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五千騎兵是防守有余進取不足,為了今后全面北伐的考量,袁樹決定在并州招募精于騎術的良家子參軍,把麾下騎兵部隊給擴編一下。
并州涼州和幽州本就是東漢的三大牧馬之地,也是三個掌握騎術的人比例最高的州,人們雖然文化素養不高,但是騎術高超。
當年光武帝劉秀定鼎山河,幽州突騎和并州狼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幽州突騎,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劉秀擊潰其他競爭對手立下汗馬功勞,可見二州人民之善騎。
時過境遷,幽州和并州多殘破,人口稀少,但是武德依舊強悍,所以袁樹打算至少招募兩萬人進入部隊之中補充戰斗力的不足。
和雒陽那邊差不多,并州邊防正規軍數量不多,除了度遼將軍所部和使匈奴中郎將所部之外,只有長城戍卒和少量營兵在并州駐守,常備兵馬也就幾千人。
另外就是并州刺史本部兵馬和各郡太守麾下的郡卒,數量不一,戰斗力也是層次不齊。
每當有外敵入侵的時候,根據發生地區的不同,會分別以度遼將軍、使匈奴中郎將和并州刺史為統帥主導軍事,或者三人互相協作戰斗之類的,外敵數量太多的話,就會讓各郡太守出動人馬協助作戰。
主要也是臨時招募,戰斗之后就解散大軍,不過因為戰斗頻率比較高,所以臨時招募起來效率更高,且受招募的良家子的戰斗素養往往也很高。
特別是民間騎士數量大,遠超三河地區的騎士數量,很多地方大族豪強家中都有子弟和隸屬的隨從可以騎馬作戰,如果朝廷征召,一出動就是十幾二十人。
他們基本上就是預備役,都在官府有備案,有些盔甲弓弩什么的也不算違禁,經常打馬征戰的前提下,能夠快速形成戰斗力。
這樣的人,根據之前董卓的估計,并州大約有不下三萬人。
只是朝廷財政艱難,從未動員過那么大規模的并州騎兵組成軍隊,大多數時候只是動員數千、一萬人而已。
袁樹如果想要從中招募兵員填補空缺,只要待遇給夠,愿意參軍的人會有很多。
袁樹抵達并州之后,并州的軍事系統是他一人掌控。
他以并州牧的身份控制并州九郡太守麾下的郡卒,又以左將軍的身份統領天雄軍和長城戍卒、邊防營兵,同時,度遼將軍和使匈奴中郎將兩部也歸他指揮。
不過并州各部軍隊之間的隸屬問題比較復雜,指揮系統不統一,這在平時倒是不用擔心將領擁兵自重,但是在戰時,則會有很大的弊端。
所以在安置天雄軍、擴充天雄軍騎兵的同時,袁樹也對并州的軍事系統進行了一波整合。
他上表朝廷,建議除了保留度遼將軍所部之外,所有其他營兵和駐軍全部打散進入各郡軍事體系之中,在并州除太原郡和上黨郡兩郡之外的七個郡里恢復郡國兵制度。
每個郡都設置一支三千人的郡國兵,合計兩萬一千人。
為減輕朝廷養兵負擔,則以兵農結合為方針,設置軍屯莊園來屯兵、養兵,軍隊忙時耕種,閑時軍訓,接受各郡太守指揮,增強各邊郡的軍事防御能力和糧食自給能力。
各郡太守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靈活調動郡兵屯田、軍訓、戍守長城、邊防警戒。
這就成為并州的第一道防線。
后頭則是袁樹親自統領的天雄軍主力。
各郡郡兵只是打輔助,必要情況下起到拖延敵軍進軍速度、分散敵軍主力的作用,主要迎敵、破敵還是交給袁樹和天雄軍。
他這樣做,是為了加強各邊郡的防御能力和預警能力,給主力天雄軍爭取足夠的集合時間和出擊時間。
同時也能對較為混亂的并州軍事體系進行精簡和整合,省去諸多扯皮、推諉責任的環節。
另外,因為使匈奴中郎將在職責上等同于幽并二州的軍事長官,還能節制度遼將軍和護烏桓校尉,影響到了袁樹對并州軍隊的指揮。
于是袁樹干脆上表朝廷,直接把使匈奴中郎將給撤走了,只保留了度遼將軍在并州統領度遼營的兵馬,而度遼營的兵馬也實質上成為袁樹的部下,接受袁樹的節制。
袁樹給度遼營增添兵馬至三千人,由度遼將軍張泉統領,專司監護南匈奴事。
原使匈奴中郎將麾下的軍隊干脆被袁樹收編進入天雄軍,補充到了天雄軍的騎兵部隊之中,使得天雄軍騎兵增加至八千人。
并州軍事系統被袁樹理順之后,募兵計劃也順利展開,正如董卓所說,并州民風彪悍,精于騎術者眾多,想要招募騎兵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待遇給夠,不怕沒有士兵。
