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變化不斷。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完全隱退就像是徹底宣告了關隴貴族們的結局,一個無比輝煌的時代終是徹底翻頁。
整個大唐也再次迎來了自己全新的篇章。
永徽七年,年末。
朝廷徹底敲定了遷都的萬般事宜,正式落定了此事。
——消息傳開,天下皆震。
無論是在任何時代,政治中心的轉移都會造成極多的影響,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可不僅僅是朝廷,同樣還包括了各地的百姓。
這自然會帶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不過此時卻也已經沒有任何可以扭轉的空間了。
顧氏一直并未參與此事。
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的接連離去,讓顧靖不得不接手處理很多事情。
他需要保證朝堂的穩定,關隴貴族們退場之后的權力更迭,這一些都需要他來好好的把控。
絕對不能讓一家獨大,成為第二個關隴集團。
亦是不能鬧出太大的亂子。
當前的大唐已經到了極為關鍵的時期,無論是海上的基業也好亦或是西域包括遼東的開拓情況也罷。
這一切制度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所需的前提就是大唐必須要保證穩定。
大唐絕對不能出現混亂!
這才是顧靖必須要死守的底線!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一切的風波都未曾鬧出太大的動靜,無論是各方人馬相繼起勢,在這詭譎的朝堂之中,都無人敢去撼動顧氏的地位。
這其中當然也有著顧靖的功勞。
他為何始終不去干涉政事?
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政治水平一般,同樣也不想讓顧氏太過于爭權,如昔年的后漢之時成為所有世家的公敵,再次和皇族完全綁定在一起。
這同樣也在顧靖的考慮之中。
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要把控好這一切,也唯有如此才不算對不起顧氏也沒有對不起李世民。
永徽八年,四月。
——從番禺港而出的商船,歷經了整整近兩年的時間,終是有人趕了回來。
雖然傷亡極大,但其中所能夠帶來的利益同樣也不在少數。
當這個消息送往朝廷,并且漸漸傳開之后。
在整個大唐之中迅速便引起了一陣熱議,幾乎所有商人都已經將目光放在了這塊肥肉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
倭國的使臣竟然也在這一次的商隊之中跟隨而來,并且再次帶來了送給大唐的貢品。
對于九州而言,倭國并不算陌生。
早在后漢之時倭國便已經接觸到了九州,光武帝曾經還授予過他們印綬,承認他們藩國的名義。
這些年來,無論九州權力如何更迭。
倭國掌權者一直都在維持著上供的傳統。
顧易也注意到了這件事,并且還認認真真的觀察了一下這些倭國使臣們的態度。
果然,蠻夷畏威這句話并沒有錯。
在原本歷史之中,顧易記得很清楚,倭國在這段時期雖然同樣保持著對大唐的上供,但在外交的名義上卻一直在追求著和大唐能夠平等地位。
簡單而言,這些貢品也不再屬于是藩屬國的貢品,而是單純的兩國外交。
但如今則完全不然。
這倭國使者的態度極為的恭順,甚至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恭順。
至于原因同樣也很簡單。
那就是他們見識到了大唐的實力,李承乾早就已經派人到了倭國,甚至還滅了不少想要劫掠的賊寇。
這種實力讓倭國感受到了畏懼,他們自然會無比的恭順。
值得一提的是——
如今的李承乾已經在馬來群島之中展開了攻勢,他毫不隱藏的宣誓著自己的勢力,并且占據一個個地盤建造港口。
其中甚至還包括那些與大唐有過交流的小國。
當然,對于這些人李承乾便會柔和許多,只是以“借”的名頭占據著他們的海岸線,為整個大唐接下來要開拓的海上貿易線,做著萬全的準備。
只可惜的是他麾下只有五千人馬。
并且在保證開拓的同時,李承乾也必須要好好打造出自己的根基來。
與九州相比,這些常年生活在海島上的土著實在是太過于落后了一些,教化他們是一個極為累人的工程。
顧磊如今才不過三十四歲,但卻已經是滿頭白發。
可見這其中所付出的心血到底有多大。
這般付出自是會帶來極大的收獲。
且不說其他地方,就單以琉球而言,如今的琉球已經開始適應了九州習俗,并且有不少孩子已經開始學會了認字。
李承乾此次前來不僅僅為他們帶來了足夠領先的制度,同樣還有文化。
對于李承乾,對于顧氏。
他們的信仰極為濃烈,包括對于九州同樣也是如此。
這博大精深的九州文化讓他們著迷。
雖然其中有著很多的人從未去過大唐,但“大唐百姓”這四個字卻也是漸漸刻進了他們的骨子之中。
短短數年時間能夠有著這種進步,就已經十分難得了。
當然,顧磊也不會就如此簡單的停下腳步。
雖然如今生活在琉球的顧氏子弟已經沒有了更多的心力去更遠的地方傳教授業,但他們所教出弟子確實可以。
這并不是九州。
并需要去教導那些極為深層的典籍,只是向那些荒蕪之地的土著行教化,教他們認識并了解九州。
如今的馬來群島之中,一座座顧氏學院已經相繼展開。
雖然就只是簡單的幾座小院。
但這所能夠帶來的意義卻是極為的不凡。
除此之外,他們的探索步伐仍舊未曾停下,無論是李承乾也好亦或是顧磊等顧氏子弟們也罷,都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使命。
那就是探索!
