向去理解,顯然要容易很多。畢竟量子物理的框架已經相對成熟,
甚至我們已經有了類量子計算的模擬計算機這樣的硬件基礎。如果從這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無疑要輕松很多。
但我覺得不是。首先意識層面不存在疊加態,所有的選擇都是確定態。
而且如果從量子物理去理解意識的決策過程,同樣無法省略計算的過程。
請允許我再次強調,意識不需要依靠任何公式去計算,只是憑借經驗去挑選出未來可能性的最優結果。
換句話說意識只負責預測,計算是在預測之后的過程。我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華夏有許多的網購節。六一八、雙十一,雙十二,西大也有差不多類型的線下購物季,比如瘋狂周五等等。
對于消費者來說,每當臨近這些折扣季的時候,意識會瞬間判斷出在折扣季購買東西能更加節省。
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因為商家跟平臺會有各種優惠政策,大腦需要通過計算去找到一種最優惠的購買方式。
大家能理解了嗎?意識負責瞬間預測,并給出最優化的選擇,然后大腦其他部分才開始具體的計算。
同理,藝術家們突然來了靈感,音樂家腦子里浮現出一段旋律,首先要做的是記錄下來,然后針對旋律進行修改。
畫家會拿起畫筆,先把大概輪廓搞定,然后才開始補筆,作家會記錄下大綱,然后開始精修·.—
所以大家明白了嗎?決策是瞬間做出的,計算是延后且為最優化決策服務的。
但意識就這么簡單嗎?顯然不是!我相信所有在場的人都一樣,當你們在意識里開始最優化選擇的時候,潛意識會自動忽略那些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選擇!
就好像我最初舉的那個例子,當一個年輕人男人看到一個他理想中的伴侶時,他想到了未來美好的婚后生活。甚至可能想到了未來孩子的名字。
但他第一時間肯定不會想到他會用違反道德準則的方式快捷的實現意識中規劃的場景。
用數學上的話說,意識在做出決策的時候,依然是受到限定條件約束的。
這些約束因為人類個體受教育程度、家庭環境、成長環境、以及自身性格的不同而不同。
道德約束、法律約束、情感約束等等當然還有人類在不同年齡階段,受到的荷爾蒙刺激不同,所以這些潛意識里的約束根本無法被量化。
但毫無疑問,這些約束體系同樣屬于意識決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影響看意識的決策樹。
我相信說到這里大家應該也都已經在腦海中給意識下了數學定義了。
在我看來意識在數學上的定義就是帶約束下瞬時最優化可行域篩選預測器。
同時我們也能得出結論意識具備以下幾個數學特性,第一,決策時間△t無限趨近于零;
第二,具備約束驅動的可行域;第三,瞬時經驗的概率化評估,以及最優化目標選擇因此,針對這些特性,我跟我的小組成員們制定了預測在計算之先,選擇在優化之外的全新數學模型。
也就是今天我要重點跟大家講述的元數學雛形。我們將之命名為經驗約束瞬時優化體系,簡稱為ECIO框架,其基礎體系大家可以看大屏幕。」
話音落下,喬喻背后早已經準備好的大屏幕同步亮起。
這場報告會還是第一次出現PPT。跟喬喻以往的風格一樣,簡單且直接。
沒有過多的解釋。
這也是七月在發送邀請函時,要出一道題的意義所在了。
上面的數學符號都是直接引用的喬代數幾何中的概念。
顯然對于沒有專門學習跟研究過廣義模態公理體系跟喬代數幾何的數學家來說是很不友好的,即便來了也聽不懂什么,無異于浪費時間。
更別提這些公式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講起那些推導過程來就很復雜了。
雖然最終的目的是讓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過渡。在決策時不再需要調參,不再需要嚴謹跟復雜的推導計算過程,但數學畢竟就是數學。
支持這一決策樹過程本身的推導必須是講邏輯的。
接下來一個多小時對于臺下這一千多位數學家,尤其是那些跟著導師來見世面的學生跟助手們無疑是最無趣的。
不再有那些生動有趣的例子,全都是關于意識決策的數學解釋。
尤其是其中涉及到模態空間的部分。
沒辦法,可實現性測度下的差異度規肯定要引入到高維模態空間。
這塊絕對是整套理論最為抽象的部分。畢竟淘汰了以往的決策樹,并不代表通用人工智能不需要決策樹只是要達成這種瞬時決策需要的決策樹過于抽象當然這也是必然的。
畢竟人類的意識本就很抽象。
而且介紹這些數學上的推導過程時,喬喻完全沒有照顧臺下眾人心情的想法。
依然是他的風格,總是默認臺下的數學家跟他水平差不多,肯定能聽懂每一步的推導所以也沒有什么詳盡的解釋,只是將他當時的推導思路說了一遍。
于是拋去一半本就是來打醬油的,剩下一半人百分之九十的數學家同樣全程一臉憎逼皺著眉頭半懂不懂的樣子.
