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八年九月,趙赫一行抵達中都。
隨他而來的,除了格魯吉亞女王魯速丹,以及趙朔的六子趙慕之外,還有拔都。
趙赫大哥的大婚,拔都怎能不親自來賀喜?
再說了,雖然羅姆蘇丹國新定,但拔都已經將羅姆蘇丹國一分為三,分封給大哥斡兒答,三弟別兒哥,和五弟昔班了。
拔都的汗位,是大哥斡兒答讓來的,他對自己的兄弟們自然也不會吝嗇。
有這三王坐鎮羅姆蘇丹國,拔都自然能夠騰出時間來,參加趙赫的婚禮。
之后,各路賀喜之人紛紛到來。
拖雷一系,蒙哥、忽必烈、撥綽、末哥齊至。
察合臺也派來了木只耶耶、撒班、也速和拜答爾。
窩闊臺一系,不但闊端、闊出、哈剌察兒、合失、合丹、蔑里盡皆到了,而且貴由派使者送來了禮物。
安南國、大理國、緬甸的蒲甘王朝、泰國的素可泰王朝、柬埔寨的吳哥王朝,以及中南半島的諸多小國,也送來了賀禮。
雖然他們知道趙朔汗國對他們不懷好意,但越是如此,越不能讓趙朔找到進攻他們的借口。至不濟,以后被趙朔汗國吞并之后,也能拿這次賀婚說事,求個好一點的待遇吧?
就連遙遠的天竺,新任的拉齊婭女皇,為表善意,都遣使送來了賀禮。
西方的最新與趙朔汗國接壤的保加利亞王國,在瑟瑟發抖中,也遣使來賀。
南宋小朝廷的宋王趙昀,更不用說。
算來算去,趙朔汗國周邊國家,只有扶桑足夠頭鐵,或者說是冥頑不靈。
不管怎么說吧,隨著四十六個現役萬戶長,以及允許參加婚禮的各地文臣的到來,中都城越發熱鬧,世子大婚的氣氛也越來是越濃。
終于,在十二月初八,一場盛大的婚禮,在中都舉行。
當天上午,九十九個熱氣球升上天空,向中都拋灑金幣、銀幣以及銅幣,讓中都人都沾沾喜氣。
一元金幣,價值一兩黃金,撿到一元金幣,就相當于發了筆小財。再多撿個一兩枚,就相當于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了。
當然了,金幣的數量最少,撿到并不容易。
但是,銀幣和銅幣也不錯啊!
這上面的圖案,并非是通常的貨幣樣式,而是上面寫了“賀世子大婚”的字樣,有著極強的紀念意義。而且,因為齒輪金屬幣的樣式,絕對無法仿造,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再說了,這既是白得的,又有了對世子大婚之禮的參與感,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到了下午,更不得了。
趙朔、華箏,和世子趙赫、世子妃史柔卿,駕臨承天門城樓,接受朝賀。
中都百姓有三萬九千人,經考察身家清白,忠君愛國,允許和中都一千二百多名大小官員一起觀禮。
首先進行的是一場盛大的閱兵活動。
第一個出場的,是楊安兒、劉二祖率領的退役官兵,共五百人組成的方陣。他們重新頂盔摜甲,手持刀槍,接受帝國君主的檢閱,代表著帝國的過去。
后面出場的,是格日勒率領的一個五百人組成的蒙古軍方陣。
二十九個漢軍萬戶長、十四個色目萬戶長,率領隨行官兵,組成的十四個五百人的方陣。
三個海軍萬戶長和他們的隨行官兵,又組成一個方陣。
各地府兵代表,組成了五個方陣。
總共二十個方陣,俱皆騎東風駿馬,全副武裝,從承天門下經過,代表著帝國的現在。
到了現在,東風馬雖然依舊無法大規模列裝,但是湊出一萬匹還是沒問題的。
這種前所未見的神駿戰馬,令無論是觀禮的百姓,還是各國使者,都大受震撼。
當然了,更令人震撼的還是人數。
除了蒙古方陣外,每個方陣代表著三萬人,二十個方陣就代表著六十萬大軍!
的確,有五個方陣僅僅是府兵代表。但是,府兵比八旗兵多多了,這些府兵精銳組成十五萬大軍,還真未必在八旗野戰軍之下。
另外,這還沒算,駐扎在阿拉伯半島、埃及、敘利亞、以及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的那些帝國精銳和附庸軍呢。
最后一個方陣,則是中都武學院的學子們,組成的一個方陣,代表著帝國未來。
如此閱兵儀式,既是對趙朔汗國軍事力量的一個總結,更是對天下諸國明晃晃地彰顯著實力。
要知道,那些小國,全國青壯男人都加起來都未必有六十萬。就算如天竺德里蘇丹國這等大國,發了狠拉出六十萬大軍,那也不是野戰軍啊!單單拉些青壯湊數,面對如此精銳,也只能是被屠殺而已。
華夏百姓腆胸迭肚,歡呼聲聲,與有榮焉。
各國使者則強顏歡笑,五味雜陳了。
還有!
