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霞光自天邊而來。
由遠及近,化為一位真人 長虹子帶人熱情招呼,有人負責收禮,有人幫忙帶路,分工明確。
第一位賓客的出現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赴宴枷鎖,眾多賓客接踵而至。
蒼穹遁光紛呈,大地馬車云集。
玄明的真君宴遠勝朝光真君與閑月真君,四郡有名有姓的修者來了一多半。
除了道人,還有大儒、金剛與法家修者,大儒主要乘坐馬車,很講究禮節;金剛或步步生蓮,或縮地成寸,前者是法師,后者是行者。
法家修者乘車而來,只是樣式不同,大儒馬車外觀橢圓,多繪丹青,裝修文雅,寓意君子當外圓內方;法家那車外觀四四方方,線條橫平豎直,多懸明鏡,寓意法者當外方內圓。
長江子帶領部分弟子也出來迎客,與長虹子配合默契,他們雖只是周天真人,但心中底氣十足,面對比自己修為高的道友也不卑不亢,態度既熱絡又有格調,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周天、先天、金丹、圣胎!
越到后面,赴宴賓客修為越高。
真人、金剛、大儒、法修、武者、司農等,參會者身份多種多樣,不論哪種,進入浮云山后,看著已經成就真人、嶄露頭角的數位四代道人,都紛紛感慨求真觀后繼有人。
有心人默數,發現這位后來居上的道門大宗已有十五位真人,練氣數量已遠超普通大宗,跟頂尖道脈相比也僅弱了一線,不由更高看求真觀。
一輛普通馬車緩緩駛來,海奉明帶著海延年與包仁義兩位弟子前來,輕車熟路地進入求真觀。
臨近正午時,練神大修現身。
一輪大日與一輪明月懸空,朝光真君與閑月真君距離近,最先聯袂而至。
佛光普照,梵音禪唱,一位白發老僧騎一頭白玉神象而至,長眉善目,此為金剛寺妙德羅漢,進階練神已有百年,底蘊深厚。
書聲朗朗,浩氣凝云,一位青袍白面書生手持書卷,踏水而來,直到求真觀門前,才收了典籍,由玄虛親自迎入觀中,這位儒家大賢,正是百川書院之主:寧川。
法音洪亮,長舟破空,一位面容方正的中年漢子現身,身板挺直如松,氣息堂皇正大,所過之處,眾人不由肅穆,不敢放肆,此人正是崇法樓之主:史崇明。
藏道峰,問道院。
枝繁葉茂的靈松樹下,玄明看著其他三郡的練神大修,想起以前跟朝光真君與閑月真君交談時,他們透露出的消息。
四郡修行各有千秋:
風陽郡道門興盛,地陽郡法家主導,水陽郡文風濃郁,火陽郡拜佛修禪。
昔日,蒼龍山地位特殊,為防止四方道統徹底掌握四郡,把控鎮龍大陣,同時監察各郡頂尖道脈,坐鎮四郡的鎮守使都是大玄朝廷從別處調來。
且為了避免同道統之間私下勾結,四大鎮守與頂尖道脈不能相通,所以儒家大賢才會鎮守風陽郡,慧能羅漢才會坐鎮地陽郡。
在玄明看來,這些鎮守使的其中一項職責類似于前世宋朝的通判,好在鎮龍大陣破碎后,四郡特殊性已經消失,四郡鎮守使已經離去,新上任的監察使僅凝聚圣胎,力度降低。
四郡練神大修齊聚,自己也該出場了。
這般想著,玄明收攏思緒,起身邁步向前,走出問道院。
真玄峰,玄法殿。
張燈結彩,瑞氣騰騰。
殿內修者云集,賓朋滿座。
五位練神大修高坐云床,求真觀三代真人雖僅是先天真人,但得益于玄明,又是東道主,地位特殊,跟一眾圣胎修者同列對坐。
殿外起道音,漫山遍野的靈獸沸騰,呦呦鹿鳴,靈鶴展翅,重明啼鳴,魚龍吟唱,眾人聽到動靜,盡數起身,玄虛笑著請賓客們出殿,迎接今日宴會主角。
待其走出玄法殿,只見蒼穹綻放萬道霞光,以浮云山為中心,一張太極圖籠罩萬里之地,陰陽之氣流轉,賜福眾生。
山間草木繁盛,百藥生香,不少珍禽異獸開智;田里莊稼谷粒飽滿,蔬菜蔥郁;水中魚鱉沸騰,蝦蟹蹦跶;百姓或耳聰目明,或小病全消,或沉疴好轉。