李承乾身體不好。
足疾給他帶來的影響確實極大,再加上他的身份擺在那里,不可能始終出海走到前線,只能將這些事情交給別人。
拓海號的不凡在這種時候便已經完全體現了出來。
它已經具有了遠航的能力。
雖然還不足以抵得住遠行的大風大浪,但只要抓住合適的時機,便能走出更為遙遠的路來。
在顧易的觀察之下。
他們如今竟然都已經探查到了后世的馬六甲海峽附近,雖然沒有更多的勢力去占領這么遙遠的地方。
但這對于整個九州的意義卻也極為不凡。
而隨著這一切逐漸穩定,大唐的海上基業也會隨著時間逐漸形成完整的由關鍵航線與戰略樞紐交織而成的海上生命線。
總之而言——
這一切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要說唯一有些可惜的就是,無論是顧磊也好亦或是李承乾也罷,兩人的身體都在日漸衰弱。
他們終究是付出了太多。
李承乾倒是還好,他的身體本來就有著問題。
而顧磊則是單純有些扛不住這其中所需要付出的精力了。
不僅僅是顧氏子弟,甚至就連李承乾都勸說過他,可以返回九州哪怕養不好身體,最后也可以落葉歸根。
這個曾被認為跳脫不羈、不似顧家傳統子弟的人,此刻卻毅然做出了與列祖列宗相同的抉擇。
面對眾人的勸解,他正色道:
“吾不諳廟堂經緯,亦未習金戈韜略。”
“今幸以微末之能,敷教化于異域,揚天威于海疆——區區殘軀,何惜之有?”
“但求不負此志,無愧先人耳!”
這就是所有顧氏子弟心中的驕傲。
是一代代先人以自身為根本留給后人們最好的教學。
讓顧易覺著意外的是——
在如今的琉球當中,百姓甚至都已經隱隱將顧磊當成了圣人,這種影響力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
永徽九年,四月。
洛陽。
遷都事宜如今皆已陸續完成,如今的洛陽早已不同于往日,再次成為了一個強大帝國的政治中心。
李治已經漸漸接管起了朝政,雖然他仍是如同往常那般,并不去主動干涉些什么。
但身為帝王,他亦是緊緊握著決定權。
洛陽宮內,氣氛肅殺凝重。
“陛下!”李義府的聲音打破了沉寂,帶著急迫,“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八百里加急送來急報!”
“吐蕃屢犯其境,挑釁不斷,如今更已大舉整軍,悍然入侵吐谷渾!”
“諾曷缽懇請我大唐.即刻發兵!!!”
話音落下,殿內的空氣驟然凍結。
一股壓抑的怒火瞬間在群臣胸中升騰。
多久了?
大唐威嚴,已有多久未遭此等赤裸裸的冒犯?
吐谷渾——乃大唐藩屬,更是橫亙于唐蕃之間的緩沖之國,吐蕃此舉,無異于將戰刀直接架在了大唐的脖頸之上!
這已非挑釁,而是對天朝上國的公然蔑視!
殿內諸公,無不須發戟張,怒形于色。
就連一向沉穩的顧靖,眼中也驟然閃過一道凌厲的寒光。
顧易此時也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幕,對此并未太過意外。
大唐的國力確實很強。
但在九州文化的影響之下,如今的吐蕃發展也同樣超過了原本歷史,早就已經統治了整個青藏高原。
自然而然便會將目光放向周圍更加富庶的地區。
這是一定無法避免的!
