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拿獎,戚昊還拒絕了金馬獎評委的邀請。
沒辦法,當評委就拿不到獎。
戚昊并不避諱表現的對獎項有企圖心。
他參加頒獎禮就是為了拿獎。
因為如果不表現出來,別人真有可能不給他獎項。
在很多人看來,戚昊根本沒有拿獎的必要。
到了他今時今日的地位,獎項對他來說就跟小孩子過家家似的。
但是戚昊要做任務。
現在要做,以后也有可能要做。
任務獎勵的東西非常珍貴,動輒都是好幾個億的體量。
比拍三五部電影賺的都多。
五億票房的電影,去掉院線分成和交稅,落到手里連兩億都分不到。
出品方如果不止一家的話,還要大家一起分贓。
哪有任務給的東西爽。
戚昊提前一天到灣灣這邊,參加了兩場電影活動。
一場是行業內部的電影座談會,不少華語電影人參加。
戚昊年紀雖輕,但是成就斐然。
他的電影《初戀這件小事》《那些年》《大叔》被當成一個系列,用來分析商業電影的創作手法。
灣灣這邊本土電影早前被香江的電影吊打,成了香江電影的后花園,后來好萊塢電影取而代之。
都沒有本土電影什么事。
電影不賺錢,根本沒有多少新人進來。
所以,分析電影怎么賺錢就很有必要,戚昊就成了他們的分析對象。
還有一場安排到了灣灣大學。
相當于一次關于電影人生的演講。
戚昊作為《hello!樹先生》的主演和監制,聊了一些電影的創作理念,還有樹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問題。
最后和大學生們互動一番就算完成。
只是上來就被刁難,就讓人實在沒辦法淡定。
“戚昊,這部電影是現實題材的吧,目前內地的農村,是不是到處都是樹先生這樣的人。”
這個學生提的問題非常尖銳,處理不好就要上新聞。
戚昊沒有太多顧慮,他選擇直接硬懟:
“這位同學問的問題很不禮貌,出發點本身藏了不少低劣的心思,我不知道灣灣這邊的教育能不能改變你狹隘的思想,但是我想跟你說的是,電影如果你看了,就應該知道,電影里反映是農村在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就是發展問題,先 有發展才有問題,電影的目的是讓人們去關注這部分人群,從而正視和重視這些問題”
樹先生的人生悲劇,可以認為是時代洪流中一代人的縮影,是一場荒誕的社會寓言,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和樹先生有著驚人的相似,總是在不經意之中,被一點一點的摧垮。
這個學生問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多。
那確實很多。
誰的人生不迷茫。
樹不僅僅是代表著某個人,它代表的是一類人,那些處在集體無意識狀態的農村底層的人,那些在時代的更迭中被遺忘的人。
時代的洪流之下,太多的人在其中沉浮。
放大到每一次大大小小的生產力革命,也是一樣的問題。
這是時代的傷痛,而不是一種攻擊的借口。
那學生也沒想到戚昊這么剛。
不都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嗎?
