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
繼田豐之后,許攸亦是興奮異常地補充道。
“曹阿瞞或有異志,可只要主公大勢一成,其依然被鉗制在青州之內,也只得俯首為主公鷹犬。”
“呂布縱使再如何反復,屆時亦該知悉中原之勢乃是南北劉袁之爭。其得了南陽郡牽制劉備一時后,也必將識時務地將目標轉至三輔、涼州等地攻略,以圖后變。”
“屆時,主公大可御袁公路、曹阿瞞制衡劉大耳,待橫掃河北,并領幽、并、冀三州后,再統御八方,一舉南下大敗劉備,成就霸業。”
一時間,帳中眾人只覺得籠罩于心頭的陰霾消散無數。
此前,壓在一眾謀士身上的壓力,來源可不僅是公孫瓚一人,還有南面早早就并占荊揚二州的劉備。
劉備的動作之快,讓一眾謀士甚至有種目不暇接的感覺,生出了一種怕是袁紹在徹底擊敗公孫瓚之前,劉備就要北伐中原成功的大勢。
如此種種,讓這些押注在袁紹身上的謀士們不免得有種前途渺茫之感。
便是以弱勝強敗了公孫瓚,最終亦敵不過李基所掀起的大勢。
而袁紹掃視著下方一眾似乎恢復了自信的謀士,霸氣一笑,道。
“霸業之路,便始足于界橋,還請諸公助我。”
一眾謀士紛紛起身回禮,躬身道。
“敢不效死命乎?”
“好!”
袁紹忍不住大笑出聲,道。“有諸公全力相助,勝得雄兵十萬,安愁不勝公孫瓚?”
“且以公孫瓚麾下各部動向變化,短則十日,長則半月,必然按捺不住發起總攻,屆時吾與公孫瓚于界橋一決生死!”
“成則霸業在望,敗則魂斷清河。”
這一刻,袁紹的炯炯雙目似有精光流露,無有一絲退縮之意,惟有置生死于度外的死戰氣魄。
此氣魄亦是感染了一眾謀士,不僅令他們心悅誠服,更是讓互有恩怨的他們摒棄前嫌,同心協力地為袁紹不斷出謀劃策,查漏補缺。
半月!
也正好是兩周半后!
有意通過對峙之勢消磨韓馥、袁紹雙方錢糧的公孫瓚,終于動了。
匯聚麾下所有可用之兵。
包括趙云所統領的騎兵在內,七萬騎兵就恍若是一大片陰影,般由遠到近地緩緩朝著界橋方向蔓延。
即便袁紹麾下的士卒在漫長的對峙時間里,早就不知道見識了多少次騎兵,但真正看到那漫山遍野的黑壓壓一片騎兵時,依然禁不住的手腳發涼。
過往,可唯有草原異族能夠匯聚出如此規模的龐大騎兵。
而公孫瓚也是在烏桓一族滑跪后,再兼得津門港貿易所得的錢糧,方才組建出了這么一支雄軍。
在七萬騎兵的襯托下,聯合同至的韓馥五萬步卒,顯得卻是如此的不顯眼。
那七萬騎兵緩緩行進間所響起的馬蹄聲,就恍若是將大地視若戰鼓一般在敲響。
一時間,以清河為界,界橋為間距。
袁紹大軍在界橋東南側,公孫瓚所率領的大軍則是在逼近界橋西北側后,開始調整軍陣布置。
而趙云所率領騎兵被公孫瓚布置在左側側翼,除卻原本的三千白馬義從以及兩千烏桓騎兵外。
公孫瓚還異常大度地再分給了趙云五千烏桓騎兵,讓趙云湊夠萬騎聽用。
當然,在公孫瓚眼中,根本就沒有用得上趙云一部的機會。
之所以特意還調撥了五千烏桓騎兵給趙云,完全就是出于投桃報李之心。
兄弟劉備千里迢迢調了趙云過來支援,還帶上五千騎兵,那么個性向來豪爽的公孫瓚也就闊氣地送了五千烏桓騎兵給趙云。
當世有能力統領萬騎以上的騎將,不多。
恰好公孫瓚是其中一個。
性子謙遜的趙云深知自己的不足,數千之數的騎兵或能指揮得如臂驅使,但人數上萬后,卻明顯感到幾分吃力。
所以在界橋對峙期間,趙云也從未懈怠,時時多向公孫瓚討教用兵之道,訓練麾下騎兵。
經歷近一年的不斷練兵,身披白甲的趙云臉上也明顯多了幾分風霜與成熟,指揮著麾下萬騎,護在大軍左翼推進到了清河邊上。
身上同樣也披了一副輕甲防御流矢的郭嘉,模樣倒還是那么不羈,騎著馬停在趙云身旁,瞇著眼看向清河對面嚴陣以待的袁軍。
此處算是清河河道最為狹窄,水流最為平緩的一處了。
不過時值五月,常有降雨。
即便是此刻清河水位也是相當的高,水流湍急,士卒一旦落水怕是頃刻間就會被江水吞沒。
界橋,則是橫于清河之上的一處橋梁,可容數馬并排通過,長約五十丈。
相隔五十丈的距離,郭嘉倒也沒有目力看清袁軍列陣的細節。
不過師從李基的郭嘉,倒是掌握了一點判斷天象的能力,抬頭掃視了一陣上空,嘀咕道。
“倒是選了個好日子,今日內怕是降不了什么雨滴。”
旋即,郭嘉看向趙云,問道。“子龍,袁軍軍陣可看出點什么來?”
但凡是擅射之將,目力與耳力都是相當不凡,類似于趙云、公孫瓚這等擅射之人,還不至于什么都看不出來。
趙云斟酌了一下,答道。“軍陣嚴明,層層疊疊,暗藏殺機,今日公孫將軍怕是有一場苦戰。”
苦戰?
郭嘉倒是沒有趙云這么樂觀。
公孫瓚的兵力之強,確實遠勝袁軍多矣。
郭嘉粗略以軍陣之數判斷了一下,列于界橋東南側的袁軍兵力約莫在六萬到七萬間。
可這一年以來,袁紹帳下一眾謀士對公孫瓚不知用了多少削弱之策,讓郭嘉對于那一票謀士也有了相當的了解。
一個個的,都絕非是易與之輩。
多謀之人,罕有不智之事。
雙方對峙了一年左右,雙方的兵力情報也是漸漸了然。
在這種情況下,那一票謀士還會支持袁紹在界橋與公孫瓚決戰,可想而知必有算計。
只是,這一年來郭嘉屢屢為公孫瓚出謀,破解了不少虛弱公孫軍的計謀,也為公孫瓚解決了一部分麻煩。
可公孫瓚同樣沒有如正視李基那般正視郭嘉,僅僅是偶有稱贊郭嘉“年少有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