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七年,五月初八,泉州,刺桐港。
如今距離趙朔滅南宋,已經近四年了。三個月前,福建、廣西、廣東,已經正式被趙昀移交給了趙朔。
其實,趙昀現在的情況不怎么好。
南宋要想進攻安南,無非是兩條路。第一條路,利用水軍的優勢,集結重兵,從廣州出發,經瓊州(海南島)進行周轉和補給,從白藤江口入進入紅河三角洲的平原地帶,直插升龍府。
第二條路,采用北宋名將郭逵的進攻路線。
郭逵是北宋時期,與狄青齊名的大將,曾率軍三十萬征交阯。
他以邕州(今廣西南寧)為前沿基地和物資囤積點,向西南方向經思明州(今廣西寧明),過祿州(今廣西憑祥一帶)等邊境州峒,進入安南境的丘溫縣(今越南諒山省同登)等地,再向東南進攻其首都升龍。
最終,郭逵于富良江(紅河)之戰大破其軍,安南的李仁宗李乾德奉表請降。但因宋軍此時病亡逾半,軍糧耗盡,只得班師回朝。
這兩條路線各有利弊。
第一條路線,先攻破升龍府,癱瘓安南的指揮中樞,如果成功了當然獲利最大。
但是,平原地區,無險可守。一旦失敗,恐怕全軍盡沒于此 第二條路線,步步為營,非常穩妥。但是,安南節節抵抗,宋軍到了升龍府之時,很可能已經是強弩之末,像郭逵一樣無力繼續向前進軍了。
趙昀和南宋小朝廷的宰執們雖然心中豪情萬丈,力求振作。但是,真的要進行戰略規劃,還是回到了保守的老路上,選擇了第二條進攻路線。
三年前,趙昀御駕親征,二十萬宋軍攻入了安南。
雖然宋軍改變了重文輕武的作風,但是,安南真不是那么好打的。濕熱的氣候,恐怖的瘴疫,密布的叢林,都是安南最好的幫手。
在歷史記載中,忽必烈調兵遣將,三征安南,也沒有成功。趙昀從臨安帶來的精銳兵力太少,廣西、廣東和福建的兵馬又是宋朝出了名的弱兵,還不如歷史上忽必烈派出的大軍呢!
再說了,南宋小朝廷的前途,一看就不怎么樣。
就算一定要對外征戰為華夏開疆拓土,為什么要現在幫趙昀開疆拓土,而不是等趙朔收了三省之地后再參軍報國?
所以,趙昀在這三省也動員不了多少華夏英杰參戰、
多重因素之下,趙昀第一年的進展還好,直接率軍攻到了富良江(紅河)之畔。
但是,其后兩年,就一直在富良江和安南的大軍對峙了,難以渡過富良江,進攻升龍府。
好在每年的兩萬奴隸,趙昀都按數量交給趙朔了。經過長期的征戰,宋軍也漸漸適應了安南的氣候。
趙朔也懶得管趙昀,他能拿下安南來最好。拿不下來,長期征戰,也能消耗安南的實力。哪天趙朔騰出手來,派一支大軍直接攻入安南,給安南致命一擊即可。
不管怎么說吧,現在的刺桐港,已經歸趙朔所有。
此時這個南方第一大港上,帆檣林立,舳艫相接,千帆競發,大小船只過萬,比宋時還要興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軍艦,船首尖銳,長十二丈,寬五丈,擁有四條桅帆。雖然不是刺桐港最大的船只,但是,奇怪的造型,遠超民間船只的遠洋能力,上面威武的士兵,足以使此船如同傲立雞群一般。
這就是海軍正藍旗的旗艦了。
這旗艦的主人,正是海軍正藍旗的萬戶長張世杰。
原本趙朔允諾,待攻下扶桑,立下戰功后,就組建海軍正藍旗,并且升張世杰為海軍正藍旗的萬戶長。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
趙朔滅宋之后,將襄陽水師和兩淮水師,整編為兩個海軍萬戶。張世杰作為趙朔親信的海軍大將,直接被提拔到海軍正藍旗萬戶長的位置上。
原本的襄陽水師,也鳥槍換炮,不但被趙朔配備了足以遠洋航行的戰船,而且已經訓練了近三年了。
今日,海軍正藍旗的主力部隊并未入港,只有張世杰的旗艦至此。
他要來這里接一個人。
趙必恊。
趙必恊是宋國宗室,南宋名臣趙汝適的孫子。
趙汝適可不簡單,曾任福建路市舶司提舉,期間通過詢問各國商人及查閱《諸蕃圖》《嶺外代答》等文獻,編纂《諸蕃志》上下兩卷,記載與宋朝通商的沿海國家地理風俗及貿易物產,屬于華夏首次系統記錄泉州至東南亞、南亞、中東及東非的五條國際航線。
可惜,趙汝適在一二三一年,也就是趙朔滅南宋的前兩年就去世了。
而且他寫的那本《諸蕃志》,雖然印了五百本,放在泉州各大書坊中售賣,但也只賣出了幾十本,并不怎么受歡迎。沒辦法,后面的四百多本,都運回了家中。
很簡單的道理,這時代,除了大海商誰關心什么《諸蕃志》啊?
