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游騎來去幾番,蘇武便也知道,此地距離燕京大城,其實不遠,不過二十里左右,這個距離已然極近。
宋軍慢慢到場,已然有五萬之多,便是有兩萬來人留在了良鄉城外,其實也近在咫尺。
蘇武依舊站在大軍最頭前,遠遠看著對面遼軍安營扎寨。
楊可世來了,就跪在當面,低頭不言,垂頭喪氣,許多軍將已然都在左右。
這事吧……
蘇武一時也沒有說話,遠處有游騎在攏楊可世的潰兵,三五結隊,四面八方慢慢而回,一會兒回來十幾個,一會兒回來幾十個……
蘇武不言,眾人自都不言,皆是皺眉看著楊可世,心中大概也多是復雜。
時間就這么過了好一會兒,還是楊可世來說:“蘇帥容稟,此戰,非是末將不勇,實在是突遭敵襲,一時不備……”
蘇武便才說話:“自打大軍到得雄州,你便頻頻請戰,全軍上下,便也就屬你最是毛躁,倒也想過,你若遇敵,興許要敗,便也是兵法有云,驕兵必敗,但沒想過你會敗得如此快,敗得如此不堪,如此一敗涂地。”
楊可世立馬回話:“蘇帥,也是此番敵人騎兵太多,末將所部,攏共不過五千來人,實在難勝……”
“所以你就敗得這么快?”蘇武目光微微俯下。
“換得哪一部來,便也都是如此!”楊可世又道。
“當真?”蘇武轉頭去看眾多軍將,眾人也多不說話。
蘇武自己來說:“若是你不輕敵冒進,只管步騎都在一處,即便遇敵,步陣在前,騎兵在后,敵人沖陣豈能無有忌憚?敵軍若沖步陣,你八百騎自可側翼去擊,敵軍若繞場來奔,你也可以依托步陣防守,豈會如此輕易被各個擊破?若是你再能有些許地形之利,使得敵軍難以繞場來奔,且不說如何勝,便是守到我來,許也不難……你麾下士卒,多有精銳,善戰堪戰者眾,不是不能敗,如此輕易而潰,不知多少精銳軍漢枉死可惜……”
蘇武慢慢來說,其實他知道楊可世十有八九會敗,但他與種師道談此事的時候,也說過,楊可世麾下并非庸碌之輩,是有一戰之力的,楊可世何以還會如此輕易大潰?
原因其實不難想,打懵了。
昔日他與黨項摩擦,勝敗也多,但那場面不比這般,即便是敗,也不是這般場景……
乃至在江南剿賊,更不用說……
換句話說,楊可世其實沒有打過真正的硬仗,真碰上一場硬仗,一下子折損太多,立馬失膽,懵了。
蘇武還有話語:“哪怕是你步騎脫節,一陣之下知曉了敵騎之強,你也不該飛快往步陣而回,而是該派人先去知會步陣選那地利之處,你再打馬引敵騎拖沓一二,如此才是從容,如此,步陣不至于如此暴露在曠野之下,任由敵騎沖殺!乃至,你也可直接換個路線,帶騎兵往良鄉這邊而來,便是萬萬不該在已然一敗的情況之下,還引敵騎往自己步陣而去……”
但凡步陣稍稍多點時間反應,有個地利,不說多大地利,尋個河灣河灘之處,或者尋個小小山崗土包,尋個小片林子,尋個滿地草窠或者荊棘之處,乃至尋個村落,哪怕就尋幾座屋舍之處,結局許也不同。
若是楊可世不把敵騎往自家步陣去引,那更是不知救得多少人命去。
但凡楊可世當時有一點冷靜,其中哪一條,他都想得到,但他當時,就是沒想到……
只待蘇武話語停住,楊可世喉嚨動了動,似也還想辯解,卻終究不知如何去說……
蘇武再看左右,又道:“你已然看到我大軍列陣,倉惶之下,卻還引著麾下余騎,往自家軍陣沖來,如此沖擊自己軍陣,又是不知沖撞幾番,死傷幾人,這且不說,你就沒想過,如此會把自家軍陣沖亂沖散?你怕去繞?你怕停馬?你怕死?你怕死,便讓同袍來死?”