閱兵儀式后,就是獻禮儀式。
從最東方的琉球行省,到最西方的拜占庭行省,總共三十七個行省,獻上了賀禮。
呼倫貝爾行省的白馬和白駱駝!
琉球行省的海葡萄!
南洋行省的檀香木!
福建行省的茶葉和漆器!
也門的咖啡豆!
吐蕃行省的麝香和冬蟲夏草!
巴士拉行省的海珍珠!
拜占庭行省的紫綢和琺瑯器!
這些賀禮相對于一省之力來說,并不算值錢,但卻是彰顯著帝國地域的廣大和強大經濟實力。
天朝地大物博,應有盡有,在這里不是一句自夸之言,而是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
緊接著,就是蒙古其他四系,以及天下諸國使者,向趙赫獻上新婚賀禮。
這些禮物就值錢多了。
黃金是最為普遍的禮物,各種奇珍異寶也在所多有。
百姓們大開眼界之余,更加感到趙朔汗國的強大。
然后,趙朔讓世子趙赫,代表他宣布對天下的三大恩旨,以賀趙赫的新婚之喜。
其一,所有趙朔汗國的官兵,包括已經退役甚至去世的官兵,每人賜銀一兩。
非但如此,從明年一月開始,正式對現役官兵每月發放俸祿。普通士兵,每月銀一兩。十戶長,銀二兩。百戶長,銀五兩。千戶長,銀十兩,萬戶長銀二十兩。
唯一的例外,是蒙古諸千戶長,按照漢人萬戶長發放俸祿,每月銀二十兩。
趙朔汗國的官兵,原本是沒有俸祿的。蒙古軍就不用說了,不讓他們納稅,已經是趙朔大開恩德了。蒙古其他四系的蒙古兵,每年還得納稅呢。
漢軍是實行七戶養一兵,除了戰利品的分配之外只有地租收入,也沒有俸祿。
不過,到了現在,由于興修水利,均田制,以及鳥糞的大量施用,糧食產量大增。
糧食本身越來越不值錢。
工商大興,要想賺錢,還是得去工坊做工,或者有點副業。
趙朔汗國的官兵,和普通百姓比起來,待遇是相對降低的。
所以,趙朔決定,除了土地之外,正式對野戰軍發俸祿。
當然了,他們本來的待遇就相當不錯,發的俸祿也不算多。
其二,趙朔汗國所有官吏,也普遍賜銀一兩。另外,從明年一月開始,俸祿普遍提升一成。
在這個時代,毫無疑問,是原本宋國的官吏待遇最高。
趙朔汗國各級官員的俸祿,參考的當然不是宋國而是金國。
現在,帝國的經濟越來越發達,各級官吏還保持著原本的俸祿,待遇也是相對降低的。
趙朔決定,對官吏們的俸祿普漲一成。
發錢和加工資誰不喜歡啊?
在場的官員和官兵們,一陣歡聲雷動。
第三道恩旨,就是對于百姓們了。
趙朔決定,為賀世子大婚,全國各地,明年田地租稅,普免半成。后年,再照常征收。
另外,對華夏北方諸行省,明年全免徭役。
江南地區,明年減一半徭役。
徭役的弊政實太多了,地方小吏稍微心黑一點,就能狠狠地合法地拿捏百姓。
趙朔最終的目標,是免除華夏境內的所有徭役。
但是,以國家現在的實力,還遠遠做不到。
反正現在有著安南奴隸被不斷運來,趙朔決定以世子大婚為理由,給華夏百姓們減輕一年的負擔,
以后,會根據帝國的發展情況,一步步的減免徭役,直到最終取消徭役。
百姓們之前只是被允許參加世子的大婚之禮,可沒聽說過,還有恩旨的事兒!
剛才,趙赫代趙朔宣旨,給朝廷官吏和官兵們加俸祿時,還有些羨慕嫉妒。
現在,聞聽自己也有如此大的好處,頓時又驚又喜。
“王上萬歲萬歲萬萬歲,世子千歲千歲千千歲的”的歡呼聲,響徹云霄。
大婚之典結束后,中都城內各大茶樓酒肆各個爆滿,一賀世子大婚,二慶日子越來越好。
當天晚上,更是有爆竹陣陣,無數煙火騰空,火樹銀花不夜天,一片盛世景象。
耶律楚材的府邸內。
“鑄兒,你對世子今天的大婚之典,怎么看?”