趙朔取了南宋之后,趙汝適的長子趙崇縝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將《諸蕃志》獻給了趙朔。
趙朔大喜。
他雖然即便閉著眼睛,都能畫出七大洲四大洋來,但是這個世界的人對世界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趙朔是不大清楚的。
有了《諸蕃志》以及其他包括埃及、波斯的各種資料,趙朔才命人畫出了人類已知世界的地圖。
這才下了《海外封爵詔》,鼓勵人們駛入大海,探索未知的世界。
趙崇縝也因為此功,不僅得以繼續留在江南為官,而且提了一級,如今的官職是嚴州司戶。
趙朔的《海外封爵詔》下達,對于趙崇縝一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一,就是那原本賣出去還沒一百本的《諸蕃志》忽然間大受歡迎,家中庫存的幾百本《諸蕃志》銷售一空不說,而且兩次加印都不夠賣。
畢竟,趙朔公布的,只是人類已知世界的地圖。
人類已知世界各地的情況具體如何?
哪里是合適的補給點?
成熟的航線都有哪些?
沒有比《諸蕃志》描述的更清楚了。
把這些都搞清楚了,才好揚帆遠航,發現新的陸地。
無論是華夏各大港口城市的海商們,還是有志于航海的內陸人,都非常需要這本《諸蕃志》。
趙崇縝一家對此事當然非常高興。
賺錢是小事,趙家并不缺錢,就算賣一萬本《諸蕃志》,對趙家都不算什么。
但是,趙汝適嘔心瀝血編的《諸蕃志》風行天下,真是讓他們這些子孫感到與有榮焉。
事實上,何止是《諸蕃志》?
行動能力強,有野心的內陸人,已經主動前往各大港口。有錢有力的,準備和當地的海商聯手,組建探險船隊。特別有錢有力的,已經嘗試購買船隊,先經商積攢經驗,再向廣大未知的海洋進軍了。
無錢無勢的,則詢問著加入各大海商船隊的途徑。
在趙朔的指揮棒下,華夏人的海洋的興趣空前高漲起來。
畢竟,趙朔的國度太廣袤了,稍微有見識的人都知道,時代已經不同了,海運將是趙朔國度聯合起來的最佳途徑。就算不能發現新大陸,海運行業都是大有可為。
畢竟,這是繼從軍、學文之外的第三條當官的途徑,而且沒有先例可尋。越早加入,越容易嘗到第一口鮮美的果實。
其二,就是趙汝適的孫子,趙崇縝的兒子,趙必恊了。
趙必恊今年剛剛二十一歲,在宋朝并未入仕。但他自幼聰穎,又家學淵源,不但頗有學問,而且精通各國語言。
原本趙必恊是準備,參加科舉,入朝為官的。
但是,這個《海外封爵詔》,讓趙必恊看到了另外一個機會。
趙朔為什么公布《海外封爵詔》?這是有意海洋諸國啊!
科舉得中后,得從基層小吏做起,就算一切順利,成為朝廷高官都得十年二十年之后了,怎么可能有海上立功來得快?
當然了,他也沒想著,去海外發現新的土地。畢竟,趙必恊的爺爺趙汝適,也不是什么航海家,而是苦心孤詣詢問前來刺桐港的各國商人,將這些資料以及之前的各種資料匯集起來,編了這本《諸藩志》。
讓趙必恊組織一支船隊,趙家雖然稱得上富裕,但真沒那個財力。他自身的能力,也未必勝任。
趙必恊他他的父親趙崇縝代為上書朝廷,請為使者,說服海洋諸國臣服。
趙朔對此當然樂見其成。
在大漢強盛的時候,不僅有著武將開疆拓土,而且有著眾多文臣的身影。
班超投筆從戎!
傅介子斬樓蘭!
哪個不是千古傳頌?
海洋諸國實在是太多了,一味派大軍壓服,將牽扯到海軍太多的精力,性價比太低。
既然有人愿意去做“海上班超”,勸降那些國家,趙朔當然會應允。
趙朔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位于扶桑的東南方向,距離華夏和扶桑的距離都差不多。要滅扶桑,琉球群島同樣是一個很好的前進基地。
現在就先嘗試把琉球群島收入囊中吧。
所以,趙朔下旨,讓趙崇縝暫署禮部員外郎,正五品。
如果趙崇縝能說服琉球臣服,那就給他把這“暫署”兩個字去了。趙崇縝正式成為趙朔汗國的中級官員。
如果趙崇縝搞砸了,那不好意思,繼續回家吃老米吧。
當然了,趙朔也沒指望,趙崇縝單憑口舌就能把琉球勸服,軍事上的支持還是必要的。
班超為什么敢斬匈奴使者?傅介子為什么斬了樓蘭王還安然無恙?是因為他們背后都站著強大的大漢!
