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279章 五百年來首次實封土地,華夏沸騰

  與此同時,趙朔還下達了一道旨意,封趙必恊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浡泥縣子。

  換言之,就是封趙必恊為趙朔汗國的子爵。

  趙必恊不僅說降了琉球國,而且說降了南洋諸多小國,渤泥國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開疆拓土之功,理應封爵。

  “開國推誠”,是承認趙必恊為開國功臣之一,所獲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

  “守正文臣”,是說趙必恊立的功勞,是文臣之功。

  “浡泥縣子”,就是具體封地和待遇了。

  浡泥國,就是古代的文萊,如今歸降的南洋諸國之一。

  趙朔在原來的浡泥國,劃出了周長百里的土地,為趙必恊的封地。在這封地里面,允許趙必恊建兩座周長不超過二里的城堡。并且允許有甲士三十,執戟(不配備甲胄的士兵)五十,共八十人的武裝力量。

  到了現在,趙朔對以后帝國的統治,已經有了初步的打算。

  類似南洋地區這些偏遠之地,帝國直接統治的成本太高了,還不如進行分封。

  以后,什么非洲的內陸地區,南北美洲的內陸地區,以及大海中那些不重要的島嶼,中南半島的內陸,都可以如此。

  既可以穩定統治,又可以對功臣們以酬功。

  的確,這些地方非常窮,但是土地有的是啊!像后世西方的殖民者那樣,開辟大種植園,種植各種經濟作物,還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沒有足夠的人手?

  這不是允許私掠了嗎?購買足夠的奴隸,不就有足夠的人手了?

  一方面,大陸移民為自由人。一方面,購買土人為奴隸,仔細經營,不愁獲得潑天的財富。

  而且,能夠獲得封爵的,都是有錢有力的人物,他們是有能力做到這一切的。

  華夏是最重視土地,最為重視開枝散葉的民族,擁有一塊海外世襲罔替的土地,也不愁他們不用心經營。

  當地的土人并不可靠,他們還不得用優厚的條件,招攬移民?

  要知道,所謂的“甲士”“執戟”只是朝廷允許的額度,而不是朝廷發俸祿養活的,他們得自己招攬,并且花錢養著。

  他們領地內要想發展起來,醫生、匠人大部分也得來自華夏。不開出優厚的條件,誰肯來啊?

  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華夏不就能穩穩占住那些地區?一兩百年后,將徹底變成華夏熟土。

  至于那時候,會不會再起內戰,趙朔就管不了了,反正肉爛在鍋里。

  另外,趙朔覺得,內戰的威脅并不大。

  這種分封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當地土人鎮壓的實力極強,對外防御的效果也非常不錯。很簡單的道理,保護領地,就是保護自己的財產,保護自己子孫的榮華富貴。能不好好修建城堡?能不好好訓練士卒?敵人來了,能不拼命?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對外統一之戰,就會面對無數的烏龜殼,分外難以啃動。所以,天高皇帝遠,以后各個封爵之間進行戰爭是可能的。挑戰朝廷的權威,卻是千難萬難的。

  不管怎么說吧,就在趙朔封趙必恊為子爵的三天后,正式下達了《天下封爵詔》。

  在這份詔書里面,正式規定了帝國的各種爵位,以及該爵位的各種待遇。

  首先,是主動投誠的各國君主,封“開國輔運順天歸誠功臣”,保證他們生命財產的安全。

  以周長百里之國來投者,封趙朔汗國男爵,必須來中都居住,沒有封地。但是,每年俸祿白銀三百兩,世襲罔替,與國同休。在各種場合,與帝國其他男爵待遇等同。

  以周長百里以上,千里之下之國來投者,封趙朔汗國子爵,年俸為八百兩。

  以周長千里以上,五千里以下之國來投者,封伯爵,年俸兩千兩。

  以周長五千里以上,萬里以下之國來投者,封侯爵,年俸三千兩。

  以周長萬里以上之國來投者,封公爵,年俸八千兩。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是沒有和趙朔汗國正式進行戰爭。如果大戰已經開始之后再投降,那就得看情況進行降等,甚至直接身死族滅了。

