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伏曉,徐晃督率河東騎士為前鋒,沿馳道向北推進。
澮水低淺,木橋本就簡陋。
經過侯選、李堪重修后,徐晃所部直接縱馬踏過木橋,入駐城外軍營。
天子車駕、虎步軍逶迤而進,趙基按捺不住,引五百虎賁騎士緊隨徐晃之后抵達北絳。
侯選、李堪、趙緒三人出迎,引著趙基沿汾水南岸而行。
可見北岸匈奴帳篷上下相連,不下七八里長度。
此刻匈奴人的馬匹就在岸邊水田里的恣意享用青苗,岸邊還停泊百余艘舟船。
多是小船,幾乎被匈奴人拖到岸上,可能是擔心被漢軍夜里泅渡奪取。
岸邊村社廢墟,趙基站在里墻上眺望遠近,感覺自己似乎耍了不必要的小招。
匈奴人或許早就被李傕策動,他們之間本就有合作傳統。
若有機會,李傕怎么可能放任朝廷出逃?
朝廷想要返回雒陽,就兩條路;要么返回弘農,走函谷道;這樣的話,李傕郭汜就能在弘農截獲,或沿著函谷道追擊。
另一條路就是通過北絳走軹關陘,匈奴人則幫李傕盯著這里。
河東南部各縣才是精華,李傕眼饞,匈奴人難道不眼饞?
野戰重創河東青壯人口,那么整個河東都將成為匈奴的牧馬地,匈奴也將高速發展。
依靠山河形勝之地,匈奴人可以用更高效、粗暴的手段掰碎境內頑強抵抗的漢豪強,融合這些人,提前出現一個比沙陀李克用更強的勢力。
所以不管自己、天子車駕是北伐名義,又或者走軹關徑上雒,都會遭遇匈奴人的圍獵!
這對匈奴人來說,就是一場狩獵!
對匈奴人來說,河東最難處理的就是各種城邑,主動進攻、掠奪,效率太低,風險不小。
還會引發河東、太原豪強的警惕與極端敵視,提前爆發高烈度摩擦,不利于匈奴休養、恢復。
漢豪強與南遷的匈奴,都是摩擦中壯大,都在吃無依無靠的底層百姓。
而現在機會來了,一口吞掉自己,自然不需要再衡量、顧慮什么漢豪強。
黃金不重要,甚至天子也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推動下,提前爆發了這場決戰。
大概歷史上朝廷能走軹關陘順利逃走,就是天災導致匈奴人失去了行動力,而朝廷遷徙隊伍規模很小。
在匈奴人反應過來之前,就從北絳、翼城之間通過……也可能就是朝廷規模太小,沒有多少車輛,不需要依賴馳道,可以沿著紫金山山壁向東而走,躲掉了匈奴人的偵查。
“匈奴人馬頗多,卑將昨日撤徑城守軍,此城已被匈奴侵占。”
侯選指著東北方向,視線遠處有一座很小的城邑,就在馳道必經之處。
他解釋說:“徑城兵少不能守,兵多被圍則糧秣匱乏,難以久持。卑將與李伯承商議后,主動放棄,并焚燒各門、屋舍,退回北絳,斂眾固守。”
“我給二位的任務是守住北絳,徑城丟失便丟失了,無損大局。”
趙基伸手從韓述手里接過地圖,鋪開問:“唐城如何?”
唐城在澮水北岸,位于北絳與翼城之間,也交給侯選、李堪分兵駐守,而澮水上游的翼城則由柳孚、魏興鎮守。
翼城城邑規模更大,城池年久失修,但底子極好,只要封閉城門,匈奴人只能干瞪眼。
抓穩翼城,朝廷隊伍就別想悄悄逃走。
而翼城附近有許多侯氏兼并來的田莊,都是上好的水田,附近沼澤蘆葦叢生,藏著陸續搜集來的各種船只。
這時候李堪回答:“回稟侍中,唐城由我弟李巖駐守,有義兵七百,得柳尚書所撥糧秣,足可支守二十日。”
“守住唐城二十日,他的功勛我不會遺忘。”
趙基回應一聲,當眾承諾。
又低頭看地圖,一笑:“我喜歡打這樣的仗,匈奴人吃光汾水兩岸的青苗,還能吃什么?”
侯選追問:“侍中要與匈奴相持?”
“匈奴銳而難久,我不與他戰,他只能來攻。以靜制動,后發制人。”
趙基將地圖遞給侯選:“你們也看看,李郭二賊正攻平陵蘇氏,待破蘇氏,發兵犯河東,不管是汾陰馬玩、成宜、程銀,還是駐守蒲坂的我父,皆能固守月余。周邊縣邑多已遷徙百姓,堅壁清野,樂觀估計,我們還有一月半的時間。”
等步入初夏五月,李傕郭汜最強的重裝部隊就無法披甲作戰,攻堅能力更弱。
勞師遠征,士卒韌性、銳氣下降。
侯選、李堪兩人一起看這卷新繪的地圖,更為精準。
兩人看地圖之際,北面十幾名騎士奔來,當首一人勒馬大呼:“匈奴散騎追來,不下百騎!”
