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六日,先鋒魏興從晉陽開拔。
今日的魏興意氣風發,他說是前鋒,也只是督運糧食前往上黨郡的涅縣。
涅縣的縣長一個月前就換成了自己人,當地也組織了一支近千人的義兵。
魏興的任務并不重,屬于在己方控制區內行動。
他督率三千人乘船先行,抵達祁縣后在這里領取糧食、車輛,再護送這里的運輸隊前往涅縣,在涅縣建造儲糧邸閣,充當前線儲糧、后勤中轉站。
兩日前趙基已上表天子,辭去太原郡守一職,又表奏賈詡接任。
天子回應還沒有到,賈詡就佩戴太原郡守銀印前往祁縣,充當這次上黨之戰的總后勤官。
前期都是調兵運輸糧食,穩步經營涅縣,在這里囤積足夠的糧食后,趙基才會督率主力參戰。
即便參戰,大軍也是逐步開拔,先乘船到祁縣,從祁縣一步步挪向涅縣。
沿途設立營寨兵站,以便軍隊趕路,也保護糧道通暢。
目前最危險的工作落在徐晃頭上,徐晃已經率兵從陽曲南撤,要走榆次向東,再轉向朝南邊的上黨進兵。
屬于外線行軍,會遭受袁軍的阻擊或伏擊。
為了避免袁軍走井陘道擊穿榆次、突入太原,梁興也督兵三千向榆次進發,將圍繞榆次布防。
在前期趙基主力駐屯晉陽期間,袁軍自然不敢走井陘來騷擾太原,兵少了不濟事,兵多了后勤壓力大。
所以目前梁興有足夠的時間布防,甚至袁軍主力來犯,梁興也不必決戰,只要守住榆次城即可。
趙基就是要鈍刀子割肉,不與袁紹快速決戰。
只要雙方保持戰爭狀態,戰爭持續期間內,那公孫瓚、張燕雙方都會聚集兵力,當規模達到極限時,就輪到袁紹難受了。
畢竟軍隊是練的像那么一回事,但還是有很多毛刺。
這種戰爭相持階段,有利于磨合軍隊。
大約持續到八月下旬,趙基主力才會投入前線,這個時候公孫瓚也就能完成幽州漢胡武裝的總動員。
幽州那里維度高,漢胡豪強又普遍有畜牧業,他們最佳動員時間就是秋后。
不管是幫袁紹,還是幫公孫瓚,他們都要卷進來。
你若中立,那就會遭受到雙方的共同劫掠。
說到底,幽州這邊內部本就有對立、生存矛盾,戰爭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卷進來。
很多人支持公孫瓚,可能不是喜歡公孫瓚,只是更討厭袁紹,或者對家敵人投靠了袁紹;支持袁紹的也可能是這樣,為了反對而加入對方的敵對陣營。
只要幽州內部的矛盾還存在,那公孫瓚就能重新拉扯出一支規模可觀的軍隊。
張燕就更簡單了,太行山南部的黑山軍各部被消滅后,北部各軍只想打回家鄉,他們一定會率先攻入中山、趙國、常山,迫使袁紹分兵駐防,與黑山軍對峙。
自己要做的就是逐步增兵,給袁紹施壓,免得他集結主力虛晃一槍,去猛攻張燕。
只要拖到公孫瓚大軍南下,袁紹的冀州防線就會支離破碎。
這一戰趙基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拔掉高干、袁熙與袁譚,把袁紹壓縮到冀州本土,斬斷外部觸角。
魏興督兵乘船南下時,賈詡已經抵達祁縣,引著他的屬吏團隊參觀王允故宅。
他最初渡河時就帶了文武屬吏百余人,這就是賈詡的干股。
分出去大部分人后,這段時間又補充河東人、太原縣吏、雁門、代郡、西河、上郡人,再次恢復到百人規模。
這么龐大的一支屬吏團隊,賈詡居中調度,這些人充當耳目爪牙,就能完成全局控制。
王允故宅內,空蕩蕩的什么都沒有,一切書籍早已被趙基派人搬空。
最讓讓賈詡欣慰的是,趙基的報復十分克制,從始至終沒有挖墳戮尸這種無意義的事情。
甚至還以天子的名義派人來增修王允的墳冢,將死人的事情做的很漂亮,卻沒給活人一點活路。
賈詡巡視一圈,感慨不已:“世無長盛之族,也無不死之人,此理不假。我等奉朝廷之命,治理一方,更該謹慎修身,切記切記。”
隨行屬吏籍貫復雜,此刻心情也是復雜,俱是長拜:“喏。”
“走吧,隨我去王子師墳前祭拜一番。”
賈詡意興闌珊,他可知道祁縣王氏的族譜被燒了。
這次安排他領郡、坐鎮祁縣負責全軍后勤,雖然有祁縣地理位置獨特的因素,但也有讓他繼續追討的用意。
只是這種追討不必流于形式,暗中使勁即可。
否則光明正大流傳出去,大家面子上也不好看。
賈詡親手書寫一道祭文,在王允增修的墳冢處焚香,遣使誦讀之際,晉陽出兵的消息已傳到上黨。
上黨郡治,長子縣。
高干自上任以來,就求訪避亂于上黨的中原士人,身邊聚集了許多士人。
這些士人多是群雄討董之際察覺不妙,就舍棄家業,帶著家人、親族、鄉黨遷徙而來的,多在山谷之中屯墾自足,得以生存。
比起中原飽受戰火摧殘的士人來說,避居上黨的這些士人素質更優秀、更果斷一些,有較強的憂患意識。
這樣一群精通存身之道的士人,又怎么可能押注于高干身上?