  然后,就是對帝國文臣武將的封賞。

  同趙必恊一樣,受爵文臣的統一封號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

  武將的統一封號,則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

  文臣武臣的爵位待遇是一樣的。

  公爵,授予周長八百里之地。如果換成內地面積,大概就是三到四府之地,著實不小了。

  侯爵,周長四百里土地,大概相當于內地一個小些的府。

  伯爵,周長二百里土地,大概相當于內地一個縣的土地。

  子爵,周長百里土地,大概相當于內地三到四個鄉鎮的土地。

  男爵,周長五十里土地,大概相當于內地一個鄉鎮的土地。

  在他們的領地內,華夏人受趙朔汗國法律的保護。但是,對于當地的土人,各位爵爺可以制定自己的律法。

  朝廷在每個爵爺的土地上,都會派出監察官員,核定各位爵爺應該向朝廷繳納的稅收,監督各位爵爺對華夏百姓的待遇。

  當然了,土地不僅有面積的區別,還有貧瘠之分,地下各種礦藏也是不同的。

  這就根據實際的功勞,在封爵時進行考慮,到底把每個爵爺封在哪里了。

  各個封地允許建的堡壘數量,乃至于允許的武裝力量,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

  另外,這份詔書特別說明,發現海外新土的功臣,視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一應待遇與文臣等同。

  詔書下達之后,天下震動!

  東北地區,會寧城,王宮內。

  “自從大汗御駕親征以來,趙朔汗的各種大動作層出不窮。又是天下求賢,又是從江南向西方移民,還下了什么《海外封爵詔》。如今,更是不得了,又有了《南洋私掠詔》以及《天下封爵詔》。姚先生,你說,趙朔究竟想干什么呢?”

  拖雷遺孀唆魯禾帖尼,向拖雷一系第一謀士姚樞開口問道。

  蒙哥、忽必烈、撥綽、末哥也齊齊向姚樞看來。

  旭烈兀、阿里不哥則遠奔赴伊拉克,經營封地去了,卻沒有在會寧城。

  “趙朔所圖者甚大!”

  姚樞道:“華夏的始祖,公認是軒轅皇帝。其后,又有堯舜禪讓,大禹治水,夏啟家天下,湯武革命。但是,奠定華夏版圖的,其實是周朝。”

  “周朝建立之時,其實真正能控制的,不過是中原之地。正所謂北胡南蠻,西戎東夷,堪稱四面皆敵。是周朝分封諸侯,將大量貴人分到了四周的蠻夷之地。歷經春秋戰國,雖然天下不斷大戰,重歸于秦朝。但是,華夏的版圖,已經大致抵定了。諸侯分封之土,變為了華夏熟土。”

  “現在趙朔的情況也是類似。天下太大了,有數不盡的蠻荒之地。想要將這些地方變為華夏熟土,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分封給諸侯。”

  “如果真讓他辦成了,趙朔就是另外一個華夏始祖!什么秦皇漢武,在他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說實話,姚樞現在真有些后悔。

  當初,他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拖雷的手下了呢?如果加入趙朔的麾下多好。

  從小的方面來說,也有可能封爵,傳給后世子孫安身立命的爵位和土地。從大的方面來說,參與華夏崛起的如此盛事,才算不負此生。

  當然了,現在再后悔也沒用了,他還是得殫精竭慮的為拖雷家族出謀劃策。

  忽必烈微微點頭,道:“我讀了漢人不少書,也認為是如此。但是,事到如今,我們該怎么辦呢?趙朔的種種措施,姚先生認為,我們可有什么借鑒之處?”

  姚樞搖頭道:“恐怕借鑒不了。雖然陸子布在草原推行教育,但是辛苦讀書哪里有沙場廝殺來得痛快?蒙古貴人到了封地,還不是要色目人來治理?他們到了封地之后,恐怕不是把當地變為蒙古熟土,反而會被當地人所同化。”

  “還有更關鍵的,草原人實在是太少了。大規模封爵之后,別說為我們開疆拓土了,恐怕連足夠的保衛草原的勇士都不夠了。”

  蒙哥不甘心地道:“那我們怎么辦?難道眼睜睜的看著,趙朔的根基越來越穩固,我們和趙朔的差距越來越大?”

  姚樞苦笑道:“恐怕也只能如此。不過,蒙哥汗也不需太過擔心。觀趙朔汗所為,是頗念成吉思汗舊情之人。只要蒙古人不主動挑釁,他也會盡力克制,維持大蒙古國的存在。”

  忽必烈搖頭道:“但這并不可靠。就算趙朔姑父以及他的兒子趙赫,都是念舊情的人。以后的繼承人呢?又能對蒙古有多少香火情?這天下,恐怕還是要落在他趙家的手中。”

  “但是趙赫的兒子,就未必有那么英明睿智了。”

  姚樞站起來,正色道:“事到如今,我們千萬不能著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想辦法,成為蒙古大汗。然后,謹慎地對待趙朔父子,不給他們翻臉的借口,緩慢恢復蒙古汗庭對其他三系的權威。至于以后能不能自保,只能看長生天的意思了。”

  與此同時,中都城,楊安兒的府邸。

  “恭喜楊大哥!賀喜楊大哥!您得封狼牙修公爵,實在是可喜可賀!來,我敬您一杯!”