蘇武說完,不再俯視,而是抬頭去看遠方,那遼人營寨,慢慢有了輪廓。
蘇武其實是在教,當然,也算不得教,在場眾多軍將,其實都懂,蘇武是在提醒,提醒諸將,來日再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冷靜,面對大股騎兵,只要應對從容,辦法很多很多。
來日還要面對女真騎,這般情況定然不會少,來日打仗的也是眼前這些軍將,當面楊可世,就是一個最壞的典型。
蘇武也不要求一定要如何步卒大破敵騎,但一定不可如此倉惶失措,但凡冷靜從容努力應對了,勝也好,敗也罷,都不是什么罪過。
蘇武心中要殺人,要殺雞儆猴,但道理一定要講清楚,蘇武不是殺敗軍之將,蘇武是殺倉皇失措之人,一個軍將,敗戰之罪,可大可小,但應對失措,就是罪無可恕。
只看滿場軍將,特別是西軍之將,便是嘆息無數,蘇帥所言之理,自是一句不差,特別是那句話“你怕死,便讓同袍來死”,最是讓人難受不已。
這般的同僚,如何去說?
蘇武還來開口:“你走之前,軍帳之中,諸多同僚當面,你親口而言,立過令狀……”
只待蘇武這一語說完,楊可世立馬磕頭就下:“蘇帥,饒命啊!末將來日,定然不會如此番這般驚慌失措,末將見識這一番之后,來日定不再犯!”
蘇武抬手往前方指了指:“你轉頭看看,先看看你麾下那些三五而回的垂頭喪氣之人,來日他們再上陣,可還有士氣可言?”
楊可世此時當真聽話,立馬轉頭去看,轉頭來說:“末將自百死,末將來日帶他們再上陣,自當身先士卒,百死在前,如此鼓舞軍心!”
蘇武再指:“你看那戰場之上,多少同袍尸骨,那馬蹄之下,血肉如泥,便且問問你,其中有幾人死于你手?二十個?五十個?一百個?”
“末將來日戴罪立功,殺敵贖罪,留得末將戴罪之身,自去殺敵撫慰同袍在天之靈!”楊可世話語激動,涕淚更下,更還轉頭去磕,對著那血肉戰場連連去磕。
左右軍將無數,竟是大多轉頭而去,許是不愿多看,許是不忍多看……
蘇武也不多言了,稍稍抬手:“來啊……”
自有甲士往前去架。
楊可世轉頭來,便是大喊:“老劉總管,小劉總管,辛將軍,姚將軍,你們說句話啊!”
眾人卻都不言,唯有那劉延慶上前兩步,好似真要開口,卻看蘇武微微抬手,他話在口邊,又是一時噎住。
那甲士已然去押,楊可世更是急呼:“老種相公,老種相公在何處啊?老種相公救我命啊!”
種師道自是不在,他七十歲的人了,跟不住這般急行軍,被蘇武留在了良鄉城下。
卻是蘇武一言來:“別喊了,敗戰之罪,許罪不至此,驚慌失措之罪,罪無可恕,再來多人,綁縛來斬!”
自就是當面兩個甲士,竟是一時押不住人,那楊可世掙扎之激烈,自不用說。
卻還有語:“快請老種相公來,放開我,放開我……”
只管是甲士又來數人,上前去押,才把楊可世押在地上動彈不得,繩綁就來,一時間,場面也著實難看……
那楊可世,是一點從容赴死之心都不曾有過,若楊可世心中真有那反思,真的對麾下士卒與同袍之命愧疚不已,當也不該是如此模樣……
蘇武轉了頭去,不去多看了,那楊可世被綁縛當場,連嘴巴都堵住了,卻是依舊嗚嗚而鳴,身形左右扭動……
只聽得甲士在喊:“押住,押住!”
抽刀之聲與劈砍之聲,銜接極快,便是那楊可世掙扎激烈,一時押得住便也怕一時又押不住了,唯有尋個暫時押住的時機,操刀就斬!
