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是暴利唯一的源泉”這條猶太商業法則,從小就影響著恩斯特的商業價值觀。
如今擁有了戴比爾斯,恩斯特終于可以開始操練他的“壟斷游戲”。
為了進一步集中鉆石市場份額,恩斯特一邊瘋狂地拿地、并購、開發新礦,一邊肆意揮動低價的大棒,將生產鉆石原石的小公司趕盡殺絕。
曾有些小公司、老勢力,企圖通過自有渠道出售開采的鉆石原石,但還未成功實施,就遭到了恩斯特的瘋狂報復。
遇到一些不能通過非常手段拿下的鉆石企業,他就會用手中龐大的鉆石資源,瘋狂的打價格戰,逼迫這些公司投降。
在這種“狼性文化”的指導下,戴比爾斯迅速成長,十幾年內,就將全球90的鉆石礦產掌握在手中,“一家獨大”的格局就此形成。
1934年,恩斯特在倫敦創立了著名的CSO體系。
具體操作上,各國鉆石企業按照合約,將產出的鉆石原石送到南非,由戴比爾斯對它們進行分揀、定價、收購。
等戴比爾斯把控全球鉆石礦源頭后,恩斯特又發明了“看貨商系統”。
即只允許行業頭部的125個珠寶切割公司,向其直接購買鉆石原石,行業上把它們統稱為“戴比爾斯125”。
每年,CSO會舉辦10次“看貨會”。
在看貨會上,戴比爾斯將品質、大小各異的鉆石放進密封的塑料袋里,讓“戴比爾斯125”盲選。
要知道,每袋鉆石標價幾乎都在800萬美元以上,而開箱之后不滿意,也不存在任何退貨換貨的可能。
然而,面對如此苛刻、屈辱的條件,鉆石公司們卻只能接受。因為,只有加入戴比爾斯的這套體系,才有資格做鉆石生意。
在恩斯特的精心打造下,這套壟斷體系一直維持運行到20世紀90年代,直到被大量的人造鉆石打破壟斷地位。
現在這個時候,正是戴比爾斯最輝煌的時候,雖然恩斯特已經去世,但在他長子哈里的領導下,他創建的鉆石帝國依然在平穩有效的運行著。
現在戴比爾斯找上門來了,這在孫志偉的預料之中。
對于這樣一個商業大鱷,孫志偉現在的體量太小了,他并不存在直接與之對抗的可能。
不過,他也不是泥捏的,現在就看戴比爾斯開出的條件了。
如果條件合適,加入戴比爾斯的體系也不是不行,如果戴比爾斯仗著壟斷地位,想要獅子大開口,他也不是好惹的。
雖然商業上他干不過對方,但他要想讓戴比爾斯換上幾任董事長,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特別是戴比爾斯現任的董事長,還是恩斯特的長子哈里。
這位哈里·奧本海默繼承了恩斯特的鉆石商業帝國,也繼承了恩斯特數十億美元的資產。
奧本海默家族的掌握的財富,遠超《福布斯400》中,美國首富尼爾·基思·路德維格的資產。
但是,奧本海默家族人丁稀少,他們是禁不起損失的。
如果說在恩斯特·奧本海默的時代,恩斯特作為家族的開創者,還有破釜沉舟的勇氣的話。
現在的奧本海默家族,為財富所累,哪里還敢刺刀見紅。
只要孫志偉展現出能威脅到他們家族的力量,那么談判就成了哈里唯一的選擇。
9月25號孫志偉回到巴黎后,沒有停留,而是直接轉機回到華盛頓。
在跟戴比爾斯纏斗的時候,童佳佳就是他的軟肋,需要讓她回避一下。
正好她已經好幾個月沒看到孩子們了,讓她回國住幾個月是個不錯的主意。
三天后的上午,童佳佳帶著大包小包直飛京城。
孫志偉在送她上機后,當天下午就在翠貝卡區的瑰麗珠寶店總店,見到了戴比爾斯在紐約的負責人尤利安·麥克斯韋。
尤利安看著擺在孫志偉辦公桌上當裝飾的‘月天使’,眼睛里全是欣賞。
“它真是一件稀世珍寶,如果它背后再有幾個凄美的傳說,那就會成為無價之寶。”
孫志偉從他這句話里面,既聽到了對一枚珍寶級鉆石的優秀營銷策略,也聽出來了隱藏極深的威脅。
“就像那枚‘厄運之鉆’么?”他干脆把尤利安的意思挑明了。
他說的‘厄運之鉆’真名叫做‘希望’,是一枚重45.52克拉的深藍色鉆石,它因罕見色澤與流轉過程中多位擁有者遭遇不幸的傳聞而得名。
其原石于1642年由法國探險家塔維密爾在印度發現,重112克拉,經切割后獻給了法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將它雕琢成一枚重69.03克拉的鉆石,可僅僅戴了一次,不久路易十四就患天花死去。
路易十五即位后,恐懼于它的詛咒傳聞,從來都沒有戴過,但有一次他將這枚鉆石借給了他的情婦佩戴。
結果,路易十五的這位情婦在法國大革命中被砍了頭。
隨后,這顆藍色大鉆又傳給了法王路易十六,他的王后經常佩戴此鉆,結果是路易十六夫婦雙雙被送上了斷頭臺。
此后,這枚鉆石被存放在法蘭西的國庫,并于1792年被盜,從此下落不明。
38年后,一顆極為相似的卻小了一圈的45.52克拉鉆石,出現在倫敦珠寶交易市場,被銀行家霍普(Hope)以18000英鎊買去。
從此它跟隨主人的姓氏被命名為:Hope,也就是‘希望’。
可改了名字的‘厄運之鉆’的詛咒并沒有就此消失,后來霍普家族破產了,并在此后被多次轉賣。
這一系列事件使‘厄運之鉆’蘊含“詛咒”的傳說被廣為流傳。
20世紀后,它曾被土耳其蘇丹哈密德二世、美國麥克蘭家族等收藏。
結果,哈密德二世王位被廢,麥克蘭家族成員接連離世,這些鉆石持有者的不幸遭遇,讓‘厄運之鉆’的名聲愈加響亮。
最終,珠寶商哈里·溫斯頓于1958年將其購得后,捐贈給了紐約的史密森研究所,終結了它的私人持有歷史,才讓厄運迎來終結。
‘希望’鉆石之所以名聲如雷貫耳,且價值接連攀升,與它背后的‘厄運詛咒’的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世界上那些價值連城的著名鉆石,每一個的背后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