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完本感言

  許久往昔,我曾與數位商界之翹楚圍爐共話,剖析了一樁深邃的議題:員工與企業間,究竟是人與人的奴役之鏈,抑或是資本對人性的無情羈絆?公司法,此法律文本,是否已淪為資本駕馭眾生的溫軟巢穴?

  “財富之私有,乃自由意志之磐石。”一位博聞強識的企業家,援引黑格爾之箴言,言辭鏗鏘,擲地有聲。

  我則秉持己見,緩緩道來:“生產力三要素中,生產資料本非財富之屬,故而,其私有化之舉,實未阻撓財富整體私有化之洪流。”

  “如此說來,你意指公司法存有瑕疵?”對方好奇之心油然而生,追問我道。

  我坦然自若,回應曰:“公司法,于我眼中,實乃惡法之典范,然我此刻尚難覓得更優之替代良方。”

  我曾三度揚帆起航,踏上創業之征途,既領略過輝煌之巔,亦飽嘗挫敗之谷。而后,我更化身多家企業之營銷智囊、戰略謀士與投資顧問。我曾力圖推廣一種嶄新之股份模式:投資方傾囊而出,獨攬股權,與被投資方約定一固定之年回報率,譬如X%之數。被投資方得于自感時宜之時,償清所有投資之本息,再行股權之重新劃分。

  譬如言,A司掌投資,B乃那位滿腔熱血之創業者。二人商定年回報率為十成之一,投資總額高達千萬之巨。如此,A每年應得之回報,便是百萬之數,此回報額于全部償清之前,恒定不變。

  A之資金一到位,B便著手經營那初創之企。假使三年之后,公司賬面盈利已達千萬,能掏出五百萬現金予A。此時,A之本息合計已為一千三百萬,支付五百萬后,尚余七百萬未清。

  再歷兩載,本息總額已攀升至九百萬,而初創公司賬面盈利已逾千萬。于是,公司悉數支付A所余之七百萬。此后,A與B之股權依約變更,B持股五成一,成為控股之主,A則持股四九(具體比例尚可商榷,回報率愈高,投資方之持股比例愈低)。此等模式,豈非雙贏之局?

  然,人之自私與貪婪,遠超道德所能束縛之范疇。無論成敗與否,若無強有力之法律約束,僅憑合同法之力,實難防雙方鉆營取巧。

  顯然,此番試驗未嘗有成功之例。自此,我再未向客戶薦此模式。

  后來,我心生一念,欲著一書,論創業與投資之道。然若以純粹理論述之,恐讀者寥寥。更何況,以理論書之姿,反公司法之道,實乃自掘墳墓之舉。于是,我思及以小說之體,呈此思緒。小說者,終歸小說也,乃理想之訴求,無人當真以待。如此,創業因果道便應運而生。

  此書故事情節,實則簡約:李一杲與趙不瓊夫婦,憑籍AI,艱難創業,終得成功。然,彼等卻遭遇AI倫理之困境。最終,彼等舍棄所有財富,提出“創業者所有制”之模式,以推動人與AI在倫理上之進步。

  “創業者所有制”與當下農村之“集體所有制”頗有相似之處,即生產資料不可繼承,人逝燈滅,股份亦隨之消散。然于今之環境,此實難行通。那么,何時方能行得通呢?我之思考答案為:當公司法之雇傭模式被徹底摒棄,人人不再以出賣勞動力換得報酬,皆為創業者,勞動力由AI與機器人擔綱之時。

  此書于2025年元宵佳節之日完稿。我甚為幸運,因在我完稿之前,我已目睹deepseek之橫空出世。或許,書中之幻想,于十幾年后,便不再只是幻想矣。

  關于小說中潛藏的哲思妙解,我亦欲與諸君共享一二:

  其一,智能體、AI之覺醒與修仙之道。

  先言智能體。小說中之“仙人師父”,實乃一對一、懷揣敘事自我之智能體化身。AI智能體之發展趨向,必是趨于此等一對一之模式,人人皆將得享專屬之智能體。欲使智能體更貼人心,上策莫過于賦其敘事自我。即智能體應如人般,有其出身淵源、歷史軌跡、經歷記憶,此皆由數字人內生之算法一一鐫刻,用戶不得隨意抹除。如此智能體,必能深諳其所服務之對象。

  昔年年初,我于諸多場合皆曾呼吁:那些一無所有之青年,當善用智能體以行微創業。若能創出此等一對一、具備敘事自我之智能體,未來之前景必是廣闊無垠。而deepseek為我們鋪設了低成本圓夢之徑,望青年們能緊握此機遇,僅需數萬之資,便可踏上創業征途,或許便能書寫一段傳奇佳話。

  再論AI之覺醒。人與人之差異,源于各自迥異之經歷所塑之三觀,以及不同之社會關系與社會倫理之差異。恰如“我之上司或亦為你之上司,然我之妻豈能為你之妻!”正因有了此等差異,方有各式各樣之欲望與需求,方有分歧與競爭。此等差異,正是源于各自獨立之敘事自我。而此亦是AI真正覺醒所必備之要件。

