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韶華喜不喜歡平王,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表露出來的態度。她愿意照顧懵懂如幼童的平王,直至平王長大成人。
鄭太皇太后看在眼底,也覺欣慰。
姜韶華搶了平王的皇位,沒人比她更惱怒。不過,她不會被憤怒沖昏頭腦,做出不可收拾的舉動來。
比起淮陽王和武安郡王,姜韶華登基坐龍椅,至少還能勉強接受。原本在她的計劃中,是姜韶華全心輔佐平王。現在計劃稍作更改,姜韶華不肯為平王做嫁衣,要自己坐龍椅。那就由著姜韶華先打理朝政。等平王安然長大娶妻生出子嗣了,再慢慢謀劃“歸還皇位”一事。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要保重好身體,再活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
所以,她和姜韶華的和諧,也是必要的。這是做給宮中內外所有人看的,也是在昭告那些對鄭家蠢蠢欲動的人。她這個太皇太后依然安穩如山,誰也別想動鄭家。
“韶華堂姐,你也吃。”淘氣的平王抓起一塊排骨,塞到姜韶華手里。
這是平王對身邊人表露喜歡的方式。
姜韶華沒有露出嫌棄,笑著將排骨送到平王嘴里:“你愛吃,都留著給你吃。”
平王心滿意足地張口大嚼。
祖孫和樂的大戲唱完后,姜韶華回了昭和殿。
此時,昭和殿里還有一堆奏折等待她批閱。
陳長史和陳瑾瑜祖孫兩個都在,另有中書令王瑾,也在一旁伺候筆墨。
“盧郡馬的喪信,臣也聽聞了。”王瑾不知就里,以為姜韶華在強忍悲慟:“逝者已矣,請郡主節哀。”
姜韶華略一點頭:“王中書令說的是,國事為先,只能忍著悲慟,先行處理國事。”
王瑾:“……”
感覺有些怪怪的。
一個剛死了父親的女兒,能這般冷靜理智嗎?
王瑾將心里這一絲異樣按捺下去。
御案上一摞奏折,陳長史和王瑾分別負責一半,不太要緊的暫時放置一旁,重要的奏折先再呈到姜韶華面前。
陳瑾瑜對政務不熟,做不了初篩奏折的差事,便在一旁伺候筆墨茶水。
姜韶華看了兵部的奏折,若有所思。
陳長史擅長處理政務瑣事,不過,論對六部事務的熟悉程度又不及王瑾。
姜韶華看向王瑾:“兵部汪侍郎上奏折,為各地駐軍索取軍費。這份奏折,你怎么看?”
王瑾思忖片刻應道:“駐軍年年縮減軍費,去歲軍費只有五成。再被層層克扣,最后能發到士兵手中的,只有兩三成。士兵們怨言沸騰,去年還有幾起士兵叛逃和軍營嘩變的。萬幸都被及時壓了下來。汪侍郎上這份奏折,或許有些不足道的私心。單從此事而論,卻也沒有錯處。”
姜韶華略一點頭,看向陳長史:“陳長史怎么看”
陳長史一捋胡須:“郡主兩日后登基,成為大梁天子。新帝登基,就該有嶄新的氣象。駐軍的軍費不但要發,還要足額發到士兵手中。”
王瑾眉頭皺了一皺:“戶部一時怕是籌不出這么多銀子。”
新帝登基,先籠絡住軍心,這是極其正確的決定。奈何國庫空虛,囊中羞澀,也沒法子。太和帝在世的時候,難道就不想給士兵發足軍餉嗎?還不是拿不出銀子來,邊軍和京城駐軍的軍費省不得,不得不在駐軍頭上克扣。
現在,這難題又擺到了姜韶華面前。每年數百萬兩的龐大軍費支出,到底該怎么辦?
姜韶華淡淡道:“今年的軍費全部足額發放,國庫稅賦不足,那就從別處想辦法。只要有心,總能想出辦法來。”
王瑾低聲提醒:“臣知道南陽郡富裕,不過,那些都是郡主私產,總不能都拿出來填朝廷的虧空。”
一旁的陳瑾瑜忍不住張口附和:“王中書令所言有理。郡主可不能開這個先例。退一步說,就是郡主愿意拿出王府的積蓄支應軍費,也不是長久之計。大梁有近四十萬的士兵,每年軍費花銷都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南陽王府哪里支應得起。”
以南陽王府的財力,現在養得起一萬多精兵,這已是十分驚人了。幾十萬的軍隊,唯有以全國之財力來養兵。
姜韶華緩緩道:“這確實是個難題。不過,終歸要解決。”
“這份奏折,暫且留中不發。等過幾日大朝會上再議。”
就這般忙碌到子時,才看完所有奏折。
王瑾以前在昭和殿里有住處,如今自然不便留下,和陳長史一道告退。
就在此刻,秦虎前來稟報:“啟稟郡主,長寧伯從皇莊回來了。”
姜韶華舒展眉頭。
有長寧伯陪伴郡主足矣。陳瑾瑜索性一并告退離宮,和陳長史一并回王府。
崔渡聽聞盧玹喪信,匆忙趕回來。原以為要好好安撫傷心的郡主,沒曾想,郡主臉上毫無悲傷之色。、
崔渡沉默片刻,低聲問道:“他是不是做過對不住你的事?”
姜韶華目中閃過譏諷:“在他看來,他做的一切都天經地義順理成章。女兒既然嫁了出去,做親爹的,為女兒掌管家業是應該的。”
崔渡立刻會意過來:“前世他占了王府家業?”
“不僅如此,還打算全部傳給盧穎。”姜韶華冷笑一聲:“事實上,他也做到了。我一直待在京城,至死都沒回過南陽郡。南陽王府就成了他的地盤。他納了諸多美妾,兒女成群,日子暢快得很。”
如果不是重生而回,她這口窩囊氣就會帶到陰曹地府去了。
崔渡立刻生出了同仇敵愾之心:“怪不得你對他一直冷淡疏遠。也從不給他任何接觸政務的機會。”
“這樣看來,他走得早,倒是一件好事。”
姜韶華看了崔渡一眼。
崔渡心里一動,腦海中陡然閃過一個駭人的念頭。
等等!
盧玹死得這么湊巧,該不會是……
然而,這樣的話,便是親如夫妻,也不能問出口。
崔渡沒有追根問底,柔聲低語道:“死者不能復生。我們為他守孝,也算盡了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