耶律楚材向自己次子耶律鑄看來。
他有兩個兒子,長子耶律玹,次子耶律鑄。耶律玹隨趙赫西征,現在卻依舊留在西方,沒有隨趙赫回來。
次子耶律鑄,不但天資聰穎,望繼承耶律楚材的衣缽。而且,今年十七歲了,已經可以當做成年人看了。
耶律鑄道:“王上為世子舉辦如此盛大的婚禮,無非是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加強世子的地位,讓天下人皆知,世子是當確鑿無疑的繼承人。”
“其二,就是借世子大婚之機,彰顯國力,給天下人看了。不用說別人了,就是我看了都大受鼓舞。唐人有兩句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如今,我趙朔汗國的氣象,哪里是盛唐可比?真是想想,都與有榮焉啊!”
耶律楚材卻微微搖頭,道:“你只想到了這些?”
“那父親大人的意思是……”
“為父覺得,我就算了,但是到你這一代,應該改回本姓了。”
“改回本姓?”
饒是以耶律鑄的聰明,聞聽此言,也微微一愣。
金國滅亡大遼后,為了磨滅契丹人的反抗意志,強令契丹國姓“耶律”,改為“移剌”。
耶律楚材,不是已經改回來了嗎?
還改什么?
不過,緊接著,他陡然間心中一動,道:“您的意思,是我改姓漢姓,姓劉?”
“不錯,正是如此。”
耶律楚材道:“我們契丹人,本就是漢人苗裔。后來,契丹人建立遼國,國姓有兩個,一個是契丹姓耶律氏,一個是漢姓劉氏。后姓,是契丹姓拔里比和乙室,漢姓就是姓蕭。”
“我雖是契丹人,但是,熟讀漢人詩書,出口成章。對于契丹文字,卻是一個字都不認識。既然如此,何必還抱著契丹姓不放,一定要傳下去呢?你和你大哥俱皆改姓劉姓,也算回復本來。”
耶律鑄眼前大亮,道:“對,契丹不過是漢家一個分支而已!現在,哪里還有誰姓什么拔里比和乙室,都稱自己姓蕭了。我們耶律氏,現在才改回劉姓,已經算是晚的了。”
其實,還有句話,他沒說出來。
趙朔口口聲聲稱“愿和漢人和蒙古人共天下”。
耶律楚材這個契丹人卻為帝國首相,也太扎眼了。
當初,趙朔剛入中原,求賢若渴,逐漸讓耶律楚材有了如今的地位。
以后,耶律鑄雖然自認才干不在耶律楚材之下。但是,帝國現在的人才太多了。
他想做到耶律楚材的位置,本來就很難。再加上這契丹人的出身,更是千難萬難!
還是改姓好!
他以后,就是正兒八經的大漢苗裔,劉鑄了!
事實上,何止是耶律楚材想讓兒子改漢姓啊?
中都的官吏以及軍民百姓,大都是漢人,但也有很多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不知多少人早就打著改姓的主意。只是這場盛大的彰顯趙朔汗國實力的婚禮,讓他們加速了決定罷了。
漢人的軍民百姓們,雖然沒那么多想法,但也對這場婚禮津津樂道,過了十天半個月之后仍在回味。
直到各國使者離開使者返回本國,關于這場婚禮的議論才漸漸平息,轉而又熱烈的討論起征扶桑來。
與此同時,征服扶桑,也正是進入了帝國朝堂的討論日程。
皇宮,大安殿內。
“什么?父王您要親征扶桑?”
趙赫本來以為,趙朔調他回中都,一是大婚,二是讓他領兵征扶桑呢。
沒想到,趙朔竟然是御駕親征!
趙朔點頭道:“確實如此。一來,扶桑的總人口,官面上的數字是六百萬左右。但是,戶籍這東西你也懂,肯定會少于實際人口。我估計,扶桑的人口在七八百萬,軍隊也應該有幾十萬了。跨海遠征如此國度,還是我親自走一趟為好。還有最關鍵的……”
“什么?”
“赫兒,這江山總是要交給你的,你也該試著管理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度了。我出征扶桑,中都就由你監國,耶律楚材輔佐。”
“那父王您究竟想出動多少大軍呢?”
“海軍三個萬戶,全部出動。其余漢軍旗,每旗抽調三個最精銳的千戶,由該萬戶萬戶長統領。總共十二萬大軍,隨我覆滅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