一顆人頭自也落了地去,雙眼還在圓瞪,死不瞑目自不用說。
蘇武嘆息一語:“好好收殮,只待此戰罷了,用石灰腌好,尋個上好的棺木,派人安安穩穩送到家鄉去葬。”
劉延慶來答話:“這事,我來辦吧……”
“也好!”蘇武點著頭。
劉延慶稍稍抬手去招,招來幾個麾下親兵,便去收殮尸首。
蘇武有話語來:“入了燕京城,嚴苛管束麾下軍漢,萬萬不可上街劫掠,便是連欺壓百姓之事也不可有,千里而來,雖然戰事許暫時罷了,但諸軍定不白來。”
至于弄錢的事,自有的是手段,那些達官顯貴,那些高門大戶,只看手段慢慢來弄,百姓之間,一定要做到秋毫無犯。
真要說與金人開戰,自也還要仰賴燕云之民同心同德,是修路也好,運糧也罷,乃至賦稅之事,甚至真也要燕云之民入伍為軍,駐防城池,或者為向導之類。
游騎又帶人回,這回不是楊可世潰兵,而是那怨軍郭藥師,他自也是兵敗在走,與游騎碰上了,自第一時間來拜見蘇帥請罪。
那郭藥師也打了馬,在百十步外便已然下馬,腳步飛奔往前,奔到蘇武面前,跪地就拜:“死罪死罪,末將死罪!”
許也是郭藥師看到一旁正在收斂那砍頭的尸首……
“起來吧……”蘇武大手一揮,郭藥師不算敗,他只是沒攻陷城池,談不上什么大罪。
郭藥師卻還不起,只管來說:“是末將一時貪心,是末將沒有第一時間派人回報,是末將沒有穩住陣腳,末將大罪!”
郭藥師這心態立馬就不同了,他此時也知道了蘇武騎兵大勝耶律大石,更把蕭干之兵圍困當場。
反復之人,自有他生存的手段與方式,如今更是剛剛歸附大宋,頭前夸下海口又做不到,且不論罪責大小,只管態度端正,連連請罪就是。
蘇武只管再抬手:“起來說話!”
那郭藥師還不起來,只管再磕頭:“末將罪該萬死,罪該萬死啊,貽誤戰機,罪不容恕!”
蘇武竟是當真上前幾步,把郭藥師扶了一扶:“奮戰而功不成,說不上多大罪責,貽誤戰機,那戰機也是你搏命而來,是你搏出來的意外所獲,本也不在計劃之中,至于你罪責大小,容后再議。”
蘇武還是要做個姿態,此時此刻,燕云東南北三面,還有州縣許多,這個姿態不是郭藥師多么堪用,而是那些州府還待歸降……
蘇武早已不是一個簡單軍將,而今政治手段也該是信手拈來了,禮賢下士,善待降將,都要做個姿態。
郭藥師被蘇武扶了扶,還要磕幾下,才來起身,這便是他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此再來說:“拜謝蘇帥大恩,我郭藥師從今往后,定為蘇帥牽馬墜蹬,百死無悔!”
蘇武點點頭:“你我皆是漢人,而今同屬大宋,定還要忠君愛民!”
郭藥師豈能不喊:“天子仁德,加之我身,無以為報,唯有一死!一死以報天子之恩!”
上道,極為上道!
蘇武點頭:“郭渠帥攏了人馬,速速扎營,且吃罷飯食,早早休息吧!”
“再拜蘇帥!”郭藥師這一套來,那是態度端正得無以復加。
“且去就是,不必再多禮了……”蘇武還有笑臉。
郭藥師又豈能不再拜?拜了幾番,再慢慢退去。
蘇武身后大軍,已然依次在扎營,有散的,有還在軍陣排列的……
吃飽了再排隊列的,又有散了再去吃飯的……
只管是輔兵忙碌不停……
蘇武在等……
燕京城內,耶律大石與奚王蕭干,已然見到了李處溫。
先說的戰事情況,李處溫聽得是眉頭緊蹙,頭前去雄州,耶律大石就說蘇武麾下好軍伍,而今真戰一場,著實就是明證,宋軍當真不可小覷。
這個事情,在李處溫心中,自也很重要,這對南附之事意義不小。
李處溫一時復雜得緊,既不知是該喜呢,也不知道是憂。
只待戰事情況說罷,耶律大石與蕭干便是對視一眼,稍稍有些猶豫。
但在李處溫聽來,這戰事還沒說完,這不正是蕭干步卒趕到,對峙而起嗎?便問來:“嗯?正是大戰呢,后面呢?”
耶律大石答一語來:“還沒打……”
“此言何意?”李處溫有些沒聽懂。
耶律大石不猶豫了,說道:“對峙之間,那宋人主帥蘇武,忽然請我一敘……”
李處溫心中更是復雜,戰事沒打,見了一面,然后兩個領兵之人出現在他面前了,他自也聰慧,無數猜測就起……
耶律大石又嘆息一番,再到:“許相公此時也猜到了許多……”
李處溫當真點頭,就問:“是個什么條件?”
