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680章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

  今天的《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上,是一副黑白色的照片,在一個滿是雜物的垃圾桶內,露出一具嬰兒的遺體。

  嬰兒的一只小手舉出垃圾伸向天空,仿佛在最后一刻還在祈求,有人能夠挽救它。

  照片的下方是新聞的標題,用血紅色的粗體字寫著一行單詞:“HELPTHEBABY!”

  標題的下面是一行行觸目驚心的數字:

  1984年,紐約市警局就收殮了106具嬰兒遺體,它們大部分在街道上,在垃圾堆中,在下水道里。

  因為被發現的早,而及時獲得救援的嬰兒只有6個,沒有被發現的可能會更多。

  這張照片,就是童佳佳的團隊在紐約警局的檔案中設法獲得的。

  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了,當童佳佳又一次看到它時,依舊不敢再多看一眼,只是心中更加堅定了,要把《天使小屋》辦成的信念。

  不出所料,這份報道引爆了紐約市民們那顆驕傲的心,我們偉大的蘋果城怎么能夠有這種事情發生。

  無數的人打電話到報社,希望確認這則消息的真實性,可惜,報社的回答讓人心都涼了。

  原來這就是真實的紐約。

  之后,每隔兩三天就有一則新的報道出爐。

  有的是關于古老的“棄嬰輪盤”的科普,有的是激進的報紙呼喊著把那些棄嬰的人都抓起來重判,還有的是公眾人物對這一事件的看法。

  其中,紐約圣約翰大教堂的歐文神父,代表教堂的威爾森主教承諾:

  如果有相關的公益事業,圣約翰大教堂將會給予全力,并不排除將來重設“棄嬰輪盤”的可能。

  時間發酵了兩周,就在輿論即將冷卻下去的時候,由市長埃德動議的《天使小屋》計劃被送上了市議會的案頭。

  沒錯,《天使小屋》計劃發起人的名頭,已經被按到了埃德的頭上,對此,童佳佳和孫志偉都沒有反對。

  很多事情光有錢是不行的,正巧埃德需要更多的正面曝光,而他們需要動用埃德的政治影響力,讓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至于童佳佳或者《瑪利亞基金會》的名氣,那并不重要,事情是他們做的,將來自然會有人知道。

  媒體在行動,埃德也在行動,童佳佳和基金會也在做最后的準備。

  《天使小屋》計劃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天使小屋,它被設計成了類似國內交通崗亭的樣式。

  小屋是由保溫、隔熱材料制成,里面的空調24小時開啟,保持著恒溫28攝氏度,由合作單位負責供電。

  小屋內放著一個醫用的保溫箱和一張嬰兒床,旁邊的小桌子上有一個筆記本。

  筆記本用來留言,可以記錄孩子的名字、生日或者病歷,有沒有注射過疫苗等情況。

  但在筆記本的第一頁卻是一張承諾書,承諾書中承諾父母自愿放棄孩子的撫養權,也同時放棄了孩子將來對父母的贍養義務。

  很多人覺得,西方那邊沒有贍養老人的習慣,老人的養老問題普遍依賴醫療保險、養老金及社會福利。

  確實有這個情況,老年人主要依賴個人儲蓄、退休金或養老院等機構。

  但美國依然有30個州有《孝道責任法》,該法案要求成年子女,在父母無法承擔基本生活費用時,提供經濟。

  若年老的父母無法獨立生活,子女可能被要求承擔護理費用。

  部分州在年老的父母申請政府補助時,會要求子女出具無能力承擔費用的證明,否則,子女可能會被追責。

  這個承諾書是孫志偉堅持放進去的,你都要丟孩子了,還指望將來孩子對你承擔養老義務,簡直是癡心妄想。

  當然,這個承諾書可以簽,也可以不簽,但簽與不簽,他們肯定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在這個小屋里面有一個延時報警裝置,當有嬰兒被放進來后,警報裝置就被觸發。

  但它不會馬上報警喊人,而是會延時35分鐘,讓孩子的父母可以及時離開。

  等警報響起時,就會有合作單位的人過來抱走孩子,并同時通報警局和《瑪利亞基金會》。

  平常沒有人使用的《天使小屋》的大門都是開啟著的,當有嬰兒被放進保溫箱后,等小屋的大門被孩子的父母關閉時,就會自動上鎖。

  這可以保證,在有人過來接孩子前的這幾分鐘內,孩子不會受到意外的侵害。

  如果《天使小屋》接收了孩子,結果卻在人來之前把孩子弄丟了,那后果簡直難以想象。

  這并非多此一舉,也不是危言聳聽。

  孫志偉并不吝于以最惡毒的心思,去揣度人類這一萬物之靈長,他清楚的知道,人性之惡是沒有下限的。

  同時,這也是為了避免他們的《天使小屋》成為罪惡的溫床。

  在《天使小屋》計劃開始后的第20天,第一座《天使小屋》被悄悄的安放在,紐約圣約翰大教堂門前不遠處。

  歐文神父還將報警裝置安放了三個,分別在門口的警衛室,自己的辦公室和主教的辦公室三處。

  這樣就能保證24小時,至少有一處有人在,可以在接到警報后立即趕過去,接到《天使小屋》里面的孩子。

  這次安裝工作并沒有大張旗鼓,也沒有通知媒體,因為正式計劃開始的時間還沒有到。

  他們需要等,既要等市議會那邊出臺相關的法律文件,也在等將所有的《天使小屋》安裝到位。

  最后,他們還要為小屋做好宣傳,讓有需要的父母可以知道在哪里找到《天使小屋》。

  又一周過去了,市議會終于出臺了一個臨時法案《安全棄嬰法案》。

  第二天,在《安全棄嬰法案》見報的同時,童佳佳的《瑪利亞基金會》為這則法案和他們的《天使小屋》計劃推出了一個宣傳語:

  “不用感到羞恥,不會受到責罰,不需留下名字。”

  “你可以在紐約的任意醫院、消防站或者教堂找到《天使小屋》。請給孩子一個機會。”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