趙基聞言,問韓述:“我們有多少人?”
“不下百騎!”“那還猶豫什么,吹號!”
趙基笑容洋溢,高聲喝令后,韓述取出號角吹響,趙基笑問侯選、李堪:“可愿與我試試匈奴人本事?”
“愿隨侍中殺賊!”
兩人爽快應下,趙基當即從一丈二尺高的板筑土墻上一躍而下,墻下黃土虛浮,他直直落下,堅硬戰靴沒入地下兩三寸。
他卻穩穩當當,若無其事回頭看侯選、李堪,這兩人也是重甲在身,屬于拼夕夕款,是那種百戰余生的皮膚。
兩個人很識趣的從高處走到豁口處,才蹲身跳下墻壘。
他們快步來與趙基匯合時,趙基已登上戰車。
他的戰車屬于特制,為了方便他射箭,車轅處有卡槽。
車輛停止時,會放下支撐架,以維持車輛平臺的平穩。
為了方便他專注射箭,車廂四面護欄有卡槽,可以將特制的大盾卡進去。
見趙基不騎馬,而乘戰車,侯選有心勸,又覺得不太合適。
騎馬交鋒,失利還能迅速脫離。
戰車若是被陷,或者拉車的馬匹受驚、受傷失控,那整個戰車就失去了行動力。
結果兩名駕車的重裝御手,以及附近虎賁騎士、騎奴都是一副本該如此、躍躍欲試的模樣。
等侯選、李堪上馬匯合各自衛士后,趙基對偵查回來的那伙騎士說:“你們馬力衰竭,返回北絳,讓徐公明派百騎接應。”
說著,掏出一枚銅鑄并雕刻的令牌遞給領隊什長,這伙輕裝騎士也不猶豫,轉身縱馬就朝北絳城外軍營狂奔而去。
趙基環視周圍百余騎,抬手解下頭頂護頸繩索,四層護頸甲片垂落,只露出他眉眶、鼻梁:“殺他三五十騎,占些便宜就走,不得追擊!”
“喏!”
“擂鼓!”
趙基呼喝一聲,另一輛鼓車上,一名穿著兩襠鎧的鼓吏當即擂響節奏緩慢、摻雜重音的旋律。
百余騎簇擁趙基的戰車駛向馳道,就見馳道北邊匈奴人百余騎帶起一片揚塵滾滾而來,誰也不清楚揚塵后面還有沒有后繼的騎兵。
趙基瞇眼觀察,摸了摸右手拇指上的舊牛皮扳指,又看一眼車廂內改造好的箭壺。
這些每壺二十支箭,都是那種可以斜掛在胸前的款式,利于他速射。
若是不方便佩掛箭壺,也不妨礙,這些箭壺就掛在盾牌內側,探手抓箭就能射。
整個車廂內,足有二十壺!
就連備用的強弓,都有五張。
北面而來的匈奴多是游騎,他們的突騎藏在第二梯隊,甚至在第三梯隊。
都是游騎射箭時從兩翼穿過去,突騎近身后再搏斗。
趙基的戰車沖在最前,相距二百步時停止,跟隨的兩名虎賁下馬,立刻奮力抬起車轅,將支架扶正。
當戰車穩固之際,趙基弓拉滿,朝著正前方果斷撒放。
此時落后他五十步的百余騎也全力策馬疾馳,紛紛張弓,準備撒放后就迂回跑馬,伺機返身再射。
三十幾名突騎反而馬速不快,等待最佳沖鋒的時刻。
侯選持矛斜舉,審時度勢,尋覓最佳沖鋒的時機與角度。
這時候就見匈奴還未變陣,其沖在最前的一騎被一箭射中,在趙基戰車百步之外跌落。
不等這人被后方騎士踐踏,身后一名騎士就跟著跌下馬。
見此,侯選心中大定,還管什么戰機不戰機,上前拖住匈奴突騎保證趙基射箭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當即斜舉的長矛朝前揮下,狠踹馬匹,帶著突騎發動沖鋒。
沖鋒之際,遠處匈奴騎士接二連三墜落,更是恨不得座下馬匹再生出四條腿來!
隱約鼓聲中,侯選第一個沖到匈奴騎群,手中長矛扎落一人,身后部曲親騎魚貫而進。
當即揮舞矛戟與匈奴突騎格斗、混戰起來,而雙方游騎已經脫隊,在馳道兩邊的荒田里跑圈撒放箭矢。
趙基情緒穩定,一枚枚箭矢潑灑而出。
以他為圓心,半徑三十步內匈奴突騎快速被清除,緊接著向北扇形五十步內的匈奴陸續落馬。
當他要清理七十步內匈奴突騎時,匈奴突騎、游騎大潰,轉身就跑。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