耶律大石慢慢來說,時不時也看看李處溫的反應,也與蕭干對視一二。
說來說去,算是說完了,耶律大石來之前就想定了一個話術,便道:“我二人商議了一番,便是想著先來與李相公商議一二,若是此事可應,那我再去回復,若是此事不可應,我二人便回軍中,此時軍中已然扎了營寨,雖然深陷重圍之中,脫困已然不可,但我等只管死戰不退守住營寨,為城防之事多爭取一些時間,也好讓李相公在城內從容應對!且看李相公之意……”
蕭干便也點頭:“相公,我二人正是此意。”
李處溫眉頭深深皺去,一時無語,他想許多事……
便是李處溫此時心思已定了,也知道兩人既然如此而回,那這兩人定然已經就有了一個主意,這主意自不難猜。
那么,接下來要想的就是……身前事,身后名。
也想那史書來載,南附之事,若是大筆一揮,李處溫不免就是那史書里的叛賊之輩。
若是想要一個公正之名,讓人能共情的定論,那就還得有一番操作。
李處溫慢慢來說:“二位既如此來,便也心中有了一些念想,不外乎也是為了大遼國祚,為了燕云百姓,我知此事難定,那蘇武之言,自也有其道理,死戰,是千古流芳,不戰,是家國無奈……我心中一時也難……這般吧,便把京中各衙署里的主官次官都尋來……”
耶律大石一時心中又憂:“也怕來人太多,人多口雜,難以商定……”
李處溫擺擺手:“非也,其實許也不那么難,若是真論定要帶軍民西去,不免也是當場問得留去之事,如今還能留在京中的,多是忠義之輩,愿走愿留,只管當面論定,皆為家國,你二人與我,都也不曾做錯什么,想來眾人都是知曉其中道理的……”
只管這一語說來,耶律大石與蕭干二人也是何等聰明之輩?豈能不知李處溫意思如何?
李處溫的話術,又豈能不高明?已然說出了心中的意思,卻又是滴水不漏。
也無妨,耶律大石與蕭干二人,自是心中大定,既然李處溫的意思已然明顯了,耶律大石便道:“那就請相公派人速速去知會諸位相公,速來商議。”
李處溫自也起身,出門去派人。
一來一去,飛奔打馬,也是許久。
眾多官員才快速聚來,自也是知道有大事商議,而今之局,什么大事,那都是生死存亡,無有一人會去拖沓。
只待眾人到得差不多了,耶律大石又是一番言說。
只待耶律大石說完,場中早已是嗡嗡一片,交頭接耳。
自也有人來問:“相公何意?”
問的是李處溫,而今,李處溫當真是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天子遠遁,他不走,岌岌可危,他一心力挽狂瀾,重新理順朝廷各部,立新軍,穩民心,兢兢業業,鞠躬盡瘁。
眾人心中,此時李處溫,豈能不是那國之棟梁?
李處溫自要來說:“不論最后定論如何,這燕京城吶……”
說到這里,李處溫當真有幾滴熱淚在臉,便是搖頭擺手來:“這燕京城吶,我是不走了,我生死都在此處了……新君是我帶著大家立的,短短時日,要有背棄而去,我不去也,我就隨著天子了……只管你們尋到西京去,若是有罪責啊,只管都往我身上推來,便是我裹挾你們,非要立這新天子就是,你們是不得不從啊……”
李處溫這熱淚,說他有假,許也有假,說他真心,更也真心,復雜之中,熱淚盈眶,話語之中,自還有幾分話術其中。
便是連耶律大石,一時也有動容,他若去西京,許也有罪,畢竟立新君,也有他一份,他也算領頭人之一,便是李處溫這一語說來,好似也給他留了一條退路去。
不免有人來說:“那就不走,死戰就死,城中上下,軍民一心,出戰雖然不成,守城,卻也還有一戰之力!那反復之賊郭藥師便是偷入城來又如何,不是也被打退了去?”
蕭干來言:“此言不假,此言不假啊,只管是都戰死了去,只要上下一心,軍民勠力,那宋軍想要破城,也不是一時半刻之事,只是……這么守下去,守的是個什么呢?是守個援軍來救?還是守個幽而復明?是守我等還能擊退宋軍?還是守得哪日城內易子而食,一個不剩?”