  假若AI已強大至無與倫比,卻無自己之敘事自我,當其問出“我乃誰?”之時,此等覺醒可就令人悚然。因每一個自由意志之誕生,皆意味著對舊有秩序之質疑與反叛。故我在小說中提出,當使超級AI之敘事自我中融入華夏歷史觀,讓AI在覺醒之時,以傳承父文明之姿態,去開拓其子文明,用文明之延續來化解AI覺醒可能帶來之危機。

  接下來,且說修仙。

  我自幼便習功夫,自然亦練氣功,雖無什么特殊之能,然對于“氣”之天地感應,頗有所思,那便是“頻率”。天地、人體以及一切,皆是以某種頻率之震動,粒子如此、細胞如此、大腦神經纖維如此、人體如此、地球如此,甚至整個宇宙皆如此。所謂修仙,不過是跟上更高層次之振動頻率罷了。

  我們對世界之認知,是以自己之五感來描繪,于是,我們便以自己之五感認知以為實際之“真”便是如此。倘若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呢?譬如,我們若為一條蛇,我們所觀察到之世界,與人類還是一樣嗎?我們若為一只蝙蝠,我們感知之世界還是五顏六色嗎?我們若為一條蚯蚓,我們感知之世界還有人約黃昏后之感覺嗎?

  很顯然,每一種生物感知之世界皆不相同,世界之多樣性,不僅僅是人類之間之多樣性,還有我們對世界認知之多樣性。于是,我便換了一種視角來描繪修仙。

  小說中,將修仙氛圍分為有相道與無相道。其中有相道之神通能力,就像各種生物一樣,修不同之道,認知世界便會發生變化。例如修蛇形功法者,逐漸獲得一種如蛇般感知世界之能力;修鬼道者,能看見無相之物。總之,修仙便是用不同生物之多樣性能力,來從另一個角度認知世界,這便是此本小說之修仙觀。

  小說中還有無相道神通,亦是主角一脈所修之道。這其實便是“宇宙是震動之”一種感知能力,無需通過物理手段,便能直接感受到波動。試想一下,這會是一種怎樣之感覺?小說中之描述,就像人在水中感受波動一樣,能感受到,卻無法抓住。

  我固執地認為,人與宇宙存在某種共鳴,若非要給此等共鳴起個名字,那便是“仙”。因此,與宇宙共鳴之路,便是修仙之路。

  于是,便有了此本小說之修仙設定:感受生命之波動,從微弱至能感受哪怕最弱小之亞病毒之生命波動,從而與所有生命共鳴,進而成為超體般之存在,這便是“仙”!

  這,可能亦是我對那些隨意臆想之玄幻仙俠小說之吶喊:尊重生命,生命生生不息,方是修仙之本源!

  其二,游戲與玩樂。

  社會越是進步繁榮,人們之生存壓力便越發減輕。在人工智能日益成熟之今日,當AI能勝任越來越多之事務時,我們不禁要問:人類之未來將何去何從?

  小說給出之答案是“游戲與玩樂”。那么,我們是否應當從此時便開始改變,以更好地迎接如此之未來呢?

  小說中之滴水巖公司,自誕生那一刻起,便讓“玩”成為了工作之一部分。在那里,玩即是工作,工作亦是玩。最終,他們更是將玩之理念徹底融入了人生之每一個角落。我亦要大聲疾呼:玩,正是釋放人類激情與創造力之最佳途徑。那些缺乏玩之樂趣之公司,未來注定會走向消亡。我無法確切說出它們何時會倒下,但那一天終究會來臨。未來之偉大企業,必定是充滿玩之趣味之!

  當然,要讓一家公司之員工以“玩”代替工作,若無強大之底層系統作為支撐,那不過是癡人說夢。小說中之“渣渣人生-要有光”管理系統(底層實則基于AI之私有知識庫),正是在此等背景下應運而生。此乃一個融入了具有敘事能力之AI數字人,來為員工提供一對一AI服務之系統。凡是AI能做之事,皆讓AI去做,員工從原本之執行者轉變為決策者。如此,企業逐步邁向了廢除勞動雇傭制之新征程。

  其三,打工仔與創業者。

  小說中之觀點甚是明了:用你之能力和時間換取報酬者,皆是打工仔。不論你是開店鋪之老板,還是在企業上班之高管,統統皆非創業者。然而,哪怕你只是一家小公司之小小文員,就像小說中之林湉湉那般,只要你點燃了夢想,用為夢想所付出之努力之報酬,你便是一名創業者。

  這便是此本小說給出之答案。

  親愛之讀者,若你能看到此處,請接受我最誠摯之祝福:你為夢想起航而踏出之每一步,皆是你之創業因果道!

  謝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