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東郊,一身粗布孝衣的高柔牽驢而行,來到軍市。
這處軍市服務汾水東岸的義從營,義從營中不缺應征服役的匈奴貴族。
匈奴貴族對目前的軍營生活相對滿意,唯一不滿意的就是步入六月后天氣酷熱。
同時趙基又不給他們放假,現在離石王庭正舉行匈奴六月盛會,這對分散游牧的匈奴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集會。
商業活動、各種競技,以及藍天綠草,牛馬肥碩,就連各家女子也能吃飽,身形顯得豐潤。
不過因為年初單于更替,現在的單于又被強留在中都陪伴天子,所以離石王庭的六月盛會寡淡了不少。
而在義從軍營里,會給他們分發嶄新的軍服;就連器械、鎧甲,也會統一發放。
結束應征后,還準許他們攜帶鎧甲、器械返回部族里……對匈奴貴族來說,肯定不缺這些軍械、鎧甲,可對應征的匈奴牧民來說,這就非常的重要。
共同的服役經歷,穿著一樣的軍服返回部落,還有優良的器械鎧甲,義從之間彼此聯合,自然能提高地位。
匈奴部落里的日常地位很重要,地位越高,分到的草場就好,受到的剝削就少,經濟積蓄就多,未來發展就好。
能生育更多孩子,也多能撫育長大,普通的牧民也能壯大家系,擴為小部。
而這一切,就是趙基提供的穩定秩序,這個分配秩序下,應征義從自然是獲利的。
都淪為應征義從了,自然要清楚認知到自己身份的變化。
義從,本就應該以趙侯的爪牙自居;反正返回本部后,周圍人也不會待見他們。
普通匈奴牧民應征后都有較好的前程,貴族們自然擁有更廣闊的前景。
也就能忍受枯燥的閉營生活,前后訓練一個多月時間,終于可以五日一休,放松放松。
聽說再過一個月,就會對他們執行三日一休的管理辦法。
因此這些散漫慣了的匈奴貴族,也能克制、忍耐。
閉營訓練這種事情本身就蘊含著練兵精髓;適應這個訓練過程,這些本就有指揮、管理經驗的匈奴貴族更容易揣摩到一些門道。
能學到寶貴的趙氏練兵法門,再懶惰的匈奴貴族,也會堅持下去。
何況晉陽這里聚集的大軍已經形成了鎮壓、吸附效果,沒人敢輕易逃離、對抗晉陽大軍。
這個巨大集體里,每一個擁有身份的人,都會維護這個集體,特別是在能吃飽肚子的情況下。
于是高柔牽驢進入軍市時,就見本該散漫的匈奴義從結伴采購物資,錢普遍比較豪爽。
若是遭遇爭執,立刻會有巡查軍吏過去調解,往往都是一起責罰。
高柔立刻就發現這處軍市的不同,沒有幾個女人,即便有,也是擺攤賣雜貨,做正經小買賣的村婦。
他牽驢走在軍市里,也就瞭望塔上的一個持弩軍士觀察他。
高柔見有寫信的地攤,走過去就見溫恢一身半舊短衣,戴著竹笠坐在矮桌前正削刮竹簡。
竹木碎屑覆蓋在溫恢膝蓋,快要淹沒他穿草鞋的雙足上。
高柔垂目,見溫恢腳上只有灰黑草鞋,雙腳不怎么干凈,沒穿襪子。
他與溫恢也就一面之緣,以為看做錯了,更是仔細打量:“可是溫曼基?”
“原來是,現在不是了。”
溫恢隨意回答,抬頭也打量高柔,一時沒認出來,略詫異:“足下何人?”
高柔身上的粗布孝衣,在他看來應該是一種偽裝。
溫恢現在十八歲,而高柔已經二十二歲了。
算起來高柔也是神童,曹操入兗州時,高柔就勸鄉里人,說曹操不是一心保境安民的人,勢必要向外發展;而陳留郡守張邈也不是久居人下的人,他們兩個早晚要反目交戰,勸鄉里親友一起遷徙去躲避。
高柔當時年幼,尚未冠禮,他父親又只是蜀郡都尉,只是陳留高氏的旁支。
鄉里人不以為然,還反駁說曹操、張邈情同手足,認為高柔過于憂慮。
當高干在河北站穩腳后,高柔立刻帶著族人北上投靠高干,結果先是曹操殺邊讓,緊接著兗州大亂,陳留士人因鄉人邊讓被殺,積極反抗曹操,普遍遭受血洗。
此刻見溫恢神態如故,高柔拱手:“某陳留高柔高文惠,隨兄長來太原時與君有一面之緣。”
他字文惠,與溫恢的姓名一樣,一開口立刻喚醒溫恢的記憶。
溫恢記憶本來就很好,才想起高柔,只是當時高干身邊眾多隨員之一。
那時候高干還沒被袁紹表任為并州刺史,但為了拉攏太原人,曾走訪太原各家。
只是那時候的溫恢正在守孝,也被王凌拉著來見過高干這伙中原俊杰。
再次相見,不想輪到高柔穿孝衣了。
溫恢起身拱手:“文惠兄何以如此打扮?”