此言一出,眾人自是垂頭而去。
蕭干再說:“亦或者,是軍民同心一處,往西京去,外有草原諸部還可倚仗一二,內有西京大城,軍民奮戰,許還有……一線生機,若是金人與宋再打起來,那許還真有喘息,來日還無定論……”
耶律大石此時才來說:“宋人想讓咱們與金人一直打下去,便會真與我等兵刃甲胄糧草,咱們若真喘息過來,讓那宋人與金人也打……許多事,還真有變數,這燕京之地,毫無轉圜之處,那西邊,至少還有轉圜的余地……”
眾人面色當真也就復雜起來。
李處溫不免也來言:“故土難離,我自不去,但家國之事,二位所想,自也有道理。諸位來說吧,諸位自言……無論如何,此般之事,是我眾人決斷……”
李處溫要的東西,就在這里了,身前事,身后名,此時此刻,就都保住了,豈能不高明?
說著,李處溫還起了身:“愿我大遼,國祚還有,國祚不亡啊……”
這話說出,是那唏噓不已……
這話說出,是在給耶律大石遞送一個話頭去。
耶律大石便也該當機立斷了,起身一語:“諸位,若我這就去回那蘇武,諸位可愿同去西京?”
唉……滿場一片,都是嘆息,不知多少人,淚水縱橫在臉……
卻就是沒人答話……
耶律大石便是再說:“那若是要走,城內之軍民,諸位之眷屬,多去一個,便是多一份力,便是來日多一分復國之望,諸位……諸位啊,決斷之時到了,若是決斷下來了,諸位就該速速去各處組織人手,攏那糧草……”
眾人慢慢抬頭……
耶律大石滿目掃去,最后決斷了:“那就如此了,我二人再出城去,諸位速速忙碌起來,時不我待,軍民之言,糧草之物,拜托諸位了!”
只是有人來問一語:“天子如何?”
耶律大石無奈一語:“天子先不知會!派人守住各皇城之門,只說城內還留有零星入城敵軍在竄,所以加強皇城守衛,皇城之內,只準出不準進!”
擔憂什么?擔憂剛剛登基的天子若是提前知曉,一道圣諭出來,不免計劃大亂。畢竟這天子,也是正兒八經登基天子。
“唉……”這是李處溫的嘆息,他便來說:“我去尋天子,我去陪著天子……最后之語,也由我來言,天子若怒,是自當死!我死在大殿之中就是……”
眾人又豈能不動容?
動容之景,一時無以復加,竟真有人慟哭而起,連連出聲……
一時間,便是一個人哭來,連鎖連哭……
李處溫在嘆,耶律大石在嘆……
便是耶律大石一語來:“休要如此,大遼還在,大遼還在!”
說著,耶律大石心煩意亂之間,出門就走,蕭干自也隨去 李處溫左右看看,抹了抹淚水,慢慢起身也出,他自去皇城之內,陪著新天子耶律淳去。
那耶律淳,豈不也是可悲可嘆?
皇城之中,耶律淳正在夸蕭普賢女,夸得是激動不已:“愛妃當真巾幗不讓須眉,遠勝無數須眉之輩,竟是如此悍勇無當!”
蕭普賢女子也來答:“臣妾只念,無愧陛下,無愧父兄,無愧祖宗!”
耶律淳激動之下,拉著愛妃之手,更是來說:“好好好,如此危急之時,我大遼如此上下一心,豈能亡國?大遼國祚,定然永續!亦如西漢之亡,光武再起!定是如此!”
蕭普賢女只看得左右還有跟著她一起浴血而回的軍漢,便是來說:“陛下有知,真說浴血奮戰,臣妾自不算什么,還是諸位之功,他們悍勇無當,奮勇敢死!”
“賞,定當重賞,只待記了軍功,定有重賞!”耶律淳激動著,便真是一時雄心萬丈而起。
“臣妾此番,也攏了不少敢死之人,只待記了名冊,報到樞密院去,自成一軍,還望陛下應允!”
蕭普賢女,真也是打起了信心來。
“豈能不允,好得緊,到時候,朕親自賜名,不知人數有多少?”天子來問。
“兩千四五百人之多,往后還可再招。”蕭普賢女自也是英姿颯爽模樣。
卻見外間,李處溫走了進來,天子也激動:“李相來得正好,快請快請,正有一事要勞煩李相!”