他也不想想,戚昊成就擺在那里,是被灣灣大學邀請來的。
而且他連續三部電影都能在灣灣上映。
本地肯定有一堆支持他的勢力。
只要他能帶人賺錢,就不缺少維護他的人。
“至于內地的發展怎么樣,眼見為實,只要你想,你就能夠找到很多了解的渠道,而不是道聽途說和憑空臆想。
我剛到的時候,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什么成功的經驗,我現在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就是有腦子,然后學會去使用它。”
戚昊來大學參加活動。
這些學生專門跑來參加座談會。
一部分是來追星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希望能夠從戚昊身上學到成功經驗。
戚昊身家十多億美元,妥妥的是一個成功人士。
今年的灣灣福布斯排行榜,第二十名的許文龍差不多也就十一億美元身家,戚昊妥妥的超過他。
最關鍵的是,前二十名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三十歲以下的。
對于學生們來說,戚昊這樣的年紀有這么多錢,妥妥的就是他們的偶像,屬于他們覺得自己上自己也行的典范。
剛才那人陰陽怪氣,遭到了不少人的白眼。
慕強的心態哪兒都有,灣灣這邊尤其嚴重,有骨氣的早就在抵抗日寇的時候犧牲完了。
戚昊說,成功的經驗就是有腦子,并且學會用它,就讓人感覺他在嘲笑剛才提問的人實在是沒有腦子。
“這次來貴校交流,我幫大家拉到了一次活動贊助,如果有同學想去內地看看,來一個眼見為實,可以找我的助理要聯系方式,全程免費贊助,指哪去哪……機會難得,感興趣的不要錯過。”
戚昊呵呵一笑,示意工作人員挑選下一個幸運同學。
贊助灣灣學生去內地考察,并不涉及什么敏感問題。
畢竟戚昊這邊打的旗號是電影文化交流。
這種事情民間組織的特別多,并不缺少這方面的交流。
“戚昊老師,我今年十九歲,我總覺得自己特別平庸;就算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因此經常想要放棄自己,您對我有什么建議呢?”
站起來一個眼鏡仔。
這種問題沒什么意義,提問的人所求不過是鼓勵而已。
“我覺得你不妨再努力一些,就算失敗了,也不妨礙你繼續平庸,但是萬一成功了呢,你就可以換一種活法。”
和年輕人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個性。
戚昊才三十歲,和這些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并不存在代溝。
如果他拿出自己的網名“滿山猴腱我最紅”,說不定還能在現場找到知己呢。
戚昊的回答贏得了現場一陣掌聲。
“戚昊,你作為大陸能夠排名前一百的億萬富豪,為什么選擇一位明星結婚呢?”
這問題也不算離譜,《初戀》《那些年》都在灣灣熱映過。
戚昊和安風的愛情故事風靡整個亞洲。
但是傳的越遠,越是離譜,各個版本都有,和實際相符的幾乎為零。
有人說安風拿捏了戚昊的把柄。
有人說戚昊其實喜歡男的,安風只是他的擋箭牌。
“我選擇的不是明星,也不是其他任何職業,我選擇的是安風,不管她是什么職業。”
戚昊回答了一下這個問題。
挺無聊的問題,問他為什么娶個明星,他很想反問一句,那你覺得誰更合適。
你該不會要毛遂自薦吧。
“戚昊老師,作為一位億萬富豪,你為什么會對電影這么執著呢?”
這是很多人想不明白的問題。
“在我看來,電影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生意。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都有過理想,有的想當科學家,有的想當解放軍……在座的還有多少人記得自己小時候的理想嗎?
然而,真正能夠把興趣愛好發展成一門職業的卻少之又少。
我從小的愛好就是電影,我把它當成一門職業,這就是我為什么選擇做電影。”
戚昊這個算是實話實說。
在沒有系統降臨之前,他也特別喜歡看電影。
小時候家里條件還可以,他和爸媽的斗智斗勇就是偷偷地看碟片。
為了不被發現,他甚至還研究出來很多辦法給電視機降溫。
“可是……你不是應該把事業做大做強嗎?”
年輕人沒辦法理解。
他們覺得戚昊在浪費時間,當你財富到了十億美金,就應該奔著百億美金去賺,而不是在電影行業小打小鬧。
“有人算過我今年的電影總票房是多少嗎,大概相當于多大規模的企業營收,回頭算好了告訴我一聲。”
戚昊真不是非得裝這個逼。
主要是他也沒辦法解釋他的投資理念,投資的事情就沒必要拿出來說了。
只能把電影包裝的更高大上一些。
總體來說,作為十億美元身家的戚昊,在灣灣大學并沒有受到多少刁難。
不管是明星的偶像,還是財富的偶像,大部分人都將他視為偶像。
第二天的金馬獎,戚昊如愿拿到了影帝獎杯。
這一趟終于沒有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