高干只是袁紹的外甥,又不是袁紹的兒子。
短期內有沒有高干,他們這些客居士人依舊要耕種自足;長期來看,投靠高干又能獲取什么收益?
就現在的上黨,他們餓肚子的時候,高干也不見得能賑濟多少。
所以高干時常舉辦宴席,這些人受到邀請欣然赴宴,高談闊論一番就回家休息。
至于出仕高干……幾頓飯就想收買這些已經能自食其力的士人?
這批士人的集體意識就是如此,高干很難扭轉。
每次邀請,彼此賓主之間誰也求不到誰,反倒地位相對平等,也能維持一種和睦、太平的氣氛,仿佛回到當年未亂之時。
彼此都有默契,也珍惜這種難得的氣氛。
只要高干愿意錢舉辦宴席,大家都會給高干一個面子。
這日如往常一樣,高干在近郊山林茂密處設宴。
帷幕內外,絲竹之樂不絕于耳。
有悲憤士人酒酣之際慷慨高歌,也有男男女女稀稀疏疏之聲。
臨近秋日,所有人都很珍惜現在的好天氣。
高干也不例外,他是袁紹的外甥,又不是女婿,放縱之時也不會刻意收斂。
突然急促馬蹄聲由遠而近,高干抓著女婢正奮力搖晃,仿佛輸紅眼的賭徒抓著推幣機。
蹄聲漸近,停歇之際,高干猛地推開女婢,大口喘氣,女婢在草席滾了滾,雙手撐地而起,放下扎在腰間的襦裙,就避入帷幕最內一層。
高干也只是將掛在革帶上的前擺掏出來,稍稍整理了衣袍,挽袖擦拭臉頰汗跡。
剛端起酒碗小飲一口潤喉,帷幕口處親隨就引著使騎進入。
使騎上前五六步,單膝跪地:“使君,晉軍出兵了!”
他將一封密書雙手高舉,大口喘息,看著比高干還要勞累、疲倦。
“出兵多少?”
“徐晃督步騎五千,自榆次經陽邑而來;又有梁興者督兵三千為徐晃之后,趙賊又使同鄉魏興督兵三千走祁縣,欲往涅縣運糧!”
使騎沉聲回答,高干先倒了一杯水,示意親隨給使騎端過去。
高干自己則破開泥印,翻開帛書。
就趙基在太原做下的事情,高干自然不缺耳目。
高干能怎么辦?
他根本沒有分兵據守,層層對抗的余地。
雁門郡守申屠備就是上黨屯留人,上黨郡望;另有泫氏陳氏世代為將,潞縣陳氏、馮氏舊時冠族,現在雖然衰落,可也不是高干能輕易蕩滅、壓服的。
還有屯留鮑氏,一世三公,世歷兩千石;泰山鮑氏,也就是鮑信這一支,是從屯留鮑氏分出去的,而不是齊地發展而來的。
這段時間朝廷接連征辟,上黨距離太原太近了,各家都有子弟入朝為郎。
高干信不過這些人,也不好主動下手。
哪怕這些人畏懼、憎恨趙基,擔心趙基在上黨也殺大姓、豪強……可高干更怕這些人反手將他出賣。
看完帛書,高干情緒也漸漸穩定,恢復冷靜之后他感受到的是恐懼。
趙基立世不過半年,可就沒打過敗仗。
在趙基這桿利矛折斷之前,能捅穿很多人。
說的直白一些,高干對自己缺乏信心。
舅舅到底會派多少人來救他,這是個他自己都沒底的事情。
所以,堅守待援,與趙基正面對抗;還是帶人撤回冀州,保存有生力量……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