“父親病歿蜀中,將往蜀中治喪。”
高柔簡單回答,應溫恢所指,也就一同席地而坐,繼續打量溫恢:“聽聞貴郡衣冠多見害,君何以獨存?又怎么存身此間?”
“某身無旁物家無余財,又孤身一人,并不在趙侯誅連之列。”
溫恢平靜回答:“此處軍吏也知我,我已改字文曼。”
溫恢見高柔只有一人,問:“蜀中遙遠,文惠兄孤身前往?”
“非是孤身,拜謁楊太尉后,將隨朝廷使者入蜀。”
高柔也松一口氣,他可不想跟通緝犯交流太多,他現在是白身,只是路過這里,不想犯什么忌諱。
隨即高柔就問:“以君之才器,何不見趙侯舉用?”
“有幸見過趙侯,趙侯讓我想清楚是否出仕。”
溫恢也不怎么想跟高柔有太多接觸,就說:“晉陽乃趙侯屯兵重地,文惠兄不宜久留。若是要拜謁趙侯,早早投送拜帖,免得生出誤會。”
“如君所見,某來晉陽,也是順路為家兄投遞書信。若能消解兩家誤會,平息兵戈,也是一樁善事。”
高柔察覺溫恢疏遠態度,就勉強一笑:“趙侯強于練兵,觀其麾下匈奴義從,可知傳言不虛。”
溫恢只是禮貌做笑,高柔也覺得尷尬,就又問:“王彥云等人?”
“俱已伏誅,產業抄沒入官,已成過眼云煙,不復存在。”
溫恢說著抬頭看天色,見有來到攤位前觀望,溫恢就對高柔歉意賠笑:“趙侯行事果決,文惠兄早些去做正事,快些渡河吧。”
“好,來日有緣再見。”
高柔起身,溫恢也起身送了兩步,然后返回自己的破舊矮桌前,拍去袖子上沾染的木屑,揭開墨盒蓋子,取筆潤墨,詢問跪坐在面前的男子:“是要寫家書,還是憑據?”
這男子從懷里掏出一卷竹簡遞上:“小人是山里的獵戶,聽說趙侯搜集山野藏書,想請君子看看此物,能否在趙侯那里換點錢糧。”
竹簡陳舊,倒保存的極好。
溫恢雙手接住,解開細皮索,攤開竹簡閱讀,目光快速掃視:“這是一篇講述治國、施政的殘篇,是黃老之學。這一殘篇不甚值錢,你若能送去全篇……越多越好,或許能換來一匹駑馬。”
卷起竹簡,溫恢仔細扎好遞還回去:“你若是舍得,我可以為你謄抄一份,留著以后也能賣個好價錢。”
男子苦笑:“君子高看小人了,小人家貧,如何能供應子弟攻讀經義?”
“這黃老之學與趙侯治政頗有契合之處,你若信得過我,容我先謄抄一份,你再上繳原本。等我手里寬裕一些,再為你謄抄一份。”
溫恢繼續勸說:“趙侯執政愛民,以此黃老經卷傳家,今后也是一場機緣。”
男子猶豫,點頭:“那三日后小人來尋君子……敢問君子,這卷上寫了什么?”
“是兵法。”
溫恢語氣平靜,卻將男子嚇一跳:“兵法?”
見他手抖,溫恢轉而安慰:“不是選兵、用兵之法,是兵陰陽與地勢相關的殘篇,尋常人看不懂。三日后來見我,這可是能傳家的寶物。”
“是,三日后小人定來這里拜見君子。”
這人將竹簡塞到懷里,連著拱手,溫恢笑著目送對方離去。
黃老之學囊括百家許多精要,摻雜兵法實屬正常。
還有后人托黃老之名,將自己所學編寫進去。
而這卷殘篇,就屬于后者,因為這是溫恢第一次閱讀。
目送那人快步離去,溫恢也起身收拾自己的攤子。
他可沒那么多空閑竹簡謄抄,一時間也不好湊集竹簡,他準備去找人借點布帛。
至于在趙基這里出仕,怎么也要注意一下影響力。
王凌等人尸骨未寒,現在出仕,也說不過去。
就算出仕,趙基也不可能信任他,反而會遭受集體的輕視。
就現在晉陽的發展勢頭,溫恢真的不急。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