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294章 前所未有盛世,氣瘋江南士大夫

  浙江,紹興府,新昌縣,崔家莊。

  七月十三,晨。

  咚咚咚!

  咚咚咚!

  “崔四在家嗎?崔四在家嗎?”

  隨著一陣敲門聲,里正崔河的聲音在崔四家門外響起。

  “來了!”

  崔四一家已經起床了,正在洗漱,聽到聲音,崔四緊走幾步,打開了大門。

  “阿叔,怎么這么早就來了!快進屋說話!”

  “不了!”

  崔河擺了擺手,道:“就兩句話,我交代完就走,還得通知別人呢!”

  “到底什么事?”

  “吃完了午飯,去祠堂領糧食。咱們捕蝗的官府補貼下來了。一升蝗蝻,換兩升糧食。”

  “真有這么多?這朝廷也太大方了吧!”

  南宋可以說是華夏歷史上,蝗災最為頻發的朝代。

  崔四今年都四十七歲了,大半輩子都在南宋紹興渡過,經歷的蝗災都有七八次了。

  對于蝗災,他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

  對付蝗災,最重要的就是“除蝻”。也就是蝗災剛剛開始爆發,蝗蟲還是“蝗蝻”的時候,進行處置。

  這時候蝗蟲還是幼蟲,只能跳躍,沒有飛翔的能力,最容易捕獲。

  人們會密切關注著田地,一旦發現爆發蝗災,馬上動員人員,用大掃帚將這些蝻蟲聚集起來,給予處置。

  對此,朝廷發下了賞格。

  按原來南宋朝廷的律令,是一升蝗蝻,換一升糧食。

  但是,南宋朝廷財政困難,實際執行的是五升蝗蝻,換一升粗糧。

  價格降的如此之快,百姓們的積極性當然大打折扣。

  雖然趙朔的朝廷早就下了滅蝗令,決定今年的一升“蝗蝻”換兩升糧食。但真的發下來了,崔四還是張大了嘴巴,恍在夢中。

  事實上,最近幾年,他遇到的“恍在夢中”的事情相當不少。

  崔四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沒什么文化。自從他爺爺那輩起,就成了佃農。

  江南富庶,但每年的田租賦稅加起來來超過七成,崔四一家也是勉強維持溫飽而已。

  結果,七年前,北方趙官家來了,均分了田地。

  崔四一家只要繳納四成收入為田地賦稅。

  他家一下子就寬裕起來,不僅吃飽穿暖有余,還翻蓋了房屋,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可惜,在三年前,一場小規模的蝗災爆發了。

  規模小是相對于龐大的國土而言的,對于普通農民就是滅頂之災了。

  崔四正在田里面耕作,陡然間一片蝗蟲鋪天蓋地而來,連太陽都要遮蔽。

  崔四嚇傻了眼,趕緊臥倒,整個身體貼在地上。

  蝗蟲不吃人,只吃草木。但是,它們才出生多久?也不知道人不能吃啊!僅僅一番嘗試性的啃咬,崔四的背上已經血肉模糊。

  待蝗蟲飛走后,崔四顧不得疼痛,起身查看自己的莊稼。原本已經長了一尺多高的青苗,已經被蝗蟲啃咬一空,崔四簡直欲哭無淚。

  不過,官府很快就調查了這場蝗災的情況,對他免除了秋季的賦稅。

  還有這種好事?

  崔四經過打聽知道,這場蝗災的面積不廣,往常年景,南宋朝廷是連眼皮都懶得動的。

  單獨為受了災的少數農民免稅,想屁吃呢!

  而現在這個朝廷,小吏都是科舉而來,既識文斷字,又渴望著升官,把差事做得極為細致。

  夏糧他已經豐收了,繳了夏稅。雖然秋糧被蝗蟲禍禍了,但朝廷減免了秋稅,比之前沒有實行均田制的時候,減少的收入并不多。

  而且,他還可以趁著這段時間,補種一些瓜豆,日子盡可以過下去。

  來年普遍干旱,朝廷減了一半的田租賦稅。

  去年干旱更加嚴重,朝廷免了他全年的田租賦稅、

  今年上半年已經是旱災了,朝廷不僅免了了夏季的田租賦稅,還給了他兩斗賑濟糧。

  每次朝廷對災情采取措施,他都是“恍在夢中”。

  按他的想法,這災情其實沒那么嚴重啊,朝廷何必采取如此賑災措施?

  他都受災三四年了,生活水準幾乎沒什么變化。也就是家里沒置辦什么物事,少置辦了幾件衣裳而已。

  現在,朝廷直接將滅蝗蟲的獎勵翻倍,給兩升糧食,更是讓他震驚不已。

  崔河卻搖頭,道:“這算什么?朝廷為了這次救災,可是花了大本錢,全國都動員起來了。告訴你,這次發的全是麥子,一點粗糧都沒有!咱們有福氣,可算是遇到千古明君啦!’