不過袁樹還是秉持著一直以來的風格,對于募兵有自己的標準,絕不會什么人都往軍隊里面招募,他對軍風軍紀的要求一如既往。
正始三年年末,袁樹從很多渠道得知,鮮卑人今年并非沒有南下劫掠邊關,只是沒有來并州。
或許是去年底一場大勝把鮮卑人打怕了,他們沒敢繼續來并州,而是沖著涼州和幽州來犯。
特別是幽州,被鮮卑人重點照顧,上谷郡、代郡、漁陽郡都被鮮卑人入侵,入侵規模不一,但是范圍很廣,幽州各郡損失慘重。
而這一波南侵也給幽州帶去了比較大的人事變動。
比如上谷郡太守戰死。
漁陽郡、代郡太守因為抵抗不利造成較大的損失,被朝廷問責后罷職,更換新人就任。
幽州刺史楊熹統籌不利、應對失策,被袁逢問責后處斬,調任護羌校尉田晏出任幽州刺史以防備鮮卑人的再次入侵。
而這件事情也讓袁樹受到了一些影響。
當然,是正面的。
因為并州的成功防御,使得鮮卑未敢繼續南下入侵,朝中對袁樹的功績有了極大的認同度,于是上黨郡太守劉表、尚書令賈詡、通政司右仆射程立等官員先后上表朝廷。
他們建議將幽州軍事也交給并州牧袁樹統轄,或以袁樹擔當匈奴中郎將的職責,總轄幽并二州軍事,以此解決鮮卑歷年南下、給朝廷造成巨大負擔的問題。
司空袁逢經過慎重思考之后,回絕了這一建議,理由是袁樹剛剛擔任并州牧,職責已經非常重大,短期內不方便繼續擔當更大的職責,以免過度勞累、精力不濟。
他還是維持原先的決定,以太尉段颎舊部田晏出任幽州刺史以防被鮮卑的再次南侵。
但是袁樹因為防御有功,袁逢以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名義給袁樹增加了一千食邑,并前封九千戶,距離萬戶侯一步之遙。
對于這些事情,袁樹并沒有太關注,因為南下幽州寇邊的鮮卑人并非主力,鮮卑主力向著更東邊去了。
根據幽州那邊傳來的消息,鮮卑人的主力在檀石槐的率領下前往遼東征討扶余人和高句麗人。
在正始三年年末,檀石槐在扶余國境內大破扶余軍隊一萬余人,占領了扶余國首都,扶余王尉仇臺向南逃跑,不知去向。
另外,高句麗國似乎也受到了檀石槐的侵擾,高句麗王高伯固派遣軍隊北上抵抗,取得了一陣小勝,擊退了鮮卑人的一支先鋒軍。
袁樹不太清楚檀石槐怎么突然對遼東這兩個國家展開了進攻,但是細細想來,估計也是為了增強實力、彌補之前被他干碎了九千人的損失,所以才沒敢進一步南下。
該說不說,袁樹為此還真的高看了檀石槐一眼,就他這種純粹靠著威望和戰功上位的領導者,在遭遇失敗之后居然沒有急著報仇,而是穩定了內部之后去攻擊別的敵人來找補。
這不是一般的領袖能做到的,這至少證明了檀石槐具有不錯的政治素養,還有一些政治手腕,能用政治權術而非純粹的暴力來統領部眾,這會增強鮮卑的政權穩定。
因此,袁樹對檀石槐多了幾分警惕之心,更多的安排哨騎北上探查鮮卑人的動向。
不過鮮卑人不來并州對袁樹是大好事,這就意味著他有了足夠的時間來整頓并州內政和擴充軍隊,他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他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增強并州本身的農業生產能力。
時間越多,生產能力越強,積蓄越多,那么他對抗鮮卑的底氣就越足,就越能以本地力量對抗鮮卑,無需進一步向朝廷索要補給。
時間,還是時間,就是時間。
而檀石槐的行動恰恰給了袁樹時間。
整個正始三年,他沒有南下并州進行軍事行動,正始四年開春,袁樹緊張的布置春耕任務和建設任務的同時,鮮卑人還是沒有南下并州,而是發起了又一次對扶余國和高句麗國的戰爭。
這一次,之前逃跑的扶余王尉仇臺和高句麗王高伯固聯手抗衡鮮卑人,并且還向玄菟郡請求援軍。
因為數年前玄菟郡太守耿臨率軍討伐了高句麗,高句麗戰敗,高伯固選擇投降,當時朝廷決定接受,先把高句麗劃歸遼東郡管轄,后來又劃歸玄菟郡管轄。
所以此時此刻,高句麗在名義上屬于玄菟郡管轄之屬國,鮮卑人入侵高句麗,也就是入侵了漢土,玄菟郡太守耿臨于是出兵助戰。
三方聯軍與檀石槐親自率領的兩萬鮮卑騎兵作戰,戰斗持續一個月之久,數次交戰,各有勝負。
最后在三月底,玄菟郡太守耿臨被箭矢所傷,傷重不治而亡,聯軍士氣大衰,檀石槐趁機進軍,擊潰玄菟郡漢軍和高句麗的軍隊,取得最終的勝利。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