即便坐在第一排的眾多大佬級數學家,差不多也是如此。
比如陶軒之,皺看的眉頭就從沒展開過。
聽了一陣過后,甚至鮮有的直接拿出了手機開始錄制。
對于這種行為喬喻是不太在乎的。
他講的都是些理論性的東西。關于理論方面的內容,還真是全世界相通的。
至于掌握了理論是不是就能創造出類似的通用人工智能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起碼在喬喻看來沒有超過十萬有相關經驗的工程師,以及幾乎不計成本的量子模擬計算資源,想再設計出一個七月無異于癡人說夢。
七月的核心代碼是喬喻親自動手寫的。
但七月外圍那些代碼可太多了。
每個服務器處理不同的決策類型,都要根據他編寫的手冊上傳不同的代碼。
光是培養相關的AI工程師們能夠搞懂并使用他編寫的指導手冊,都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這也就是當時把發展通用人工智能寫進五年計劃了。
否則根本不可能把七月培養出來。就算把細雨科技靠賣專利賺的那些錢都花光,都不可能·.·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確是沒錯,細雨科技能調動的資源也的確很多,但還是不夠。
最起碼不可能這么快就讓七月上線運行。
只能說在華夏舉國之力四個字的分量從來都是他國之人難以想象的。
終于,大概十一點十分,嗨澀的數學部分終于講完了。
顯然現場能聽懂的不多,不對,應該說幾乎沒有。
少數人能聽得半懂不懂就不錯了。
但這并不代表著全世界數學家的造諧都比喬喻差很多。
別說直接接觸一個全新的數學體系,就是數學家換一個細分的研究領域,前期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都很正常的。
哪怕廣義模態公理體系將數學符號做了統一,但喬喻提出的經驗約束瞬時優化體系畢竟是新東西,而且還是最前沿的研究領域。
兩、三年的研究成果,濃縮到一個多小時里想完全講清楚本就不太現實。
所以報告會上的內容本就高度濃縮的。
那些坐在前排的大佬級數學家腦子里此時也自然也冒出了一堆的問題甚至是質疑,
畢竟用嚴謹的數學去構建一套抽象到很多時候并不符合邏輯的意識體系這個想法本身就太過瘋狂了!
哪怕聽得半懂不懂,也下意識的讓人想去質疑這套理論的正確性。
可惜的是,喬喻直接斷了這些人現場提問的心思。
「好了,關于數學方面理論推導部分暫時就講到這里。可能大家有很多疑問,不過今天的時間有限,我就不一一解答了。
正如我剛才在論述這個命題之前所講的,構建這個數學體系的初衷是希望能通過數學來表達意識。
通過數學表達意識最直接的體現毫無疑問就是人工智能。換句話說,元數學的本質就是為通用人工智能構建一套可以直接應用的數學基礎。
這也是我一向的觀點,數學雖然是最基礎的學科,但每一位數學家都有必要為了應用而服務。
不管是應用數學家還是理論數學家!所以在構建出這套體系之后,我便率領團隊展開了針對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大家常說的AGI的研究,并已經有所得。
本來這個消息暫時還是需要保密的。不過在這次報告會之前我拿到了授權,可以向眾位展示一部分相關的成果。」
這番話,再次讓現場的數學家們目瞪口呆。
尤其是許多本想舉手質疑的那些大佬們。其中甚至包括了陶軒之·
已經有成果了?
換句話說,喬喻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了具備初步意識屬性的通用人工智能?
一時間許多人的大腦是真的不夠用了—
要知道這可是一場專業的數學報告會。現場的來賓大都還是數學界的大拿們。
他們的大腦絕對是全球最優秀的。不過所有人也都精神起來。
尤其是那些被導師帶來見世面的學生們。
年輕人本就對最前沿的東西很好奇,更別提剛才一個多小時喬喻講的內容根本聽不懂但如果做演示的話,他們絕對是能聽懂的。
然而沉默片刻后的下一句話,喬喻便再次顛覆了這些數學家們的三觀。
「其實大家應該都跟它打過交道了,這次報告會發放邀請函的工作就是它負責的。其中也包括了給出題目的工作。
沒錯,它就是七月,那個題目答案中郵箱的使用者。也是燕北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開發的第一款通用人工智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