  這個時代和后世不同,江南實行的是“稻麥復種”模式,百姓對吃面食已經習以為常。

  “這么好?全是麥子啊!感謝王上,愿上蒼保佑王上千秋萬代”崔四由衷說道。

  崔河道:“光嘴上說不行,我們得有實際行動。你瞅瞅,這都多少日子沒下雨了,今年秋天我們這幾個鄉恐怕要絕收。捕蝗蝻也用不了那么多人。現在朝廷要征召人手,興修水利,你去不去?”

  “去啊!朝廷這么好,我們還不服徭役,那還算是個人嗎?”

  “不算徭役,這次征發的人,和興修水利的時間,都比徭役多得多。朝廷說什么,要搞以工代賑。不白干活,不光管飯。一個月一兩銀子的工錢,一半給錢一半給糧食。”

  “那就更得去了!我有手有腳的,還能坐在家里等著吃王上的救濟不成?”崔四毫不猶豫地道。

  崔河滿意地點了點頭,道:“那就好。今天中午領糧食的時候,我就給鄉親們宣布這件事。到時候,你可得帶頭。”

  “那是自然。”

  其實,也用不著崔四帶頭。

  趙朔給的工錢是非常公道的,在這種災年這種工作更是可遇不可求。

  為了爭取去興修水利的資格,村里的男人們險些動了手。直到崔河宣布,拿出一部分工錢補貼留守村里的男丁之后,眾人才安靜下來。

  接下來,崔家莊留下了三成的男丁守在村莊里,捕殺蝗蝻,預防蝗災的爆發。

  畢竟崔家莊附近是絕收了,其他地方可不是。蝗災一起,赤地千里,預防蝗蟲泛濫為災還是很有必要的。

  剩下七成的人,在崔河的率領下,前去興修水利。

  這些人每日里白面饅頭管飽不說,還有工錢和糧食送回家里。

  甚至于,他們還改善生活。

  吐蕃行省的青稞,阿拉伯行省的椰棗,南洋的西米……這都是糧食啊!往常這些人哪里吃過這些東西?

  不僅吃飽了,還嘗了鮮,還深刻感受到了國家的地大物博。

  這還是顆粒無收的災年嗎?

  他們感覺比平常年景都要好上一些。

  晚上村民們聚集在一起,有識字的人念報,更是讓他們心頭大定。

  河北豐收!

  山東豐收!

  高麗豐收!

  北天竺行省前所未有的豐收!

  上天是公平的,有大災大難的地方,就有五谷豐登的地方。

  除了江南地區之外,帝國其他行省的地方收成,都相當不錯。

  事實上,趙朔又不知道這么細節的歷史,朝廷是按照江南地區全部受災進行準備的。但實際上,除了之前就受災不小的福建和浙江以外,只有江蘇行省遇到了一場空前的旱災。

  而且,由于滅蝗得利,這三省今年的蝗災比比歷史上輕了許多。

  其他江南幾個行省只是收入平平而已,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糧食來,支援這三個省。

  還有,原來帝國的糧食太多了,糧食不值錢,農民們改種了大量的經濟作物。

  如今江南受災,很多地方的農民又把經濟作物改成了糧食。

  雖然現在秋糧還沒有收完,但是粗略統計,今年國家糧食的總產量,和之前沒什么差別。

  甚至有個小報激動的指出,吃不完,朝廷準備用來賑災的糧食災民們根本就吃不完。哪怕三省一直受災,朝廷都完全可以支應!

  你們家才一直受災呢!

  當天這家報社都被憤怒的百姓們砸了。

  不過,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朝廷對賑濟這場大災太有余力了。

  隨著秋后一場大雨的來臨,更是宣告這場大災已經結束。

  別說受災三省了,就是江南都一片歡聲雷動!

  這么干旱的天氣,竟然只有幾起小規模的蝗災!

  這么大的天災,百姓們沒有一人餓死不說,百姓們的生活都沒受太大的影響。

  以后,即便再有天災又如何?

  帝國廣大,總有豐收的地方,總有受災的地方,糧食總體是不缺的!

  朝廷如此英明,完全可以像這次一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讓天災消弭于無形!

  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開始,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到來了!

  杭州,涌金門外,西湖之畔,豐樂樓。

  三樓,雅間內。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這場天災,趙朔竟然安然度過了!”

  “何止是安然度過啊,簡直是因禍得福。現在,不知多少人,盼著他稱帝呢!只是當初他在午門外斬了宣繒,人們不知他不是真的不想稱帝,沒人敢起頭罷了。”

  “要我說,他也真是太過多慮了。都到了這個地步了,怕什么蒙古國?你信不信,如果那蒙古大汗敢反對他稱帝。江南百姓就敢組織百萬大軍把整個草原都揚了!

  “你們說,以后他百年之后的評價如何?恐怕秦皇漢武,都難望其項背啊!”

