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七十二章 定策

  李時勉越說越氣,大聲道:“倭國更是無恥,上次兩個使團入港,爭相表明自己手中的勘合令才是真的,直接在我泉州府打起來,劫掠我泉州百姓,以致我大明戰死兩位將軍!勘合令的規定若是有用,市舶司就不會是現在的局面!”

  “那你說怎么辦,你說怎么辦,”陳循捶胸頓足,流淚道:“太祖令,寸板不得下海,沿海的漁民已到第三代,但他們遷移后還是活不下去,還是活不下去!”

  眾人沉默。

  楊溥嘆息一聲,叫住曹鼐、陳循和李時勉:“到內閣里來。”

  幾人跟著楊溥進閣房,其余官員則聚在門外不去,低聲討論、爭執。

  楊溥拿出一封信道:“陳循,你們剛才說的江南巡察御史是薛韶嗎?”

  陳循沉默了一下后道:“是。”

  楊溥就將信遞給他,道:“這是薛瑄今日送來的信,我倒覺得他的提議不錯。”

  陳循接過,拆開來看,曹鼐毫不客氣地把腦袋湊上去看。

  薛韶有一個主意,不算多好,有點損。

  他提議,可以根據太祖時期的回禮制定出五個等級的回禮。

  國禮的種類及數量都是固定的,可根據各藩屬國的表現和進貢挑選相對應的國禮回之。

  不論各國使團帶來多少人,等級禮中都規定了相應的使團人數,朝廷也只負責相對應的人數,其余人等要入關,只能像普通百姓一樣申請入關。

  曹鼐看了,一口贊道:“這個主意不錯。”

  陳循一臉糾結:“只怕有損我大明國威,顯得小氣了些。”

  曹鼐瞪眼:“哪里小氣了,太祖時亦是厚禮以待,我們現在給的,同種類的東西質量只會更好,我看很好,規定定死,倒免得他們得寸進尺。”

  陳循:“傷了皇室的臉面,陛下只怕不會答應。”

  曹鼐嘀咕道:“打腫臉充胖子。”

  楊溥不由瞪了他一眼。

  曹鼐是他選的繼任者,但他總是這樣固執,脾氣又急,楊溥總是很擔心。

  陳循脾氣也有點上來,干脆破罐子破摔,把信塞給他:“我也覺得這個主意好,你去勸服陛下吧。”

  他哼道:“你當我愿意與你說反話嗎?我這是提前讓你思考,現在是我在問你,等到了朝會上,就是陛下和其他人問你了,他們問你,可不會像我這樣。”

  楊溥見縫插針道:“我們皆是贊同開海禁的,還是當統一想法,王掌印提出這事,我想也不是心血來潮,你們也不要心血來潮的一會兒決定反對,一會兒決定支持。”

  陳循就盯著曹鼐看。

  曹鼐覺得這話是在點他,他皺眉認真想了想,也覺得楊首輔說得對。

  皇帝顯然是贊同王振的建議的,此事說不定就是皇帝的意思。

  王振,刀耳。

  不過是把雙刃刀,陛下用他,很容易傷到自己。

  曹鼐嘆息一聲,問道:“楊首輔覺得,此事陛下答應的幾率是多少?”

  “陛下亦深惡瓦剌、倭國的無賴之舉,他會答應的,”楊溥頓了頓后道:“要小心的是王振,他與瓦剌走得太近,上次,瓦剌使團犯事,就是王振幫忙求情。”

  曹鼐想起了什么,連忙問道:“上次大同不是有巡察御史上書,說邊軍中有人與瓦剌勾結出賣兵器嗎?事情查得怎么樣了?”

  眾人沉默。

  曹鼐:“……你們都看我做什么?這不是遞到內閣的折子嗎?”

  張益:“王掌印拿走,交給都察院了。”

  曹鼐追問:“查了沒有?”

  國子監祭酒李時勉沒好氣的道:“查什么呀,王振都把折子拿走了,折子上的事已經不了了之。”

  曹鼐瞇眼:“王振的手已經伸到邊鎮,此案不就是最大的突破口?為何不用?”

  陳循嘆氣:“倒是可以提一下,以逼迫王振讓步,但要想查清此案,沒有一年半載是不可能的,海禁之策等不得。”

  李時勉比陳循直接,直白的道:“別說一年半載,怕是三五年都查不清,查清了也會不了了之,薛潘冤案,時隔三年才算查清,但查清了又如何,不過是為薛瑄、潘洪洗刷了冤屈,給岳氏五家平反,但罪魁也只罰了兩人,王振連根頭發都沒掉。”

  楊溥:“好在陳福林和王山伏誅,也算告慰亡靈。”

  李時勉和曹鼐齊齊冷哼一聲,曹鼐反應過來,皺眉:“大同的巡察御史是潘洪?”

  楊溥頷首:“他已經被調回京城,現在是鴻臚寺右丞。”

  曹鼐眉頭緊皺:“那此事……”

  “潘洪為人正直,只要能將他的折子翻出來,我想他會愿意在朝上陳述案情的。”

  陳循低頭沉思,片刻后道:“年關將至,邊軍的軍餉,棉服都已發放,我倒是能遞個話頭。”

  楊溥目光一掃,最后看向李時勉:“潘洪長子潘岳在國子監中讀書……”

  李時勉:“你們倒是會挑,潘洪已經得罪過王振,他現在又不是御史了,再讓他彈劾王振,只怕……”

  楊溥:“潘洪乃潘筠之父。”

  李時勉立刻改口:“倒可以一試。”

  潘筠現在功勞可不小,不僅進獻了銀山,嗯,雖然銀山是在外國;

  還進獻了港口,嗯,雖然港口也在外國,需要自己派人去管理;

  更重要的是,她還和工部一起開采了白銀,運回來二十萬兩白銀。

  陛下一向心軟愛面子,哪怕是看在潘筠的面上,他也不會對潘洪做什么的。

  不趁著這時候多做些事,還留待何時?

  幾人在內閣又商量了一下其他的事,最后確定方針,只要陛下同意分級固定國禮,那他們就可以退一步,讓內府參與到銀山的開采中,但同時,全面打開海禁。

  在廣州、泉州、福州、寧波、蘇州和天津衛等地置市舶司,允民船下海,并規定每年各個海域的休漁期,在休漁期外,允許漁民下海打漁。

  不勉強已經內遷的漁民回遷海邊,也不勉強他們棄地下海,朝廷每年只向漁民收取人頭稅,暫不多置稅。

  曹鼐補充道:“規定每次運回的倭銀按照一定比例入內庫和國庫,國庫至少要占七成!”

  見大家都默默地看他,曹鼐磨了磨牙,改口道:“底線是五成。”

  大家這才收回目光。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