但與原本的歷史終究有著不同,吐蕃十分清楚大唐的強大。
尤其是顧靖在世。
這給了吐蕃極大的限制。
但問題同樣也是如此,吐蕃本就是軍事國家,其政權依賴部落聯盟與軍事掠奪維持凝聚力。
再加上青藏高原的地理限制。
當內部已經完全飽和了之后,他們不將目光對外便會引起國內的爭斗。
為此,他們只能將目光放在大唐身上,想要借此來試探大唐的反應。
他們已經忍了數年了。
再忍下去的話,內部的矛盾便會推翻一切。
還未等李治開口,顧靖便緩緩起身走到了李義府身前,接過了他手中的密信,凌厲的眼神瞬間便看了過去。
整個殿內瞬間寂靜。
就連李治也未曾多說什么。
顧靖在戰場上的本事又有誰不知曉?
隨著時間流去一個個老將相繼離世,如今的顧靖就是大唐毫無爭議的第一統帥。
片刻之后,顧靖微微朝著李治拱了拱手:“陛下,吐蕃此乃叛逆之舉。”
“臣亦親自率軍前往吐谷渾。”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瞬間便讓殿內響起了陣陣倒吸涼氣之音!
顧靖親自率軍!
眾臣不由得便想到了昔年的高句麗之戰!
這還是顧靖自那一戰之后,第一次打算主動出兵!
“太傅是想與吐蕃開戰?”李治緊緊的盯著顧靖,沉默了良久之后才開口問道。
顧靖緩緩搖頭,目光沉凝如淵:“陛下,吐蕃非高句麗,其國盤踞高原,乃天塹絕域。”
“千里奔襲,懸軍深入,士卒需強忍頭痛身裂之苦,方能勉強立足。”
“其道險隘異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如今絕非開戰之時!”
他語氣微微一頓,再次正色說道:“臣此去,乃是迫其懸崖勒馬,知難而退,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威懾!
這就是顧靖的目的。
他又豈能看不出這是吐蕃對大唐的試探?
這就是他對此的回應!
他親自前去!
顧靖是絕對不可能容忍吐蕃在這個時候影響到大唐的發展,尤其是在西域之地!
以吐蕃的政權架構來看。
只要當他們有所忌憚,那內部的矛盾便會在短時間內徹底爆發出來。
而他親自動身,同樣對于西域各方勢力亦是一眾表態,雙籍制度如今正是關鍵時刻,顧靖親自前來會給這項制度實行再填籌碼!
整個殿內一片寂靜。
李治在沉默了良久之后,最終才點了點頭,答應了此事。
——消息不斷傳開。
就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后,顧靖也是絲毫都不猶豫,立刻離開了洛陽。
這還是他自那一戰之后第一次離開政治核心。
他并沒有什么擔憂。
如今的大唐一切都已經漸漸安定了下來,哪怕他不在洛陽之中,但只要有著御史臺在,那一切便不會生亂。
而顧靖也真的只是為了震懾,此行的聲勢弄得極大。
果然,就在得知了此事之后。
吐蕃的攻勢瞬間便停了下來,沒有絲毫猶豫,迅速便退回了青藏高原之地,甚至還派人來向顧靖表明了態度。
沒辦法——雖然他們所有人都無比堅信唐軍破不了青藏高原的地勢。
但顧氏這個家族在四方蠻夷心中實在是有著太多太多的傳說了。
再加上經過昔年刻意宣揚過的高句麗之戰。
顧靖如今的名聲在很多方面上都已經超越了顧琛,雖然他只經歷了一仗,但奈何他心太狠了一些。
沒有任何小國能扛得住他那種殺戮。
這是殺出來的威名,又怎能不被人忌憚?
顧靖仍是未曾多說過什么,只是將顧氏的旌旗送給了來使,讓人將其帶了回去。
并且他也未曾選擇直接返回洛陽。
而就是在這邊疆之地調度人馬,一邊查看著西域之地御史臺的工作,一邊繼續威懾著整個吐蕃。
他似乎是想拖下去。
拖到整個吐蕃內部的矛盾完全爆發出來之后再說。
這確實是讓整個吐蕃都有些絕望。
但還未等過多少時日,就在永徽九年歲末之際,洛陽便送來了八百里加急的消息。
——李治患病,難于操持政務。
請顧靖立刻歸京!
(Ps:月初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