如今,海軍正紅旗正在從江南向埃及移民,趙朔讓張世杰帶著海軍正藍旗來給趙崇縝撐腰。
“趙崇縝,參見張萬戶!”
趙崇縝到了海軍正藍旗的旗艦上后,向著張世杰大禮參拜。
“員外郎免禮。”
張世杰親自以手相攙,道:“員外郎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雄心壯志,實在是后生可畏啊!不知對于說服琉球投降之事,你有什么想法?又有何處,需要我海軍正藍旗協助?”
趙崇縝道:“如今的琉球大部,為一個統一的王朝所統治,稱舜天王朝。其他不屬于順天王朝的島嶼,也向舜天王朝進貢稱臣。”
“但是,舜天王朝國主暗弱,為權臣所欺。我以三寸不爛之舌,勸說其國主投降,應該不難。畢竟,等到那權臣篡位之后,他可就連性命都未必能保全了。”
張世杰微微皺眉,道:“即便琉球國主愿意歸降,那權臣手握大權,就不會從中作梗嗎?”
趙崇縝道:“張萬戶無需擔心,那琉球雖然島嶼眾多,但島上的子民不過五萬人左右。如今兵不過數千,連鐵甲都沒幾具。見了您的大軍,豈不心慌意亂?”
“那權臣手下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到底多少人愿意隨那權臣頑抗到底?”
“只要張萬戶先在琉球島外耀以兵威,再給我五十甲兵隨我上島勸降,我就有八成把握,勸說琉球入我華夏版圖。”
“五十甲士么……好!我給你!”
不用問,張世杰就明白趙崇縝想干什么了。
如果能順利勸琉球歸降。當然是最好。如果不那么順利,趙崇縝就要效仿漢唐先賢,用這五十甲士在琉球攪風攪雨了。
此舉的危險,當然是非常大的。
但是,富貴險中求嘛。
華夏從不缺少拿性命博富貴的人,更何況此舉意味著千古留名?
這趙崇縝恐怕已經下定了決心:不成功,則成仁!
實在不行,就用他的頭顱,作為張世杰的大軍吞并琉球的理由!
“出發!”
隨著張世杰一聲令下,海軍正藍旗的旗艦緩緩駛出了刺桐港,匯合了海軍正藍旗的主力艦隊,向著琉球方向行進。
“出發!”
就在張世杰等人出發之后不久,泉州張氏子弟張有明一聲令下,另外一支艦隊也駛出了泉州刺桐港。
這只船隊有大小船只六十余艘,總人數超過了兩千。
他們的主人,大都是當初福建“勤王”的大海商子侄。
勤王之時,他們不但出工不出力,而且已經翹首以盼趙朔帶來的航海大時代。沒有人比他們更加懂得,海上究竟蘊含著多少機遇和財富了。
萬沒想到,趙朔不但帶來了航海大時代,而且發布了《海外封爵詔》。
朝廷如此鼓勵出海,那還等什么?
要知道,發現新的土地,肯定是前期最容易,后面的難度越來越高。
當然了,海上不僅有著巨大的利益,還有無窮的風險。泉州諸海商,為了分散風險,聯合組織了第一支海外探險隊伍。
這是華夏第一支向著海外探索的船隊,向官府進行了報備。
官府特意撥下了一艘海軍戰船,作為他們的旗艦,只是沒有張世杰那艘旗艦那么宏偉高大罷了,但是遠航能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他們完成預定的查探范圍之后,可以用這支旗艦進行進一步的遠航,嘗試發現更遠方的土地。
除了這艘戰艦之外,官府還給他們配發了一百具鐵甲,兩百具皮甲,以及五十支強弩。
至于什么刀槍弓箭兵器,他們當然是自備的。
這樣一支武裝力量,面對朝廷大軍,當然毫無還手之力。但是,對付那些海盜,以及未知島嶼的土人,還是綽綽有余的。
再說了,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發現,而不是戰爭。
只要發現新的陸地,進行大致的勘探就好。打不過,完全可以跑啊!
稍后,自然會有朝廷的海軍,按照他們給的海路,去前往清剿!
就這樣,這支隊伍離開了泉州港,駛向了遼闊的大海。
以后,還會有更多的船隊,駛向海洋,為華夏探索著陽光下的每一寸土地。
屬于華夏人的航海大時代,來了!
也許華夏的哥倫布,麥哲倫,就將這些人中誕生!
漢唐時期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也同樣回到了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