  劉二祖手持一盞酒,向楊安兒說道。

  楊安兒年紀大了,又因為早年的義軍生涯積攢了太多傷病,剛剛退役。

  就在他退役的當日,趙朔封其為“狼牙修公爵”,將南洋的狼牙修國封給他做封地。

  楊安兒對現在的狀況,當然非常滿意。

  他的妹妹楊妙真,為趙朔生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女兒暫且不論,兒子肯定要封王的!

  外甥封王,自己又得封公爵。

  別說是在山東做小販的時候了,楊安兒就是當初為義軍的時候都朝不保夕,哪能想到如今的風光?

  “來,干!”

  楊安兒將杯中之酒一飲而盡,道:“咱們之前都是萬戶,現在我封了公爵,你卻只是侯爵。劉兄弟,跟我說句實在話,不會有什么不甘心吧?”

  “那怎么可能?”

  劉二祖連連搖頭,道:“我這萬戶到底怎么來的,別人不知道,自己還不清楚嗎?當初,是我先向王上請求退役,王上可憐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才讓我做了兩年萬戶的。如今,別說是侯爵了,就是什么爵位都不給,我都心滿意足之極!”

  這是他的心里話。

  要不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誰會造反啊?雖然當初劉二祖也為義軍首領,但是腦袋隨時可能搬家。

  本來,他以萬戶的身份退役之后,能享受退役前七成的待遇,已經心滿意足了。

  沒想到,退役之后沒幾年,還有爵位賜下!

另外,劉二祖是歸順趙朔后,才娶妻生子的,現在孩子們還沒有成年。原本還有些遺憾,沒機會給孩子在軍中鋪路。除了錢財之外,沒什么能留給后世子孫的  做夢都沒想到,王上封他為侯爵!

  想到侯爵擁有的一府之地,能留給自己的后世子孫,他簡直做夢都能笑醒。

  頓了頓,劉二祖又補充道:“還有,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當初,宋國是怎么待那些武將的?杯酒釋兵權!給些錢財,就打發了!而王上,卻是確確實實給土地啊!”

  “我聽人說,咱們華夏,自從漢晉以來,就沒有實封了,王上這是開了天恩啊!我要是還不知足,那還是個人嗎?”

  楊安兒點頭道:“王上對我們這些老兄弟的安排,確實沒得說!以后啊,我們這些老兄弟逐漸退下去,新的年輕的大將成長起來。帝國肯定會更加強大,更加興旺發達!”

  “來,咱們再干一杯!愿王上萬歲,愿帝國長治久安,更加強大!”

  “干!”

  二人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湖北行省,隨州城外。

  “兒啊!你此去中都武學,可得好好學習,勤練武藝,上報答王上的恩德,下取得功勞,光宗耀祖啊!”

  李原向他的兒子李庭芝仔細叮囑著。

  李庭芝在歷史上相當不簡單。他初投效于孟珙,被授知建始縣,后積官至兩淮制置使。宋軍被元軍大潰于蕪湖,沿江諸城不戰而降,李庭芝獨守揚州,屢殺招降者,加參知政事。

  后來,謝太后降元后兩次勒令李庭芝降元,李庭芝均予以嚴辭拒絕。后揚州食盡,李庭芝突圍。轉戰至泰州后,李庭芝被元軍所俘,被殺于揚州。

  此人足以稱得上是宋朝末期,數得著的名將了。

  當然了,現在李庭芝年僅十八歲,還是一個剛剛長成的年輕人。他自幼聰穎,又天生體格魁偉強健,膂力過人,如今已經通過考試,為中都武學錄取。

  只要從中都武學畢業,就可以加入八旗軍了。

  “父親,您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征戰沙場,我咱們李家掙一個爵位來!”

  現在的李庭芝,真是心中豪情萬丈。

  大理、緬甸、扶桑、天竺,甚至南宋小朝廷久攻不下的安南,以及非洲和西方的無數土地。

  這仗以后還有的打呢!

  漢家好男兒,何愁不能建功立業,獲得屬于自己的封地?

  光宗耀祖,封妻蔭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