花鳥蟲魚、士農工商等都歡騰不已,或振翅高飛,或興奮吼叫,或跪地叩拜,或彎腰躬身,用各種方式表達感激。
太極圖中架金橋,一端連接真玄峰,一端落到藏道峰,在眾靈獸拱衛中玄明踏上金橋,白發飛揚,衣擺飄搖,手持拂塵,如閑庭信步般走來,腳步輕盈,縮地成寸,哪怕有意放緩,三步便至真玄峰。
“諸位道友賞臉赴宴,當真令求真觀蓬蓽生輝,貧道不勝感激。”
“真君言重了,能參加真君宴會,是我等榮幸。”
金橋散去,太極圖隱沒,玄明稽首行禮,表示感謝,賓客們紛紛還禮,不敢怠慢。
“數年不見,幾位道友風采更勝往昔了。”
“玄明道友修為又有進益,才令我等羨慕。”
玄明又跟幾位練神大修打招呼,昔日對峙太平教時,他們曾在蒼龍山上有過一面之緣,如今再見,攀談起來多了幾分輕松。
沒在外面多待,玄明帶眾人重歸玄法殿,各自落座后,玄明沒長篇大論,簡單客套幾句,便下令宴會正式開始。
一盤盤珍饈美味被送了進來,出現在桌案上,一壇壇靈酒被抬了上來,裝入酒壺之中。
玄空以食入道,是四郡罕見的食道先天真人,玄陽嗜酒如命,在釀酒之道上天賦超群,加上求真觀如今不缺靈物,兩真人放開手腳,拿出十八般武藝,精心準備了這些靈食。
佳肴色香味俱全,效果出眾,靈酒味道或醇厚,或濃烈,或甘甜,精純法力,滋養肉身。
練神大修與圣胎修者桌案前更有不盡實與碧蓮子,前者是不盡木果實,后者是茈碧蓮所產,都是難得一見的玄級靈果,借此展露求真觀部分底蘊。
靈酒佳肴,眾修吃得津津有味,時有夸贊,葉落知秋,一場宴席令他們意識到求真觀雖建立時間較短,但底蘊深厚,不在那些傳承五百年之上的修行大宗之下。
推杯換盞,你來我往。
觥籌交錯,相互攀談。
一場歡宴持續兩個時辰才結束。
當杯盤撤盡,眾修正襟危坐,目光聚焦到玄明身上,五位練神大修亦如此。
他們清楚,重頭戲開場了。
云床之上,玄明解下腰間鈴鐺,旋轉三圈,三寸鈴鐺變成三尺凈明鐘。
古樸法鐘懸于眾修頭頂,隨玄明輕甩拂塵,一道法力注入鐘內,凈明鐘生輝,悠揚雄渾又洪亮鏗鏘的聲音響起,傳入眾修耳畔,滌蕩眾修道心,令他們心神一震,頭腦雜亂思緒一掃而空,注意力格外集中,精神清靜,安心定志。
玄明講道,道聲由心而發,入眾修心間,《黃庭經》部分內容被他緩緩道出,字字珠璣,微言大義,囊括天地至理,講述萬物生化,闡釋宇宙玄機,道論大小天地,解說人形諸神。
“上有黃庭下關元,后有幽闕前命門。唿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道音彌漫,道韻清靈。
玄法殿內天地交感,靈機涌動,衍生種種玄妙道象:龍飛鳳舞,虎嘯猿啼,三彩祥云朵朵,千條瑞氣垂落。
玄明打算講《黃庭外景玉經》。
如果說,《道德經》是萬經之首,《黃庭經》就是萬經之王,是前世道教五大經典之一。
先前雖在世上有流傳,但殘缺不全,難成體系,若在真君宴上傳出完整版本,《黃庭外景玉經》極可能成為四郡必備典籍。
隨著時間發酵,此經繼續流傳于世,便能與此世的《南華經》、《沖虛經》等道祖座下四大道尊所留典籍并列,為求真觀與玄明帶來源源不斷的氣運,跟天下修行者,尤其是與道門雙贏,推動求真觀朝頂尖道脈邁進一大步,甚至奠定部分圣地之基。
而求真觀有他親筆書寫,加持了黃庭氣的《黃庭經》,也會成為黃庭祖地,于此經參悟與修行上更得天獨厚,遠勝山外。
只是,隨著講道越來越深入,玄明也在梳理自身對《黃庭經》的所見所思所悟所得,逐漸進入一種玄妙意境,仿佛與天地相通,可又有一絲格格不入,難盡全功。
這層隔膜如屏風般始終阻隔眼前,令他看不真切,讓玄明道心逐漸不寧,驀然間他眼角余光瞥見凈明鐘,福至心靈,想起自己煉制八卦爐時的場景,眉心泥丸宮綻放清光,坐守玄關的元神抬指輕點,神入太虛,勾動天地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