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七十四章 開海禁

  眾人琢磨了一下,不得不感嘆設計之人的奇思妙想:“如此一來,押運白銀的過程中損耗就變小了。”

  錦衣衛適時道:“這是潘筠設計的。”

  待看到銀磚正面刻著大大的“君恩”兩字,王振都不得不在心里佩服潘筠。

  唉,她怎么就是潘洪的女兒呢?

  這樣的人,就應該跟他做朋友才對。

  他一點也不想跟她成為敵人。

  皇帝看到“君恩”二字,亦忍不住嘴角上翹。

  王振立即彎腰奉承皇帝:“君王之恩,澤被四方,番邦之地亦感念陛下恩德。”

  陳循卻看到銀磚側面還刻著字:“側面似乎也有字。”

  皇帝側過來看,便看到側面刻著“民生”二字。

  陳循立即跪下道:“君恩,民生,大森鄉銀山實乃上天贈與陛下的禮物,天亦要陛下看往海外,使我大明威服四海,恭賀陛下!”

  大臣們紛紛跟著跪下恭賀皇帝,不要錢的好話砸他一腦門。

  年輕氣盛的小皇帝被夸得哈哈大笑起來,豪爽的一揮手,當即命道:“就依眾臣所言,廣開海禁,命內府與工部一同開采銀礦。”

  大臣們齊聲應下,連日來爭執打開海禁的地方和白銀分配額得到解決,雙方各退一步,皇帝同意打開廣州、泉州等六地的海禁,并設立市舶司。

  至于其他沿海地方,因考慮到防線安全等問題,暫時不開。

  同時,才因為咆哮大殿,失于臣禮被關在牢里的潘洪被放出來,官復原職,然后被派去招待琉球使團去了。

  皇帝確定了,潘洪還真是又臭又硬,比潘筠還討厭,所以他不想看見他。

  “待招待完琉球使團,找個地方把他外放了吧,朕現在看見他就頭疼。”

  王振笑著應下,還提了好幾個地方:“江南富庶,因風災水患和閩地叛賊流竄,好幾地缺人,陛下覺得在江南給他挑個地方如何?”

  皇帝皺眉:“他是常州府人,怎能回江南?”

  “避開常州府便是,浙閩一帶也可以,正好海禁打開,潘筠功不可沒,近來常居浙閩一帶,何不將潘大人外放到浙閩,也讓他們父女團聚?”

  皇帝想到他爹,心底一軟:“潘筠離開京城時和朕失去父親時一般年紀吧?”

  王振:……他是想把潘洪弄到江南去,但不是想讓皇帝憐惜起潘家父女啊!!

  皇帝卻已經陷入自己的感情想象中,想到登基以來的艱難,父皇若還在世,百官必不敢如此怠慢糊弄他……

  他心一軟,點頭道:“潘筠不是常來往于泉州和福州嗎?開春之后在這兩個地方附近選個知府給潘洪。”

  王振:“……陛下,潘洪現在只是鴻臚寺右丞,外放為知府,是不是升得太快了?”

  “快嗎?”皇帝揮手道:“潘筠有功,朕不想見她,只能賞她父兄。”

  王振扯了扯嘴角道:“但潘洪未曾做過地方首官,突然外放為知府,只怕于民政無益。”

  皇帝卻覺得這都不是問題:“潘洪為人清正,做知府,守著條例來總不會出錯的。”

  皇帝已經決定了。

  王振從不會在明面上忤逆皇帝,反對的意見只會提一次,皇帝只要堅持,他立刻就順從。

  背后,他自有別的辦法達成目的。

  比如,泉州和福州附近都沒有知府缺。

  只要出缺,他立刻安排人頂上,到時候空出知州這樣的位置來,皇帝自己就會退而求其次。

  調職一事畢竟只是他們君臣間私下的談話,皇帝不下令,他自然不會往外泄露消息,所以各地知府缺很快補上,這是吏部和內閣的決定,與他何關?

  王振嘴角微翹,見屋里有些暗了,便讓人將燈點起來,然后溫聲勸道:“陛下,會昌伯今日壽辰,剛給太后磕頭請安出宮去……”

  皇帝一聽,當即起身:“朕也去看看母后,你讓御膳房準備些壽桃,讓人送去會昌伯府。”

  王振笑著應下:“知道陛下定要賞賜會昌伯,臣早早讓廚房準備了,這就派人送去。”

  太后臉上有憂慮之色。

  皇帝素來孝順,見狀便問道:“可是舅舅有難處?”

  太后看向四周。

  皇帝就讓人退下,只留了王振在身邊。

  太后這才嘆道:“我聽說,有人彈劾會昌伯府海貿走私,庇護海寇?”

  皇帝淡淡地道:“只是御史風聞奏事,還有人彈劾王驥勾結海寇,截殺使團呢,都是捕風捉影,母后不必憂慮。”

  太后沉默,是不是捕風捉影,她自有判斷。

  前年麓川之戰剛開打沒多久,便有御史死諫,百官喊著國庫沒錢,最后是會昌伯進宮了一趟,皇帝便從內府撥了十萬兩給國庫,御史死諫的風波才平息一些。

  大軍在外,戶部也不得不籌措軍糧給西南送去。

  會昌伯不止一次給皇帝送錢,有兩次,錢就是通過她的手交給皇帝的。

  孫家家境一般,在她入宮之前,她父親就是一個主簿。

  便是她做了貴妃,又做了皇后,最后做了太后,孫家依舊比不上那些舊勛貴和世家豪商。

  他們家也沒那么經營的人才。

  只是靠俸祿、種地收租和幾個鋪面租金,哪里來這么多錢?

  太后一直知道,孫家大多數錢來自于地方富商的孝敬。

  她是民間之女,知道商人難做,一門生意要做大做強,勢必需要權貴做靠山,否則生意很可能會被奪。

  她給家里的勸告一直是,不做勞民傷財之事,庇護富商,使其不受其他權貴迫害,于她來說算正經收入。

  但她沒想到,這些富商有可能是走私,還可能和海寇勾結。

  太后緊盯著皇帝,這件事皇帝知道嗎?

  她緊盯著皇帝,猶豫片刻,還是沒問出口,而是問道:“出使倭國的使團可安全回來了?”

  皇帝笑道:“他們過兩日便回到京城,母后要是對倭國風俗感興趣,可以招他們進宮說說話。”

  太后松了一口氣,點頭:“好。”

  頓了頓,她問道:“御史彈劾會昌伯的事……”

  “朕會讓人查清楚,還會昌伯一個公道的,”皇帝拉著她的手笑道:“母后,今日曹吉祥派人送回來二十萬兩白銀,全是從倭國銀山煉的,您真應該跟兒子去看看,那銀子雪白,潘筠讓人做成了銀磚,一塊足有三十斤重,沉得讓人拿不住。”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