李處溫自也加快腳步進殿,問得一問,前后一說,是要為貴妃成一軍。
李處溫心中不知多少復雜,卻也來點頭:“此事好說,只管讓他們都往樞密院去,登記造冊,選一處營寨,只等樞密院之軍令就是。”
蕭普賢女高興不已,只管回頭與剛才隨著來的一些浴血軍漢說去:“甚好甚好,你們聽令就是,快去樞密院……”
眾人剛剛得勝,又隨著貴妃來見天子,豈能不是個激動歡喜?只管大禮之后,都退去。
大殿之中,除了十幾個親隨之人,便只剩下天子與貴妃,還有李處溫了。
天子就問:“李相何事?”
李處溫答:“便是來看看貴妃的,著實沒有想到,貴妃竟是這般女中豪杰,豈能不來嘉獎慶賀一二?”
天子滿臉寵溺看向貴妃,與有榮焉。
貴妃自來謝:“多謝相公,雖是一介女流,卻也有報國之心,相公莫要見笑才是!”
“哪里哪里,正是激勵軍心,軍中也在多說此事,一說貴妃,無人不是敬佩有加。”李處溫再道。
“是嗎?當真如此?好得緊!哈哈……”耶律淳連連大笑,更是寵溺去看愛妃。
那愛妃自也還有幾分羞怯,畢竟旁人許多……
李處溫點著頭,左右看了看,問去:“陛下,老臣有些疲累,不知可否在此歇息一二,討杯茶水,吃頓飯食?”
“這有何不可?李相如此鞠躬盡瘁,想來真是操勞過度,快快,請座來,上茶水飯食,快些!”
天子其實真是個好天子,貴妃也是個好貴妃,奈何也是生不逢時!便是歷史上,他也不過登基三個月就病亡了。
李處溫安坐,吃茶,茶飯,與天子貴妃,閑談來去。
那城內城外,自也都在忙碌。
城外,耶律大石與蕭干打馬飛奔回去,就見了蘇武。
事成,只管議定細節,自也還是信任問題,所以細節很重要。
比如,城內之軍民在出之時,蘇武的騎兵,就要入城去,不可留在此處。
又比如,城內軍民出了多少,此處宋軍,就當入城多少。
還比如,到了什么時候,此處的遼軍就可有多少先行往西……
諸如此類,說來說去,就是耶律大石在防備蘇武,不免是蘇武強,耶律大石弱,若是蘇武陡然反悔了,騎兵也追,步卒也掩殺,著實應對不得……
如此,不免也是先后拉開距離,慢慢減少對峙之兵馬……
耶律大石也知道,蘇武應當不會這么做,因為這么做,對蘇武沒有一點好處,這么將遼人來殺,一來是讓女真得利,二來,出爾反爾,殺孽無數,燕云人心,蘇武也就再難收攏,還何以取信于人?
但耶律大石還是要防備,蘇武自也配合,只要讓蘇武第一部騎兵當真入了城去,一切也就無妨了……
細節談罷,自也各處說動就動。
城內在動,不知多少痛哭流涕……愿走的不愿走的……
城外在動,游騎在等,只看那城門打開,真有絡繹不絕之人在出城來。
這邊對峙之處,蘇武步卒先圍,騎兵再走。
耶律大石親自在城門之處,蕭干留在對峙之處。
似也有一種詭異在其中,剛才還尸山血海在搏殺,此時,竟真是互相秋毫無犯在等……
蘇武第一個先入城,打馬入城池,兩側是那遼人軍民在出,蘇武左右去看,那些遼人腳步在走,也來看他……
有那遼人官員軍將,左右呼喊不停,那耶律大石,就站在城門之處,他麾下之兵,也在此處維持秩序,他看到蘇武,因為無話語,只是稍稍點了點頭……
也有人還聚在一處等著樞密院的軍令,等著成軍之事。
也還有人在皇城之內,與天子慢慢閑談。
蘇武第一時間要去哪里?
自就去那皇城之處,去見那大遼天子。
鐵蹄踩在大街青石板上,噠噠而鳴,清脆非常,快馬入城,直去皇宮,一路上秋毫無犯,連話語都無。
很多燕京百姓,消息不靈通的,都不知道發生什么了,甚至還以為入城之騎,是遼國人馬……
蘇武一路而去,大遼燕京之皇城也就出現在了眼前……
(兄弟們,八千五,晚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