  “我們當時怎么就走錯了一步,沒有前往西方為官呢!我年紀大了,現在參加科舉,實在是來不及了啊!”

  “其實,有沒有一種可能,王上真的是遠超秦皇漢武的明君,你我雖然學富五車,卻和王上相比,如同蚍蜉比日月。一切,都是吾等錯了呢?”

  別之杰,鄭采,王伯大,戴慶炣又湊在了一處,議論紛紛。

  他們當初決定囤積聚奇,給趙朔救災制造困難。但是,朝廷的九大措施下發,嚴禁囤積居奇。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趙朔汗國又沒有優待士大夫的政策,這四個人還真沒那么大的膽子,試試趙朔的刀鋒利不鋒利。

  所以,他們剛起了個頭,就馬上做起了縮頭烏龜,對糧食進行平買平賣,賺取微博的利潤了。

  他們只是盼望著,這場天災足夠大,能讓趙朔焦頭爛額。如果趁機災民四起,動搖趙朔的統治,那就更好了。

  但是,他們的愿望只實現了一半。

  這場天災,的確是三四十年來,江南地區最大的天災了。如果是在南宋朝廷治下,恐怕已經餓殍遍地,百姓們易子而食了。

  然而,現在呢?

  趙朔汗國進行了一場華麗的表演,彰顯了帝國的實力和動員能力。

  如此巨大的一場天災,竟然只成了趙朔汗國表演的背景板!

  即便災民的生活,都沒受多少影響。

  事實證明,趙朔汗國就是比宋國強得多!事實證明,趙朔汗國的官員們,就是比南宋那些原本的士大夫能干,比他們更加擅長治國。

  他們還能有什么說的?

  服了!

  鄭采,王伯大,戴慶炣已經完全服了,甚至開始后悔,怎么當初沒有去西方,也成為這個輝煌帝國的一名官員,也為這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出一份力。

  唯有別之杰一直皺眉不語。

  他不愿意相信,一個和儒家描述中的圣王完全不同的人物,建立了如此赫赫功業。

  他更不愿意相信,他這個在宋國有希望位列宰執的人物,現在表現的像是一個跳梁小丑。

  還有最關鍵的,他年紀大了,即便想幡然悔悟,也來不及了!

  “聽聽,你們說的都是什么?!”

  別之杰聽著三人的話語,再也忍不住了,拍案而起,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趙朔在扶桑的所為,和仁義二字何干?此等人物,即便取得了一些小成就,能值得你們如此追捧?你們還是不是孔圣門徒?”

  “哪里,別兄此言差矣。”

  王伯大卻微微搖頭,道:“孔圣大,還是天道大?孔圣難道就沒有錯的地方?王上既然取得如此功業,那就說明,他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此事,我看是孔圣錯了!我們儒家錯了!”

  他是親自主持過一場彌漫數州之地的大災的。

  深知能將眼前這場彌漫三省的大災消弭于無形,意味著什么。

  原來,王伯大只是被私心蒙蔽了頭腦罷了。

  現在,他已經完全轉換了立場,對趙朔佩服的五體投地、。

  鄭采也附和道;“即便王上有些微不妥之處,和他的輝煌功業比起來,又算得了什么?這場大災,王上活人何止千萬?這不是最大的仁義嗎?”

  戴慶炣扯了扯別之杰的衣袖,道:“別說了!你就是說得天花亂墜,也改變不了王上活人無數的事實。咱們畢竟是華夏人,總不能為了扶桑人指責自己君王的不是?為尊者諱,同樣是孔圣的教導啊!”

  “哦?現在你們一口一個王上了?早干什么去了?”

  別之杰最近本來就相當郁悶,如今眼見眼前三名好友齊齊轉變了立場,直感覺腦袋嗡嗡作響,簡直都要氣瘋了!

  他想繼續污蔑趙朔,卻不知如何開口!比如今年臨安,其實還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但是,這種以前足以促使君王下罪己詔的地震,相對于三省之災來說,又算得了什么?

  一切語言,在趙朔汗國的真實實力面前,都是那么的蒼白無力。

  他想勸三人回心轉意,更沒有合適的理由。

  他感覺整個世界都拋棄了他!

  錯的不是他,而是整個世界!

  王伯大卻不想再聽別之杰胡言亂語了,站起來道:“道不同,不相為謀,以后咱們就不必聚了。我年紀大了,已經老朽,這就回去含飴弄孫,爭取多活幾年。看王上所建的盛世,能到什么程度!”

  鄭采道:“我卻不覺得自己老,想做一些事。明年,一定要參加科舉。我就不信了,憑我的才學,在這盛世里沒有一席之地!”

  戴慶炣年紀最輕,附和道:“我也去!”

  言畢,三人直接起身,離了雅間而去。

  唯有別之杰,呆呆愣愣地坐在那里。

  他,已經被整個時代所拋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